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认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 在社会知觉中,个体往往将信息分门别类 地处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 归类,这一过程就是类别化。 • 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 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 看法。 • 类别化在社会知觉中可以加快信息加工 的速度、简化人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2013-8-13 11 第02章
2013-8-13
第02章
18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三、自我认知 • (一)自我认知的结构与作用
•
1.物质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容貌、身 材、风度、健康等物质机体的认知,又称生 理自我认知。 • 2.社会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在社会活动 中的地位、名誉、财产及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 的反映。对社会自我的认知结果,对个体自 信心的形成影响很大。
• 二、认知他人的内涵 •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 人的丰富表情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人们通常 描述的“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的表情分别 表达了人的哀与乐。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 体动作、手势、眼神、视线、语调等各种方面。 其中表情动作是判断情绪的最重要线索。 • 埃克曼和弗里森(P.Ekman & W.V.Fresen,1969)的 研究证明人的许多面部表情似乎在全世界都代表 着相同的意义而与个人生长的文化无关。 (见表 2--4) • 虽然情绪的表现具有遗传性,但也受具体文化因 素的制约,尤其是复杂高级的情绪、情感。人们 有时会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而有时又会故 意装出或夸大某种情绪。
阿根廷 (168)
日
2013-8-13
98 92 95 78 90 54
100 90 100 62 90 66
第02章 14
本
(29)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二、认知他人的内涵
•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 人格是个体多种心理特征的组合,它集中地反 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不同于他人的独特 的心理类型。因此认识他人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全 面地把握他人并顺利地与之交往。 • 人格是个人在相当长时间内形成的较为稳固的 心理品质,而且它本身看不见、摸不着,还得通 过人们的言谈举止去推断。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情 境下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因此要准确地认识他人 的人格,既要了解其过去的生活经历,又要在长 时间内反复地在各种情境下加以观察,最后概括 出他的较为稳固的、反映其动机、意向、态度、 价值观、能力等的人格特征。 2013-8-13 15 第02章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二、认知他人的内涵 •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பைடு நூலகம்
• 在交往中,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 人的服饰、发型等仪表特征为知觉一个人的 年龄、职业、角色与身份提供了信息,并部分 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性格等特征。在初 次接触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 中国人通过察言、观色、睹行等途径去推测 他人的人格。这些方法包括:①时间考验。② 危难考验。③利益考验。④世态炎凉考验。 • 另外,对他人的认知还依赖于知觉者的知识 经验、态度和价值观、世界观等。
2013-8-13 第02章 16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三、自我认知 •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 行为及心理状态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与对他人 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在认识别人时, 对自己的认识也在发展。对他人揭示的越全面、 越深刻,则对自己的表象也就越全面、越深刻。 另一方面,对自己表象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对他 人表象的丰富程度。 • 正确的认识别人和自己是取得人际交往成功的 基础。一个人只有自知自明,才能扬长避短,充 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社交的成功。
2013-8-13
第02章
9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 2.注重显著性信息 • 人们在形成印象时遵循图象--背景原则, 即直接关注那些从背景中突出出来的刺激-图象,而对于图象所处的背景或环境注意较 少。人们总是利用那些最显著的刺激线索形 成印象。 • 与显著性相联的是负向效果问题。人们在 印象形成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 积极信息的作用,人们根据他人的消极品质 形成的印象很难改变。 2013-8-13 10 第02章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三、自我认知 (二)自我认知与评价的途径
2.通过分析活动的结果认识、评价自己 许多研究表明:成功的活动经验与自信心的 形成有正相关。 使差等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是改变他们的方法 之一。通过成功的活动结果,使他们正确认识、 评价自己,提高进取的自信心。 另外,还可以在安静的、沉稳的状态下, 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自我认识与评价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2013-8-13 22 第02章
2013-8-13
第02章
7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二、印象的形成
• (三)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2013-8-13
第02章
8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 1.寻找意义 • 面对信息时,知觉者总是尽力获得一个 关于刺激物的有意义的印象。人对每一则 信息的理解都要依赖于信息所处的背景。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 4.运用图式 • 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 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 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 觉材料或其它具体材料的图式。当我们接触 外界事物时,常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 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与解释, 这个过程称之为图式加工。 • 泰勒和克洛克(S.E.Taylor & J.Crocker, 1979)认为,社会图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即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 2013-8-13 12 第02章
2013-8-13
第02章
2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二、印象的形成 • 印象是人在第一次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 观上按照自己已往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 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 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 (一)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 奥斯古德(C.E.Osgood)等人的语义分化研究 证明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 一个完整的印象。
2013-8-13 第02章 20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三、自我认知
(二)自我认知与评价的途径 正确地认知、评价自我,主要的途径是以他人为镜来认知 评价自我;通过分析活动的结果和自我观察来认知评价自我。 1.以人为镜认知、评价自我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社会交往而实现的。人们在相互的 交往接触中,不仅在不断地体验、总结、深化对自己的认知, 而且也在观察、认识、评价他人。同时,在认识、评价他人的 过程中,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作为 一个客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在此基础上,形 成或深化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个过程,就是以他人为镜反 映自己的过程。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个体将他人深切的期待内化为个人自尊、 自信、自强态度的结果。这说明,人的自我判断都是以他人的 认知态度为依据的。 以他人为镜认知、评价自我的过程也是社会比较的过程。 2013-8-13 21 第02章
4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二、印象的形成 •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 1.平均法则:按照这一法则在印象形成过程 中,人们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 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2013-8-13
第02章
5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 二、印象的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五、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地位、身份 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与判断,这是占有某一社会 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模式,每一个人在他所属 的社会环境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 权力,负有一定的义务。 一个人只有按社会多数人的认可的客观人际 关系模式行事,即扮演好社会给你安排的角色, 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013-8-13 第02章 3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表2—1 好恶
评价 好 的 价 评
评价的社会特征和智慧特征
社会特征 乐于助人 为人诚实 能容忍人 幽默感 平易近人 智慧特征 科学 坚决 不懈 聪明 熟练
不 好 的 评 价
2013-8-13
不快乐 自负 易怒 令人厌烦、 缺乏人缘
第02章
愚蠢 轻薄 动摇 不可靠、 笨拙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三、自我认知
(三)个体对自我信息的易受暗示性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 描写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写十分空洞,他 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巴纳姆效应” :人们喜欢听他人对自己 一般的、中性的但似乎很中听的评价。
2013-8-13
第02章
23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2.叠加法则: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 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 总的印象。 • 安德森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 则更正确。
第02章
2013-8-13
6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 二、印象的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 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将所有品质 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 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 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 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
2013-8-13 第02章 17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三、自我认知 • (一)自我认知的结构与作用
•
自我认知,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阶 段,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生理、 心理、社会活动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 识。根据自我认知的对象,可把自我认 知的结构划分成物质自我认知、社会自 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三部分。
2013-8-13 第02章 19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 三、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的结构与作用
•
3.精神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智慧、能力、 道德水准等内在精神素质的认识。人都有自己的 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希望顺应自己的心理特征 行事,提高和施展个人的才智,从真、善、美方 面获得精神上的完善和满足。这种需要,同样促 使人们把认识事物的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 从精神领域方面把握自己的个性,以致形成精神 自我概念。 • 精神自我是个体自我认知的核心。它使个体根 据主客体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支配自己去追求真理和 高尚的精神生活,确立一定的信念和信仰。
第二章 人际认知
•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认知反应的偏差性
2013-8-13
第02章
1
第一节 人际认知及印象形成
• 一、社会知觉与人际认知 •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其中研究得最多 的是对他人或对自己的知觉,即人知觉。 • 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体的外 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 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 释等复杂环节,这种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 • 人际认知根据认知关系可分为自我认知、对他人的 认知、角色认知和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
2013-8-13 第02章 13
第二节 对他人与自我的认知
表2—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面部表情判断的正确率(%)
表情
判断者及人数 美 国 (99)
巴 智 西 (40) 利 (119)
愉快 厌恶 惊奇 悲伤 愤怒 恐惧
97 92 95 84 67 85 95 97 87 59 90 67 95 92 93 88 94 68
四、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的关系知觉。人与 人关系的认知是个相互感知的过程,人们按 照自己的动机、价值系统去知觉他人,同时 观察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并以此来修 饰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此外,人们在交往中 还会形成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 绪表现,如愉快、友好、喜欢、厌恶等。与 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如相互吸引、相互排斥、 相互攻击等。 2013-8-13 24 第0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