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易错测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易错测试卷及解析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下列物质若露置于空气中,会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其质量增加的是()
A.浓盐酸B.生石灰C.石灰石D.浓硫酸
2.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NH4+、SO42﹣、Cl﹣,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A.OH﹣B.Ba2+C.H+D.Ag+
3.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C.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D.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
4.实验室有盐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小李同学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溶液的pH 变化关系如图。
你认为X是( )
A.纯碱溶液B.水C.稀盐酸D.石灰水
5.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B.纯碱:NaCO3
C.3个氢原子:3H D.水中氧元素化合价:H2O-2
6.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泥沙加入水溶解,过滤,蒸发
B N2O2通过红热的铜丝
C KNO3溶液Ba(NO3)2滴加适量K2SO4溶液、过滤
D NaOH溶液Na2CO3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A.A B.B C.C D.D
7.下列离子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OH-、NH4+B.K+、Fe3+、NO3-
C.Cl-、Na+、CO32-D.Ca2+、CO32-、Na+
8.下列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CO32—B.HCO3—C.OH—D.Cl—
9.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A13+、Na+、Cl-、NO3-B.Cu2+、H+、SO42-、Cl-
C.K+、Ca2+,OH-、CO32-D.Na+、H+、CO32-、OH-
10.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A.①有蓝色沉淀
B.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 +BaCl2 =BaSO4↓+CuCl2
C.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1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和受潮,生产厂家往往在食品包装袋中放入装有某些化学物质的小袋。
你认为放在这些小袋中的物质应该是()
A.蔗糖和无水硫酸铜B.食盐和生石灰
C.还原铁粉和生石灰D.烧碱和生石灰
12.下列物质所对应的俗名,错误的是()
A.NaOH烧碱B.Na2CO3纯碱C.CaO生石灰D.NaHCO3火碱13.向CuCl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取滤渣少许,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上述实验作出的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金属活动性:Fe>Cu
B.滤渣含有铁和铜
C.滤液中不含Cu2+
D.滤液质量比原溶液质量大
14.只能用与酸反应的方法,才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的一步转化的是()
A.Zn→ZnSO4B.CaCO3→CO2
C.BaCl2→BaSO4D.MgO→MgCl2
15.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氯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各一种。
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酚酞试液B.CaCO3粉末C.KNO3溶液D.石蕊试液
1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稀盐酸中:Ba2+、CO32﹣、Zn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
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
D.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OH﹣
17.有甲、乙、丙、丁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HCl、H2SO4、BaCl2、Na2CO3溶液中的一种。
为区别这四种溶液,现将它们两两混合并得到下面现象:
根据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推知甲、乙、丙、丁四种溶液的顺序依次是
A .HCl 、BaCl 2、H 2SO 4、Na 2CO 3
B .H 2SO 4、HCl 、BaCl 2、Na 2CO 3
C .HCl 、H 2SO 4、BaCl 2、Na 2CO 3
D .H 2SO 4、Na 2CO 3、HCl 、BaCl 2
18.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钙的化合物,小明同学将稀盐酸滴在鸡蛋壳上,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鸡蛋壳一定含有
A .Ca (OH )2
B .CaCO 3
C .CaCl 2
D .CaO 19.下列物质对应的俗称正确的是 A .氧化钙——生石灰
B .碳酸钠——苛性钠
C .氢氧化钠——纯碱
D .银——水银 20.下列各组离子可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H +SO 42-K +CO 32-
B .Mg 2+Cl -OH -Na +
C .Fe 3+SO 42-H +Cl -
D .Na +Ba 2+NO 3-SO 42- 21.下列各组物质能在同一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BaCl 2、KNO 3、NaCl
B .H 2SO 4、KCl 、FeCl 3
C .NaOH 、NaCl 、HCl
D .AgNO 3、ZnCl 2、NaNO 3 22.下列应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 .用赤铁矿高炉炼铁:Fe 2O 3+3CO 高温2Fe+ 3CO 2 置换反应
B .用NaOH 检测溶液中的FeCl 3:3NaOH + FeCl 3== Fe(OH)3↓+3NaCl 复分解反应
C .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制取氧气2KClO 32MnO Δ2KCl+3O 2↑ 化合反应
D .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C+O 2点燃CO 2 分解反应
23.下列各组离子可在pH =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SO 42﹣、Na +、CO 32﹣
B .Fe 3+、SO 42﹣、Cl ﹣
C .Mg 2+、Cl ﹣、OH ﹣
D .Na +、Ba 2+、SO 42﹣
24.能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NH 4+、Na +、C1-、SO 42-
B .H +、Na +、NO 3-、CO 32-
C .K +、Ba 2+、OH -、SO 42-
D .K +、Ag +、NO 3-、C1-
25.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组是
A .NO 3—、Fe 3+、Na +、OH —
B .Cl —、K +、SO 42—、Ba 2+
C.K+、SO42—、Na+、NO3—D.Ca2+、Cl—、CO32—、Na+
26.工业上,锻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现有一包CaCO3和CaO 的固体混合物。
己知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5∶l,则此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 )
A.15∶16 B.15∶14 C.5∶4 D.15∶8
27.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pH=1的无色溶液A,将气球中的固体B倒入溶液A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且气球胀大,B不可能是()
A.锌
B.碳酸钠
C.碳酸氢钠
D.硫酸钠
28.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
B氯化氢氢气先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氯化钾二氧化锰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氯化钠溶液碳酸钠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29.有一无色溶液X,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则溶液X是
A.H2SO4溶液B.(NH4)2SO4溶液C.NH4Cl溶液D.Na2CO3溶液30.如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M点和N点共有的离子只有一种
C.检验M点溶液的溶质可先滴加足量Na2CO3,静置后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
D.检验N点溶液的溶质可先滴加足量的Cu(NO3)2,静置后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B
【解析】
【分析】
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增加,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物质的质量会增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C、石灰石化学性质稳定,质量基本不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药品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具有挥发性、具有吸水性、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类型)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C
【解析】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
B、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符合题意;
D、氯离子和银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3.D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钡不反应,故无明显现象,故选项A错误;
B、稀盐酸与硫酸钠不反应,故无明显现象,故选项B错误;
C、硫酸钠与碳酸钡不反应,故无明显现象,故选项C错误;
D、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现象明显,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A、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又升高,故A正确;
B、向盐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但不可能等于7、大于7,故B错误;
C、向盐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溶液的pH减小,故C错误;
D、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石灰水时,氢氧化钙会与盐酸反应使pH值增大,但不会与氯化钡反应,曲线不会有水平一段,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钙离子应该是:Ca2+,故选项错误;
B. 纯碱是碳酸钠,化学式为Na 2CO 3,故选项错误;
C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所以3个氢原子应该是:3H ,故选项正确;
D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2
2H O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6.D
【解析】
【详解】
A 、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 、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 、Ba (NO 3)2能与适量K 2SO 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 、NaOH 溶液和Na 2CO 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
【点睛】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会反应生成氨气和水,故错误;
B 、有铁离子的溶液为黄色,故错误;
C 、无有色离子,各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故正确;
D 、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故错误。
故选C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pH =1的溶液显酸性,CO 32-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HCO 3-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OH -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Cl -可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离子之间能结合为气体、水的离子不能共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A
【解析】
【详解】
A 、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 、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Cu 2+的水溶液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C 、Ca 2+、CO 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 、H +与CO 32-、OH -,分别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点睛】
该题为离子共存题,遵循原则是“反应不共存,共存不反应”,解题思路是:先读题干,找出题目限制的条件(如本题的无色溶液中有色离子不能存在),再看选项,各离子之间是否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0.D
【解析】
【分析】
向少量KOH 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向少量BaCl 2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
【详解】
A 、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则①有蓝色沉淀,故A 正确;
B 、②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4242CuSO +BaCl =BaSO +CuCl ,故B 正确;
C 、两个反应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另两种化合物,则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 正确;
D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水,故D 不正确。
故选D 。
【点睛】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1.C
【解析】
A .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分,但蔗糖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故A 错误;
B .生石灰能防止食品受潮,但食盐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故B 错误;
C .还原铁粉能吸收氧气并发生反应,生石灰则能吸收水分,故C 正确;
D .烧碱与生石灰都能吸收水分,但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故D 错误;故选C 。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正确;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为Na2CO3,正确;
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正确;
D.NaHCO3是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俗称小苏打,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错误。
故选D。
13.D
【解析】
试题分析:铁的活动性比铜强,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取滤渣少许,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所以铁是过量的,得到的滤液中含有氯化亚铁,滤渣中含有铁和铜,所以A、铁会与氯化铜反应,所以金属活动性:Fe>Cu,故A正确;
B、取滤渣少许,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所以滤渣含有铁和铜,故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铁是过量的,所以滤液中不含铜离子,故C正确;
D、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减轻,故D错误.故选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14.D
【解析】
【分析】
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氯化钡也能和硫酸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
【详解】
A、锌和硫酸能生成硫酸锌,也能和硫酸铜发生置换生成硫酸锌,故A不正确;
B、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也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
C、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氯化钡也能和硫酸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故C不正确;
D、氧化镁只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15.D
【解析】
【详解】
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氯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显中性、酸性、碱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无色,红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与氯化钠溶液不会反应,不能鉴
别,故错误;
C、KNO3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本选项错误
D、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石蕊试液遇碱变蓝,遇中性物质不变色,氢氧化钠呈碱性,盐酸呈酸性,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用石蕊试液能区分,故正确。
故选D。
16.C
【解析】
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指的是离子之间不能结合成水、气体、沉淀。
A. CO32-不能在稀盐酸中大量共存,Ba2+与CO32-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 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能大量共存,正确;D. 硫酸铵溶液中含有NH4+,NH4+不能与OH-大量共存,错误。
故选C。
点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指的是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
17.C
【解析】
【详解】
结合题给物质,分析表格实验现象:甲和丁产生气体,则甲和丁中有一种为碳酸钠,另一种为酸;若甲为碳酸钠,则丁为盐酸或硫酸;因为丁和丙能生成沉淀,故丁为硫酸,丙为氯化钡,乙是盐酸,代入表格中,验证现象甲和乙有气体产生,与题给现象不符合,故假设错误;甲应为酸,丁为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沉淀,故丙为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产生沉淀,故乙为硫酸,故甲为盐酸,代入表格验证,正确,故选C。
18.B
【解析】
澄清石灰水通常用来验证二氧化碳,将稀盐酸滴在鸡蛋壳上,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鸡蛋壳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证明蛋壳中含有碳酸根,结合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含钙的化合物,说明蛋壳中含有碳酸钙。
故选B
19.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正确;
B、纯碱、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错误;
C、氢氧化钠的俗称是苛性钠、火碱、烧碱,错误;
D、水银是汞的俗称,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0.C
【解析】
能大量共存,即离子不会相互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
A、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会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不能大量共存;B、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而不能
大量共存;C 、不能结合成水、气体或沉淀,能大量共存;D 、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故选C 。
点睛:离子的共存问题实际就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离子不会相互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
21.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A .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B . Fe 3+的水溶液呈黄色,得不到无色溶液,故选项错误;C .NaOH 与HCl 两种物质能反应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D .AgNO 3与ZnCl 2能结合产生沉,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考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22.B
【解析】
【分析】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详解】
A 、用赤铁矿高炉炼铁:Fe 2O 3+3CO 高温2Fe+ 3CO 2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 不正确;
B 、用NaOH 检测溶液中的FeCl 3:3NaOH+ FeCl 3=Fe(OH)3↓+3NaCl ,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 正确;
C 、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制取氧气2KClO 3
2MnO Δ2KCl+3O 2↑,属于分解反应,故C 不正确;
D 、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C+O 2
点燃CO 2 ,属于化合反应,故D 不正确。
故选B 。
23.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pH =1的溶液中大量的氢离子。
A. CO 32- 和氢离子不共存,错误; B. Fe 3+、SO 42-、Cl -和氢离子间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共存,正确;C. Mg 2+和OH - 生成沉淀,不能共存,错误; D. Ba 2+和SO 42-生成沉淀,不共存,错误。
故选B 。
【点睛】
不共存就是指离子间能相互结合生产沉淀或气体或水。
24.A
【解析】
【详解】
A、四个离子之间不会生成沉淀、气体、水,可以共存,选项A正确;
B、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不能共存,选项B错误;
C、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而不能共存,选项C错误;
D、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而不能共存,选项D错误。
故选A。
25.C
【解析】
pH=1为酸性溶液,故OH—不能纯在,故不能选A
SO42—、Ba2+能反应故不能共存,故不能选B
Ca2+、CO32—能反应故不能共存,故不能选D
2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混合物中只有碳酸钙含有碳元素,设CaCO3中Ca的质量是x,40
121
x
=,解得
10
3
x=,设
CaCO3中O的质量是y,
121
163y
=
⨯
解得y=4,CaO中的Ca的质量为:
105
5
33
-=,设CaO
中的O的质量为w,
5
404
16w
=解得
2
w
3
=,则混合物中O的质量为:
214
4
33
+=,此混合
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
14
5:15:14
3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知识。
27.D
【解析】
【分析】
试管中盛有pH=1的无色溶液A,则无色溶液A显酸性,将气球中的固体B倒入溶液A 中,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且气球胀大,硫酸钠与酸不可能反应生成气体,故B不能是硫酸钠。
【详解】
A、锌与酸可反应生成氢气,可使气球胀大,故A不正确;
B、碳酸钠与酸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使气球胀大,故B不正确;
C、碳酸氢钠与酸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使气球胀大,故C不正确;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硫酸钠与酸不可能反应生成气体,故气球不会胀大,故D正确。
故选D。
28.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除杂质的原则:所加的物质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通入氧气,点燃,不会燃烧,无法除去,错误,B、除去氯化氢中的氢气,先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不行,因为氯化氢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错误,C、除去氯化钾中二氧化锰,利用氯化钾能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即可得到固体氯化钾,正确,D、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发生反应:
CaCl2+Na2CO3=CaCO3↓+2NaCl,虽然能除去碳酸钠,但由于所加氯化钙溶液是过量,引入了新的杂质,错误,故选C
考点:物质的除杂
29.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酸和氯化钡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不会生成气体,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铵和氯化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氨气,和氯化钠不会反应,没有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C、氯化铵和氯化钡不会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氯化钠不会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D
【解析】
【详解】
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B、M点和N点的溶液中均含有氯化钠,共有的离子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两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C、M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检验M点溶液的溶质可先滴加足量Na2CO3,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静置后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无法确定氯化钠是中和反应生成的,还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N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先滴加足量的Cu(NO3)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静置后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