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3等几种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3等几种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是苜蓿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可导致严重的减产和质量下降。
因此,培育具有苜蓿斑蚜抗性的苜蓿品种或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报告表明,HA-3等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具有一定的抗性。
然而,这些苜蓿品种或系的抗性机制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HA-3等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为开展苜蓿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不同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差异。
采用人工接种法,分别在HA-3、L-322、WL-318、WL-327等苜蓿品种或系上进行苜蓿斑蚜接种试验,观察不同品种或系的受害程度,比较它们的抗虫性能。
2. 研究抗性物质的含量变化。
收集苜蓿品种或系的叶片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UPLC-QTRAP-MS/MS)技术,分析叶片中典型的抗虫物质(如苯丙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变化,探究不同品种或系的抗虫物质含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
3. 研究植物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对不同品种或系的叶片进行RNA测序,分析防御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进一步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挖掘出与抗虫相关的植物防御途径和分子机制。
四、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阐明HA-3等苜蓿品种或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提高我们对苜蓿斑蚜的认识,为苜蓿抗虫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五、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开始,预计需要两年时间完成。
第一年主要进行苜蓿品种或系的苜蓿斑蚜接种试验和抗性物质含量分析;第二年重点开展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