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5月第9期临床用药论坛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
石淑珍
嘉峪关市酒钢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相应措施,以提高疗效。
方法:选取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对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等,均予以及时干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干预后,基本能继续完成治疗疗程。
结论: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皮肤症状、消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对此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干预,可有效控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71-02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乙肝和丙肝等,其中乙肝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肝病毒的可持续性复制及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等种种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是治疗的原则。
目前临床上针对乙型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干扰素因其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及调节免疫力等优点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但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因长期用药及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造成患者心理、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疗效[1]。
本文针对临床所选病例,对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干扰素治疗,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500万单位,隔日1次,疗程24~48周。
所有乙肝患者在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1)流感样症状125例,约占65.1%,该症状是干扰素治疗乙肝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第一次肌肉注射时,患者容易出现肌肉酸痛、发热、寒战等流感样症状,可叮嘱患者通过多饮水,适当卧床休息缓解,对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缓解症状。
(2)骨髓抑制45例,约占23.4%,该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个数减少,因此刚开始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每周一次血常规检查,密切留意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个数,并且根据血细胞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必要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予以对症治疗。
(3)皮肤症状,在治疗初期,患者会出现荨麻疹、弥漫性红斑等皮肤不良反应,对此护理人员需改变干扰素注射位置,同时叮嘱患者不要用太热的水洗浴,使用温和的洗浴用品,症状可逐渐缓解;(4)严重脱发30例,以女性较为突出,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说明,该不良反应在停药治疗后可自行恢复,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5)消化系统症状3例,约占1.6%,主要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明显上升,必要时暂停治疗,并给予保肝支持治疗,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保证营养均衡。
(6)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失眠焦虑等13例,约占6.8%,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联合精神类药物,患者基本能继续配合治疗,在进行干扰素治疗前,需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对存在精神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不能进行干扰素治疗,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自杀倾向,必须立即停止用药。
(7)消瘦51例,约占26.6%,不予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体重可自行恢复。
2 讨论
持续半年以上的病毒性肝炎疾病即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临床感染科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常见病肝脏疾病。
患者一般表现为恶心、厌食、疲乏、肝区疼痛及腹胀等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如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病情拖延,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更严重疾病,增加了治疗难度,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2-3]。
目前临床上针对乙肝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干扰素因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成为临床用药的首选。
本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同时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的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4-5]。
但是应用干扰素治疗的疗程较长,且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发生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皮肤症状、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耐受力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导致不能顺利进行治疗[6]。
鉴于此,在进行干扰素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应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乙肝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充分的了解,并掌握其预防方法,在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7]。
对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引发该类不良反应的患者一般会出现发热症状,在处理方面,可根据患者的体温和耐发热度进行,对体温不超过39℃和耐发热度好的患者可不进行处理,对体温超过39℃或不超过39℃但不耐发热的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处理,同时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对有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患者,可给予不影响乙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1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5月第9期临床用药论坛
肝治疗的药物治疗。
以缓解患者不良症状;对出现骨髓抑制症状的患者,引发该类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干扰素阻断了血细胞从骨髓中释放,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红细胞影响较小,患者长时间使用干扰素可能会引发贫血。
针对血细胞减少患者,医护人员应每2至4周检测一次血常规,必要时每周1次,如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75*10^9/L,应停用干扰素治疗。
对贫血患者,叮嘱患者加强饮食的营养,多进食阿胶、红枣等补血食物,同时注意避免出现感染或出血症状。
对出现皮肤症状患者,引发该类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干扰素的使用让患者体内11-羟皮质类固醇增多,从而机体雌激素水平减弱、高密度脂蛋白减弱,对此可给予适当皮肤护理,或口服维生素E。
对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在处理方面,根据患者不同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用药,如患者出现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可口服胃复安、健胃消食片缓解患者的症状。
如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肝区不适,应同时给予保肝治疗,必要时停用干扰素。
对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该类不良反应的患者一般会存在失眠症状,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状况,在处理上可以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若患者症状较轻,可继续接受治疗,并在治疗过程密切留意患者的症状,一旦症状加重,可给予相应抑制剂药物治疗,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对于严重到发生自杀的患者,则需要立即停止用药[8]。
此外还有干扰素诱发自体免疫性疾病、血糖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报道,有待以后继续观察。
在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联合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因不良反应产生的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由此可见,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周靖, 黄静, 郭翠敏, 等.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自体DC联合干扰
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19): 2159-2161.
[2] 宋丽萍. 乙型肝炎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
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7): 255-256.
[3] 芦夏.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副作用及护理分析[J]. 山东医
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 41(01): 4-5.
[4] 张雪, 李曼, 张鑫, 等.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在慢性肝病发生发
展中的抑制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05): 1148-1152.
[5] 张波.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15): 92-93.
[6] 陈亮, 姜小艳, 贺劲松, 等. 补肾健脾方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 29(03): 262-264.
[7] 刘灵, 沈洪.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 10(02): 18-20.
[8] 刘佳. 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其临床干预
方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22): 23-24.
3 讨论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主要临床症状为喘息、咳嗽、咳痰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肺功能衰竭,而且该疾病有起病轻、反复发作等特点,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气道炎症反应,IL-4会增高气道反应性,通过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道来诱发慢性支气管炎;IL-6水平的提升会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增加血管通透性,长期慢性严重会使巨噬细胞聚集,从而分泌大量TNF-a,从而损害肺组织。
就目前而言,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药物等,而单纯的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难以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不利于患者治疗与预后。
盐酸氨溴索属于新型的黏液溶解药物,不仅能够有效抑制气管炎症递质,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支气管炎症反应发展,有助于患者溶解分泌物,排出气道黏液。
盐酸氨溴索除了能够增强肺部纤毛组织的运动来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同时还能够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来促进炎性分泌物的吸收,从而迅速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症状。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其结果能够充分说明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慢性支气管炎中采取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其效果显著,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郭晓琴.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矽肺合并慢性
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 14(04): 128-129.
[2] 沈晓蕾. 研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
效[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 36(06): 37-38.
[3] 冀志红.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
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 36(04): 43+45.
(上接第70页)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2医学食疗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