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的意蕴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的意蕴内涵“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提出“仁、义、礼”,孟⼦延伸
为“仁、义、礼、智”,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说“⾦⽊⽔⽕⼟”,古⼈创作的“ 梅花篆字 ”、“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它们的提出,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因此掺杂了⼀些思想糟粕,需要我们批判性地继承其中的精华。

上溯远古,“仁、义、礼、智、信”的造字也颇有意蕴。

“仁”造字本义视⼈若已,同情包容
仁,甲⾻⽂(⼈)+(⼆,等同、相等),表⽰⼈⼈相等,亦即等⽽视之,视⼈若已,将⼼⽐⼼,同情包容。

造字本义:动词,尊重⼈道,相信⼈性相通,视⼈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

⾦⽂将甲⾻⽂字形中的“⼈”写成“⼫”。

籀⽂将⾦⽂字形中的写成。

有的籀⽂将“⼈”写成“千”(众多,代表众⽣)、“⼼”(慈爱)会意,表⽰⼼怀众⽣,宽容博爱。

篆⽂承续甲⾻⽂字形。

还有⼀种解释:仁,从⼈从⼆:从⼈,表⽰⼀个站⽴的⼈;从⼆,表⽰:
(1).代表数⽬字,复数。

指“不仅是我⼀个⼈,还有我以外的很多⼈;⽼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将⼼⽐⼼对待每⼀个⼈。

(2).代表天、地,指做⼈要效法天地。

三代表天、⼈、地三才。

仁字从⼆不从三,即要化掉⼈⼼,只怀天地⼼,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来为⼈处事,即有博爱⼼、包容⼼,⾃会产⽣仁爱⼼。

这是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为上。

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仁”中国古代⼀种含义极⼴的道德范畴。

本指⼈与⼈之间相互亲爱。

孔⼦把“仁”作为最⾼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体,形成了以“仁”为核⼼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柱之⼀。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献⾝,即“杀⾝以成仁 ”的观点,对后世产⽣很⼤的影响。

“義”本义为出征前的隆重仪式
“義”是“儀”的本字。

義,甲⾻⽂(⽺,即“祥”,祭祀占⼘显⽰的吉兆)+(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吉兆之战。

⾦⽂、篆⽂承续甲⾻⽂字形。

篆⽂异体字(⽺,即“祥”,祥和)加(弗,休战),表⽰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层含义。

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

⾪化后楷书将篆⽂字形中的写成,将篆⽂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案》另造指事字“义”,在“乂”(割、杀)上加⼀点指事符号,表⽰杀得有理、杀得正当。

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再加“⼈”另造“儀”代替,表⽰程式庄严的典礼。

《说⽂解字》:义,⼰之威仪也。

从我、⽺。

羛,《墨翟书》义从弗。

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

今属邺,本内黄北⼆⼗⾥。

意思是:义,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

字形采⽤“我、⽺”会义。

羛,《墨翟书》上“義”字采⽤“弗”作边旁。

魏郡有个地⽅叫“羛阳乡”,其“羛”字读作“锜”。

该地现属鄴县,本来在内⿈县北边⼆⼗⾥的地⽅。

礼本义为击⿎奏乐,⽤美⽟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豊”是“禮”的本字。

豊,甲⾻⽂(像许多打着绳结的⽟串)+(壴,有脚架的建⿎),表⽰击⿎献⽟,敬奉神灵。

⾦⽂承续甲⾻⽂字形。

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再加“⽰”(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串”和“建⿎”构成的⾦⽂,拆写成“曲”和“⾖”,⽟和⿎的形象消失。

有的⾦⽂加“⾣”(酒)另造“醴”,表⽰以美⽟、美酒敬神。

籀⽂综合将⾦⽂字形和,采取⾦⽂字形中的“⽰”,采⽤取⾦⽂字形中的“⾣”(酒),并以“⽔”代替“⾣”(酒),⼤⼤简化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击⿎奏乐,并⽤美⽟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篆⽂承续⾦⽂字形。

俗体⾪书误将籀⽂字形中的“⽔”形写成“⼄”形。

《说⽂解字》: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从豊,豊亦声。

“智”的本字是“知”
“知”是“智”的本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箭,借代⾏猎、作战。

知,甲⾻⽂(⼲,武器,借代⾏猎、作战)+(⼝,谈论、传授)+(⽮,武器,借代⾏猎、作战),表⽰谈论和传授⾏猎、作战的经验。

在远古时代,弯⼸使箭是成年⼈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

⾦⽂承续甲⾻⽂字形。

有的⾦⽂省去“⼲”,简化字形。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再加“⽈”(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篆⽂将⾦⽂字形中的“⽈”写成“⽩”(说明),并误将⾦⽂字形中的“⼲”写成“亏”。

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猎、作战的经验。

⾪书省去篆⽂字形中的“亏”,将篆⽂字形中的写成,将篆⽂字形中的“⽩”写成“⽈”。

古⼈称精通⾏军作战为“智”,称清⼼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见性、发现⾃我
为“悟”;称简单⽆我、⾃然率性为“禅” 。

《説⽂解字》:智,识詞也。

从⽩,从亏,从知。

意思是:智,器物上可辨识的标志性⽂字。

字形采⽤“⽩、亏、知”会义。

“信”的本义为许诺,发誓
信,⾦⽂(⼈)+(⼝,说话),表⽰开⼝许诺。

有的⾦⽂(千)+(⾔,说话),表⽰⽤千⾔万语保证。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

籀⽂承续⾦⽂字形。

篆⽂调整古匋字形的左右顺序。

《说⽂解字》:信,诚也。

从⼈,从⾔。

会意。

“仁义礼智信”该作何解
“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

⾃有⽂字记载以来⾄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提出和确⽴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族宗族⾎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和爱护,其完整思想⾸先是由孔⼦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切道义,其作⽤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善恶、⾃知知⼈等道德内涵,予以提倡。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历代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都赋予不同时代内涵。

仁,诸恶莫作。

义,众善奉⾏。

礼,仁义道德的教育。

智,仁义为本,明辨是⾮。

信,诚实守信,⼈冇信⽽不⽴。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也作了很详尽的阐释。

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西⼝》中的解释:
⽥家祖训:⼤忠⼤爱是为仁;⼤孝⼤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恩⼤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徐⽊匠:天下⼀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强不息为礼;福亏⾃赢为智;以义取利为信。

⾰命者:世界⼤同为仁;祖国⼭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诺千⾦为信。

今天,我们依然在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优良美德,并注⼊了新的时代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