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省级联考】2018广东省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

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

因为市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

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山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D.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C项,“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

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

故选B。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
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项,“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说法错误,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断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

故选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哪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说法错误。

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

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

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

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

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

她一直倚在窗口。

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

她甚至忘了地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

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

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

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

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

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竞答应了。

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

可竟也办不到。

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

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

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

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

”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

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

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

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

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

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

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

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

她恒恒地望着。

直到那女的疲款地垂下了脸。

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

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很好。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 “……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

C. 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5. 小说以“阳光很好”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以“阳光很好”之景结尾,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大天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终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博斗的女邻居。

②以“阳光很好”之景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6. 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

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项,“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这一表述不当,小说中并未言及丈夫的刻薄寡恩,从文中“她甚至忘
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这句可以看出,丈夫只是近段时间因为病号病重需要诊治而早出晚归,暂且无暇顾及家庭。

故选B。

5. 试题分析:题目是“小说以‘阳光很好’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

小说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暗示故事结局,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深化作品主题。

本文以“绿窗帘”为线索,讲述了丁茜新搬了家,开窗看见对面邻居挂了一块绿窗帘,这绿窗帘从来不撩起来,可是窗帘后的邻居夫妻和睦相处,温馨的对话不时传来,令丁茜羡慕。

丁茜的丈夫是名医生,丁茜搬家后感觉“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丁茜“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

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就和丈夫吵架,可是丈夫还是提着急诊包出门了。

可是对面绿窗帘里却传来邻居夫妻互相关怀赞美的话语!可是绿窗帘却从来没有撩起过。

可是“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丁茜看到了对话的女邻居,是一个得了重病的病人,头发都掉光了,“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最后在丁茜的注视中“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在青年男子撕心裂肺呼喊声里,丁茜看见站在男子旁边的医生是自己的丈夫。

丁茜来不及出声,绿窗帘“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这时“阳光很好”。

这里的“阳光很好”烘托了丁茜的心情,丁茜明白了丈夫比没搬家前还忙的原因——是帮女邻居看病了,隐喻丁茜对丈夫的嫌怨消释。

文中丁茜羡慕邻居夫妻,不理解丈夫,和丈夫吵架,感到委屈,还有,这里“阳光很好”之景,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这里的阳光还象征着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以及丁茜丈夫对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这些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

6.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含义作用的能力。

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本题,小说以“绿窗帘”为题,可以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及“绿窗帘”的象征意义几个方面来考虑。

文章标题“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同时也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

“绿窗帘”后是令丁茜羡慕邻居夫妇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是丁茜女邻居与病魔顽强斗争之所,是女邻居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
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答题题时可结合具体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

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

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

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

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

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

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

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材料二:
据有关教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

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

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

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
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

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

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

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

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

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 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 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 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 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 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 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E. 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的发展,让人们因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得到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可能。

9. 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E
9. ①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使人产生焦虑感,会给人带来学习的意愿。

②周期短、获利高的知识付费对于内容生产者的吸引力更大,保证了知识付费的内容来源,推动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C项,“关键存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错。

文中有“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的信息,这说明服务商也存在问题。

故选C。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狭义的知识付费”不包括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

C项,虽然图片显示人们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的未来使用倾向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使用频率,不能说“兴趣不高”。

D 项,概括不全面。

材料认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品业要大发展,二是知识服务对知识产品的推动。

故选A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