不断奋进七十年廊坊水利勇向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市风采
不断奋进七十年
廊坊水利勇向前
□廊坊市水利局
收稿日期:2019-09-13
历史上的廊坊,上依北京,下接天津,地境复杂、海河诸水系,如永定、大清、子牙、北运、潮白并汇集支流泃河、白沟河、青龙湾减河,从这里达津入海。

这里地势低洼,永定河的老泛区和新泛区,大清河的溢流洼、东淀以及文安洼,久负盛名。

每年雨季北、南、西、东4处沥水汇集到这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新中国的成立,为水利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廊坊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治河史上的新篇章,开始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变水患为水利、团结治水的新篇章。

廊坊水利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量的积累时期、改革开放后质的飞跃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值此建国70周年之际,回眸往昔风雨历程,廊坊水利一路走来一路歌!
1.从百业待举到方兴未艾(1949~1977年)
建国初期,廊坊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挖河筑堤围埝,争取一个好的生存条件。

几乎是白手起家、艰难起步。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为改革开放后的水利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河筑堤,根治海河防洪涝。

上世纪50年代,潮白新河、独流减河、龙凤减河、赵王新渠、新龙河陆续开挖,永定河护路大堤筑起。

在进行这些骨干工程的同时,对各河主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消除隐患、加固险工,使各河面貌初步改善,防洪能力有所加强。

从1965年冬季开始到1980年春季,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重要指示下,廊坊人民依据根治海河的规划,本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原则,和各兄弟地区一道投入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根治海河战斗。

100万廊坊儿
女历经15个冬春,风风雨雨、寒来暑往,历经千难万险,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转战海河南北系,由此骨干河道得到治理,入海尾闾有了改善,上游水库增加、河道大型闸涵增加,完成土方工程量达15324万m 3,为改变河北的面貌作出卓越贡献,也使廊坊的抗洪实力得到全面加强。

洼地改造,建站扬水保农产。


1955年开始,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向洼地改造。

历时3年以109项骨干工程为主体,开渠输水、围埝蓄水,大搞畦田,
兴修控制闸涵,逐步稳定生产条件。

连续3年的洼地改造收到显著成效,受到党中央的肯定。

此后,随着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整治河道、下游开拓尾闾的新情况,水利建设的重点由洼地改造时期对洪沥水就地消化运用转向以排为主。

在此期间,充分切实依靠和调动工程技术人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仅用3年时间在廊坊境内从无到有,建起扬水站16座,为大洼地区农业保收提供保证。

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站培养和带出一大批人才,促进建站技术的普及,为70年代中期扬水站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建闸扩站,深挖河渠撑农业。

1966年的特大洪水并没有延缓水利建设前进的步伐,在全党全民一起动员,抓紧完成81项水毁工程。

此后在“文革”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廊坊的水利建设初期受到一定干扰,但由于根治海河的骨干工程并未停止,水利建设很快又步入正轨。

在此期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大兴除涝,建立与健全排水渠系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到1976年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的扬水站138处。

使除涝面积由1962年的96.8万亩,扩大到282.5万亩,增长近2倍。

洪沥灾害的基本摆脱,为农业保收增产奠定物质基础。

1972年,组织清南排涝工程会战,
在文安洼实现深渠河网化,又将深渠河网建设的重点转向开辟引水口,与河道
联通,使深渠河网进一步发挥引蓄能
力。

为蓄贮洪水,以备抗旱之用,从
1974年起先后在各河河道建成节制闸19座,引水闸34座,并建扬水站70座,并发动群众20万人,苦干3年,积极进
行渠道改造配套,全面开展深渠河网工程,先后开挖和深挖渠道13600余条,土方工程量近3500万m 3,深渠蓄水达到4800万m 3。

水利建设的发展,使旱涝灾害得到缓解,灌溉面积的增加,使“水害”逐步转向“水利”为人民造福。

2.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嬗变(1978~2011年)
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各级水利单位在巩固发展既有水利工程效益的同时,狠抓传统观念的革新,从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到为社会经济服务。

1989年,廊坊地区水利局改为廊坊市水利局,廊坊水利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地下水提水灌溉逐年发展。

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利用土、砖井,到了70年代,则开始大量使用机井浇地。

到1999年底,已有可利用的机井58943眼,配套农用机井54118眼,井灌面积达到346.47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2.4%。

自1981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建国
之初的7个灌区因无水可用而报废,为恢复灌区水浇地面积,从利用地上水为主转为开发地下水,渠井结合并用,最大限度拦蓄汛期地上水。

为此修建了一大批引蓄水闸坝,开展深渠河网和“节、打、蓄、引”等水利工程建设。

继1995年建香河县曹站橡胶坝后,1999年在安次区龙河修建一座橡胶坝,不仅恢复了龙河蓄水功能,也为廊坊市区增
加一道景观。

廊坊市境内的扬水站提水工程建设,截止1999年,全市有一个流量固定扬水站216座,提水能力962.72m 3/s ,机组926台。

兴建大中型拦河节制闸坝
各市风采
36座,改造坑塘3879个,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2.25亿m3。

这一时期,永定河综合治理、大清河治理、子牙河治理、北运河治理、潮白河治理、引泃入潮工程等重点防洪工程均取得重要成就。

廊坊市基本形成河渠相通、站渠相连,灌排自如较完整的地上水灌溉体系。

在此基础上,先后对原有灌区进行调整改造,兴办10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

2005年,廊坊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南水北调受水区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市县两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共树立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等各类型节水典型39个。

1997~2002年,连续6年干旱使地下水水位显著下降,部分村街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为此,廊坊市组织了全市人畜饮水工程规划,逐年加大投资,着力解决农村人饮水困难问题。

仅以2008年为例,全年完成投资1.29亿元,续建新建9座水厂,有效解决了302个村街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省水利厅对此专门肯定了“廊坊经验”。

期间,1988年,国家颁布《水法》1991年4月,廊坊市人民政府印发《廊坊市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和管理暂行办法》助推廊坊用水管理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3.从一元化单向治水到一体化协同兴水(2012~2019年)
进入新时代,廊坊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新思路,坚持多措并举,打出系列组合拳,做实做好水文章,竭力打造京津之间的绿色涵养区、生态环境支撑区。

河长制全面深入实施。

自河长制推行以来,廊坊市率先制定出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制定印发市县两级河长制工作及考核办法等其他相关配套制度。

按照国家、省关于河长体系河湖全覆盖的要求,廊坊市依据2013年河北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梳理出分属北三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110条,纳入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

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河长制覆盖范围,将当地通俗认定的70条农村河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至此,廊坊市河长体系覆盖河流
增加到180条,实现了市域内河渠市、
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目标。

与此
同时,全力抓好省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
应用。

自2018年12月以来,廊坊市在
全省提早组织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注
册“河长云”账号,就利用“河长云”APP
软件开展巡河进行多次部署。

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始终把优
化配置水资源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
抓,着力构筑实施引江、引黄两大域外
调水工程。

引江工作有力有序。

早在上世纪
70年代,廊坊市就开始着手谋划南水
北调配套工程。

2003年完成了廊坊市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报告,并纳入河
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


据规划建设,廊坊市已在中南部初步构
筑起“3渠、5线、8水厂”点线相连的南
水北调供水网络体系,每年规划分配水
量2.58亿m3,可有效缓解廊坊水资源
短缺现状。

2010年10月26日,廊坊市
举行廊涿干渠开工动员大会,廊涿干渠
是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最先开
工的跨市干渠;2012年12月底,廊涿干
渠主体工程竣工;2013年8月23日圆
满完成水压试验;2015年7月16日,固
安县城地表水厂正式通水,全县百姓率
先喝上长江水,目前已安全平稳地向固
安县城、固安工业园区、永清县城和廊
坊市区(含廊坊开发区)地表水厂供水。

天津干渠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运
行,目前向霸州市区和胜芳工业园区两
座地表水厂平稳供水。

保沧干渠于
2015年4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6年
12月,完成通水验收,目前已向文安县
城和大城县城地表水厂平稳供水。


今为止,越来越多的廊坊人民喝上了千
里之外的优质长江水。

此外,北3县应
急输水项目前期工程正在加紧展开,廊
涿干渠固安段与北京市南干渠连通工
程正在扎实推进,廊坊南水北调正在谱
写新的篇章。

引黄工作稳步推进。

虽然廊坊市
位于全省“引黄调水”最末端,但近年来
廊坊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上级
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引黄指标。

2011
年7月省水利厅编制完成的《河北省引
黄入冀补淀干线工程规划工作大纲》
《河北省引黄入冀补淀干线工程水量分
配及口门设置意见》,已将廊坊纳入其
中。

迄今为止,廊坊市已成功实施了4
次引黄调水,累计引蓄黄河水3.4亿
m3,为廊南森林湿地生态走廊建设和农
业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

此外,廊坊市
还密切关注白洋淀水势,紧紧抓住白洋
淀提闸放水契机,2次引水累计5800万
m3,为廊坊南部补充更多水源。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有力。

党的十
八大以来,先后争取上级资金10.78亿
元,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38处,解
决了2111个村街、208.56万农村居民,
750所农村学校、28.24万人师生的饮水
不安全问题。

“十三五”期间,扎实推进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从实
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一体化管理。

2017年初,固安县城地表水厂完成扩
户工程,将县城周边70个村街纳入供
水范围,初步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
4.68万农村群众饮上了安全、优质的长
江水。

目前,廊坊市正积极推进永清和
安次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通过南水
北调设施,进一步发挥引江水的更大效
益,让广大群众喝上优质水、放心水。

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成效。

农业
节水方面,近年来廊坊市积极争取农田
水利等项目资金5.65亿元,圆满完成了
3年(2014~2016年)发展50万亩设施农
业高效节水目标。

截至目前,廊坊市
510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420万
亩,节水灌溉面积335万亩,逐步形成
了以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节水灌溉
模式,廊坊市平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数达到0.723。

2014年廊坊“9·26”农
交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中国·廊坊国际
农业高效节水发展高端会议”,廊坊农
业高效节水工作经验得到广泛推介。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来廊调研
期间,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此外,坚持
“应关尽关、先供水后关停,关管并重、
能管控可应急”的原则,分步分批实施
关停南水北调受水区公共供水管网覆
盖范围内地下水源井422眼、城镇自备
井129眼,实现浅层地下水水位明显回
升,深层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
制,廊坊市地下水环境不断修复和改
善。

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廊坊
市水利局始终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
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境内现有河渠水系
资源,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市县两
级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全市
水生态文明建设。

在廊坊中部,在完成
投资1.01亿元对永定河左堤泛区段
45km堤防进行达标治理的基础上,积
极组织实施永定河郊野公园工程建设。

规划在永定河泛区左堤内外各30+
200m宽范围内进行生态景观建设。


点打造永定河西昌、南通、更生、廊泊、
九洲、落垡等6个郊野公园。

目前,西
昌园和南通园共4km已建(转第53页)
直属之音
识。

以滦河为特色的旅游、鉴赏等活动方兴未艾,依托滦河的特色民居和城镇比比皆是,滦河婉如一条长长玉带,各种成果恰似长藤结瓜,硕果累累。

3.弘扬红色动能,光大滦河精神
滦河流经内蒙古高原,燕山山脉和冀东平原。

广袤的原野,孕育了滦河特有的红色基因,一条河,二位烈士和三种精神是滦河特有的红色资源。

一条河指的就是滦河;两位烈士分别是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和董存瑞烈士。

三种精神分别是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的开滦煤矿“特别能战斗精神”;被江泽民同志充分肯定的“唐山抗震精神”和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的“塞寒坝精神”。

这些红色动能,汇成了“不忘初心,百折不回、刚健自强”的滦河精神。

滦河管理者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弘扬滦河精神,修身铸魂,敏于求知,勤勉尽责,创新有为。

3.1以德筑基,育文明新风
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组织职工参加道德价值观知识竞赛,开办道
德讲堂,诵读经典。

创建公德专栏,宣
传自身和水利战线好人好事。

以学习
李宝国、余元君等时代楷模为抓手,唤
起职工爱岗敬业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
神。

3.2以水铸魂,育进取精神
在长年与水为伍的过程中,广大滦
河管理者取水之洁白净身,习水之性格
自勉,融水之志向立业,秉水之精神图
强。

滦河哺育了沿岸人民,也给管理者
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大家向滦河
致敬,与时代同行。

把爱岗之心化作进
取之志,讲政治,顾大局,全局20多名
党员主动结对到社区服务、奉献爱心。

今年3季度已活动50多次,在社会上引
起了热烈反响。

3.3突出特色,强基固本
滦河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特征。

著名的“夷齐让国”、“老马识途”典故就
发生在这里。

利用这些特定文化符号,
滦河管理局与滦河文化研究会一道,共
同开展具有滦河文化特色的交流访谈
活动。

请专家学者就滦河文化开展研
讨,对研究会提供支持,进一步弘扬了
滦河精神。

与桃林口水库一道开展“借
滦河之力,造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活动,
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植树造
林,为滦河增添绿色。

这些别具特色的
活动,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增加了
职工奉献水利的热情。

3.4反哺为民,树新形象
承德市隆化县是董存瑞烈士牺牲
地,全局主动承担了该县大西沟村帮扶
任务。

这里山多地少,群众生活困难。

广大职工以烈士为榜样,利用自身优
势,帮助全村打井。

完成坡耕地改造,
修河固堤,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光伏电
站,增加致富渠道。

20多名各处级干
部自愿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象。

为他
们送去政策、技术和信心上的支持。


贫困户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的滦
河管理者们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之际,决心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
当,厚植滦河文化,在爱水中寻根,到尽
责中溯源,心怀激情与敬畏,致力亲近
与传承,为滦河流域水事业的大发展提
供坚强保障和强大助力。


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同时,廊坊市水利部门正扎实推进九州园、更生园等其它重要节点建设,力争早日实现“一线六园多点”的生态布局。

此外,积极推进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廊坊区域涉及投资18亿元。

2018年底,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正式组建,在廊坊境内先期启动固安段永定河治理任务。

目前,固安段一期项目已于2019年5月底完成招投标,现正在组织编制修改初步设计报告。

二期项目由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自行筹资并组织实施,计划治理河道长度22.3km,计划2019年中开工建设。

在廊坊南部,依托赵王新河、子牙河、中亭河等河渠,扎实推进廊南森林湿地生态走廊建设,努力打造南部大清河水利风景区。

在北部,依托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着力构建北部运河水利风景区。

针对廊坊水生态建设取得的系列成果,时任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副省长沈小平来廊视察期间,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时任省长张庆伟,省委秘书长范照兵分别作出肯定性批示。

重点水利工程圆满完成。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涉水项目永兴河改道工程成功实现通水目标。

北京新机场永兴
河改道工程投资10亿元,包括新挖及
整治河道共10.36公km,新建、改建、扩
建建筑物共16座,分9个标段施工。


2015年开工建设,历经一年施工,2016
年6月底,永兴河(廊坊段)改道工程具
备通水条件,同年10月18日完成新旧
河道功能切换,全面实现通水目标。


定河蓄滞洪区调整项目顺利竣工。


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一国家重大战
略工程的附属配套项目,涉及北京市大
兴区和廊坊市广阳、安次两区,工程内
容主要包括永定河泛区北小埝7.5km
长的堤防加高加固(防洪标准由之前20
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和东张务调
蓄工程建设。

工程实施后,在有力保障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防洪安全的同时,可
有效拓展廊坊城市西部6.5km2的安全
发展新空间。

截至2019年5月底,工程
建设任务已顺利实施完成。

智慧水利深入推进。

近年来,廊坊
市水利局先后争取上级资金6000余万
元,持续推进以地下水监测网、地表水
监测网、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网、水功能
区水质监测网以及雨情、墒情、汛情监
测网、智能管理平台等“七网一平台”为
主要内容的“智慧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形成了具有廊坊特色的“智慧水利”信
息化管理品牌,在全省打造了示范典
型。

目前已建成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井
190眼、地表水位监测站点77个、非农
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点1050个,水质监测
断面29个、雨量自动监测站43个、墒情
监测站10个、3G防汛视频监测点61
处,将监测数据及时统一传入廊坊市
“智慧水利”管理平台,在全省打造了示
范典型,也为全市水资源动态管理、科
学调度和防汛抗旱预警决策提供科学
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提升了水资源
信息化管理水平。

同时,积极构建防汛
视频会商4大系统,为市级领导防汛决
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

2015
年7月,省水利厅在廊坊组织召开了全
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现场观摩会,高
度评价了廊坊“智慧水利”管理体系建
设成果,并在全省积极推广廊坊经验。

70年来,廊坊水利走过了曲折而
坚实的发展之路,历经风雨,开拓创新,
完成了多项突破,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实
现了历史性跨越。

回顾历史,翻天覆地
慨尔慷的年代,弹指一挥间已然过去;
展望未来,廊坊水利事业已站在新的起
点,新时代的廊坊水利人正在新的航程
奋楫扬帆、继往开来。


(接第4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