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件(49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原因 ①外因 a.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②内因 a.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 交通运输业。 b.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 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六大特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网络小结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术语精要 1.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影响深远,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 的基本格局。 2.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交 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 方式。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对点演练】 1.(2019·龙岩高一期末)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 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 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由此可见( )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一___ 位、世界第四位
1997 年以来
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公路 ①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 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 __青__藏__高__原___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根据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洋务派 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电信技术的特点及作用 史料 1919 年 5 月 4 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 ①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②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 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 系统至少③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④全国同 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学法·素养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近现代中国交
了解中国 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
近代以来交通、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胥__各__庄___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 路网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上半叶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先后建成宝成、_兰__新___等铁路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1877 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 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 达天津的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 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①表明列强侵略引起思想的变化。 ②体现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易错提醒】 1.淞沪铁路是最早在中国建成的一条铁路,是外国商人擅自修 筑的,不久就被拆除了。清政府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 铁路,该铁路于 1881 年建成,由唐山到胥各庄,是中国真正实 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西方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的传入,使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 国的交流,便利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 活方式。 4.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近代化水平的 重要指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交通近代化是内部需求和外部引导 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国际局势决定了交通近代 化的曲折性、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深度点拨】 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 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 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2.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 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 存在。 3.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普及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 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 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本国经济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近代以来通讯的发展不一定都产生积极影响。近代以来通讯 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 到它的负面影响,如不合理地利用通讯技术导致犯罪增加,不 良信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北__京__至天津航线开通,中 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民__航__大__国____。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 (1)电报 ①19 世纪 70 年代,_丹__麦___的电报公司私自 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台__湾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 有线电报线。 ③20 世纪初,上海__崇__明__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__电__话__公司。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积极方面:交通便利、快捷、运输量大,有利于经济交流, 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2.消极方面:近代史上主要是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现代史上主要是加剧能源消耗、污染环 境、交通事故频繁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等。
通讯工具的进 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影响近现代中国交通、
步,认识其对人 通讯事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们பைடு நூலகம்会生活的
通过学习认识到交通、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
影响。
进步、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关心国
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_马__车___为主。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②、③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 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据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 和技术的缺乏。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投资状况 史料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 1911 年中 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 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 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现代通讯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 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_互__联__网___,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1.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兴起的因素 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 讯工具,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 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 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①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 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快捷”体现了速度快。 ②“社会动员”体现了电报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功能。 ③“全国”体现了范围广。 ④“技术基础”体现了电报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依据史料分析归纳近代通讯技术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特点: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影响:促进信 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_轮__船__招__商__局___,打破了列 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 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 年,旅美华侨_冯__如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轻巧识记】 1.“一、二、三、四”归纳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 史料 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 反对,理由是: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 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 国”。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图片数据表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 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 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反映了 1911 年前中国铁路怎样的投资状况?这种投资状 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 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 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原因 ①外因 a.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②内因 a.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 交通运输业。 b.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和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 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六大特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网络小结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术语精要 1.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影响深远,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 的基本格局。 2.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交 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 方式。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对点演练】 1.(2019·龙岩高一期末)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 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 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由此可见( )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一___ 位、世界第四位
1997 年以来
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公路 ①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 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 __青__藏__高__原___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根据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列强的侵略,使清廷逐渐认识到了同西方的差距;洋务派 的推动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加强军事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电信技术的特点及作用 史料 1919 年 5 月 4 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 ①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②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 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 系统至少③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④全国同 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学法·素养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近现代中国交
了解中国 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
近代以来交通、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胥__各__庄___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 路网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上半叶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先后建成宝成、_兰__新___等铁路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②1877 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 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随后命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 达天津的电线,并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自此,近代中国 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①表明列强侵略引起思想的变化。 ②体现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易错提醒】 1.淞沪铁路是最早在中国建成的一条铁路,是外国商人擅自修 筑的,不久就被拆除了。清政府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 铁路,该铁路于 1881 年建成,由唐山到胥各庄,是中国真正实 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西方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的传入,使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 国的交流,便利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 活方式。 4.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近代化水平的 重要指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交通近代化是内部需求和外部引导 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国际局势决定了交通近代 化的曲折性、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深度点拨】 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 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 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2.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 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 存在。 3.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普及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 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 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本国经济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近代以来通讯的发展不一定都产生积极影响。近代以来通讯 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 到它的负面影响,如不合理地利用通讯技术导致犯罪增加,不 良信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北__京__至天津航线开通,中 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_民__航__大__国____。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 (1)电报 ①19 世纪 70 年代,_丹__麦___的电报公司私自 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台__湾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 有线电报线。 ③20 世纪初,上海__崇__明__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__电__话__公司。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积极方面:交通便利、快捷、运输量大,有利于经济交流, 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2.消极方面:近代史上主要是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现代史上主要是加剧能源消耗、污染环 境、交通事故频繁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等。
通讯工具的进 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影响近现代中国交通、
步,认识其对人 通讯事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们பைடு நூலகம்会生活的
通过学习认识到交通、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
影响。
进步、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关心国
计民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_马__车___为主。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②、③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 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据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 和技术的缺乏。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投资状况 史料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 1911 年中 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原因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 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 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现代通讯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 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_互__联__网___,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1.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兴起的因素 史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 讯工具,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提出了在中国铺设电线的 要求,但遭到清廷婉拒。
1874 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①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 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快捷”体现了速度快。 ②“社会动员”体现了电报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功能。 ③“全国”体现了范围广。 ④“技术基础”体现了电报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依据史料分析归纳近代通讯技术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特点: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影响:促进信 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9 世纪 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_轮__船__招__商__局___,打破了列 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 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 年,旅美华侨_冯__如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轻巧识记】 1.“一、二、三、四”归纳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 史料 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 反对,理由是: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 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 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 国”。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图片数据表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 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 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反映了 1911 年前中国铁路怎样的投资状况?这种投资状 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 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 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