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来的外婆
路明
①那时外婆还不老。

她时常倒几部车,来小镇看我和我妈。

记忆中,她爱穿一件灰色咔叽布外套,冬天是驼色呢大衣、“料作裤”,裤线挺括。

非但不老,还有点时髦。

下雨天,裤脚会沾一些泥。

我很少去汽车站接她,她总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亲热地叫我“囡囡”。

②我很开心,外婆从不空手来。

“上海”旅行包里装的,是外婆厂里做的鸡蛋糕、苔条酥和苏打饼干。

酒心巧克力一般日子是吃不到的,除非我生病了,或者是我和我妈的生日。

还有方便面,那时叫“梭子面”,是高档的食品,我捧在手上干啃,又脆又香,比麻花好吃。

听外婆说,解放前她在美国佬开的“沙利文食品厂”做工,五十年代初,沙利文和苏格兰人的“义利食品厂”、香港人的“马宝山糖果饼干公司”合并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1970年,新中国第一袋油炸方便面,就诞生在外婆的手底。

③我见过外婆年轻时的照片,短发清爽,眼睛明亮,面颊有两朵红晕。

外婆笑着说,那是后期上色的。

外婆喜欢唱沪剧,唱越剧,唱黄梅戏,是厂里的文艺积极分子。

后来说不让唱,她就不唱了。

外婆能写会算,又出身贫苦,根正苗红,很快被委以重任。

八十年代,外婆负责厂里的外调工作,碰到去安亭、黄渡那个方向,她就早早办完事,花一角六分买张长途车票,跳上开往小镇的班车。

④外婆通常在下午抵达。

我妈说,姆妈你坐,我去弄碗面吃。

外婆摆手,说静芝你别忙,我吃过了。

据外婆说,汽车站下来有一家饮食店,小馄饨做得好吃,每次她来都要点一碗。

外婆说得那么诚恳,配合着喝蛋皮汤的声效,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外婆是真的喜欢吃小馄饨。

⑤镇上有两家国营招待所,外婆嫌不卫生,住在家里又添麻烦,往往没说几句话,就急着赶末班车回上海。

我妈领着我送外婆,往她旅行包里塞几个咸鸭蛋,有时是一段青鱼干。

一角六分坐到安亭,三毛钱乘“北安线”到陆家宅,再换40路电车回家。

⑥来过几次后,外婆的小镇方言就说得有模有样,比我妈地道多了。

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

邻居们都说,这个上海老太太真好,和气。

我心疼大白兔,对外婆的社交不以为然——我妈平时买菜都讲上海话的。

外婆就说我妈笨,死心眼,不懂人情故——到人家的地方,客气一点总没错的,你说阿是?
⑦有一次我跟我妈上街,大热天,我吵着要吃奶油雪糕。

我妈没同意,我就赖在地上不肯走。

我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支雪糕送到面门前,“囡囡吃”。

我睁眼一看,是外婆。

原来方才我满地打滚时,外婆就坐在马路对面的公交车上。

她都看见了。

⑧更多的时候,我跟我妈去院部打电话。

整个小镇医院只有一部长途电话,装在院长办公室外边。

电话打到弄堂口的电话亭,接线阿姨去楼下扯一嗓子,外婆再跑出来接。

外婆在电话那头讲,囡囡乖吧。

我说,乖的。

外婆说,囡囡想吃啥。

我说,酒心巧克力。

外婆就笑了,酒心巧克力哪能天天吃,要吃出酒瘾的。

⑨那时我爸妈常为一些琐事争吵。

我不愿听他们吵架,就选择离家出走。

不会走远,在
医院宿舍区范围内,找一个冷僻角落坐着。

我爸妈吵着吵着发现我不见了,赶紧下楼来找我。

他们东张西望,焦急地喊我的名字。

我一声不响,把头埋进自己的膝盖里。

等我爸妈终于找到我,埋怨几句,或是安慰一番,也就忘了刚才吵架的事。

后来我长大一点,这招就不太好用。

通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吹半天冷风,实在冻得受不了,自己灰溜溜地跑回家;要么我爸妈发现小赤佬又来这套,两人尽弃前嫌,团结起来对付我。

家庭矛盾是解决了,男女混合双打的滋味不太好受。

(有删节)(1)看拼音写汉字:人情shì()故
(2)第②段的划线句属于记叙顺序中的________,作者写这段话的作用是________。

(3)第①段的划线句是____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第⑥段写道:来过几次之后,外婆的小镇方言就说得有模有样,比我妈地道多了……外婆为什么要学小镇方言呢?文章中和外婆学小镇方言类似的事件你还能概括出一件吗?(5)下面表述中符合文意的是()
A. 外婆每次来我家,都会在汽车站旁边的饮食店吃小馄饨。

B. 外婆很喜欢和我们小镇上的邻居聊天,因为外婆年轻时是文艺积极分子性格很活泼。

C. 离家出走是我解决爸妈吵架的有效手段而且屡试不爽。

D. 虽然外婆说我妈死心眼,但这也是她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答案】(1)世
(2)插叙;补充交代外婆工作的单位是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让读者倍感亲切,既呼应了题目中的上海又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总是能够给我带来那么多好吃的,更有一种如此好吃的食物即出自外婆之手的自豪感。

(3)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写外婆一丝不苟的外貌,体现外婆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而沾了泥的裤脚能看出外婆长途跋涉来看我们的辛苦
(4)外婆用小镇方言和我们的邻居套近乎,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她的女儿一家,体现外婆对我们的爱;外婆主动和邻居打招呼,送他们大白兔奶糖,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她的女儿一家。

(5)D
【解析】【分析】(1)“人情世故”的“世”不要误写成“事”。

(2)划线句中断了外婆从上海来看我们的主要情节,插入外婆过去的生活经历,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作此判定后,再结合内容答出插叙部分的作用。

插叙的一般作用是:内容上,写出了……的内容,交代了……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等;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

先回答内容上的作用:“合并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补充交代外婆工作的单位是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让读者倍感亲切,与题目“上海来的外婆”相呼应,结构上与上文“外婆厂里做的鸡蛋糕、苔条酥和苏打饼干。

酒心巧克力一般日子是吃不到的,除非我生病了,或者是我和我妈的生日。

还有方便面”相呼应,交代了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总是能够给我带来那么多好吃的的原因,“新中国第一袋油炸方便面,就诞生在外婆的手底”写出了“我”的自豪感。

(3)划线句子中,“一件灰色咔叽布外套,冬天是驼色呢大衣、‘料作裤’,裤线挺括”,可
见是对外婆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对外婆穿着的刻画中突出了外婆的一丝不苟,可见外婆对生活的热爱,“裤脚会沾一些泥”写出了外婆长途跋涉来看我们的辛苦。

(4)“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表现的是外婆对我们深深的爱;概括内容,找到外婆希望邻居多多关照女儿一家的事件即可,如“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用“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可。

(5)A项错误。

由文中对外婆的外貌描写及“外婆嫌不卫生”可知,外婆是个爱干净的人,不会吃外面的小馄饨,由“静芝你别忙,我吃过了”“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外婆是真的喜欢吃小馄饨”可知,外婆并没有吃小馄饨,是怕女儿麻烦才谎称自己吃过。

B项错误。

由“她笑着跟我们的邻居打招呼,扯些有的没的,临别时再送上一把大白兔,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可知,外婆和我们小镇上的邻居聊天,是因为拜托他们多多照顾我。

C项错误。

由“后来我长大一点,这招就不太好用”可知,离家出走的方式并不是屡试不爽。

故选D。

故答案为:⑴世
⑵插叙、补充交代外婆工作的单位是上海益民食品四厂。

让读者倍感亲切,既呼应了题目中的上海又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婆总是能够给我带来那么多好吃的,更有一种如此好吃的食物即出自外婆之手的自豪感。

⑶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写外婆一丝不苟的外貌,体现外婆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而沾了泥的裤脚能看出外婆长途跋涉来看我们的辛苦
⑷外婆用小镇方言和我们的邻居套近乎,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她的女儿一家,体现外婆对我们的爱;外婆主动和邻居打招呼,送他们大白兔奶糖,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她的女儿一家。

⑸D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见汉字的识记和书写的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注意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的辨识,要重点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的顺序理解。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辨析理解。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掌握,并且要能够运用。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一般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描写、修辞、词语运用三个方面入手。

此题已经明确了赏析的角度,考生要按照要求结合语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找到答题的区域,抓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辨析,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对判断。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
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

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

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

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

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呆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

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可是,没有。

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

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⑪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⑫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⑬她也流泪了。

⑭她已经支教三年了。

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

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

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

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⑮她突然无比想家。

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

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

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1)阅读文章③—⑫段,填写表格。

(3)文章第⑫⑬段都写到流泪,请分别写出流泪的原因。

(4)第⑭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文章题目“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怕”有哪些含义?
【答案】(1)①女孩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②幸福;③满足、幸福(突出一个即可)、难过
(2)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的陌生感,“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怍之情。

(3)第⑫段: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第⑬段: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愧疚
(4)插叙,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景。

(5)题目中的“怕” ①指文中女孩怕父母第二天就要离开家,一年以后才能回来;②隐含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③表现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分析】(1)根据提示可以从文章找到“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等关键句,进行概括回答。

(2)在谈作用时,要结合语境来考虑。

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的陌生感,“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内心的愧疚,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表现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

(3)分别写出流泪的原因。

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⑫段流泪是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

第⑬段流泪是老师的泪,一方面是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另一方面是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及愧疚之情。

(4)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第14段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是插叙;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

(5)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从文章结尾“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可以看出题目中的“怕” 指文中女孩怕父母第二天就要离开家,一年以后才能回来;突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望;表现出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①女孩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②幸福;③满足、幸福(突出一个即可)、难过;
⑵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的
陌生感,“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怍之情;
⑶第⑫段: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第⑬段: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愧疚;
⑷插叙,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景;
⑸题目中的“怕” ①指文中女孩怕父母第二天就要离开家,一年以后才能回来;②隐含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③表现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⑵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⑶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⑷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

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先说结果,再追溯原因):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中心;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⑸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

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

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

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

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

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
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

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

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

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

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

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

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

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

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着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

”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

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吗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

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描写了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3)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

【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2)动作:扎、顶、拔、拽、勒。

表达效果:这是对母亲纳鞋底时动作的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动词,突出了母亲做鞋底之艰难和她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3)插叙。

作用:①对母亲手上的“戒指”依旧锃亮起补充解释说明作用,让人们明白顶针的意义。

②推动情节发展,推进“我”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突出母亲的勤劳、坚忍、爱孩子的形象,突出主题,使母亲形象更感人。

(4)顶针就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句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