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

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

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

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

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俠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

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

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

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

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

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

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

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

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

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掲示出来。

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

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
是为了涵养道德。

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

“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

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敗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

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

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汚染环境。

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

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費、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

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
到教育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资治通鉴》)
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5.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延文
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守艺术的价值乃创造。

生活是美好的。

画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感觉。

现在许多画家图省事,以拍照代替写生,但人的眼睛的视域和观看方式,是相机所无法替代的;画家在现场对艺术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所无法弥补的,须知无论摄影技术多发达,拍照片都无法代替写生。

现在人们对“个性”特别看重,都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有些画家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

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也只有融入生活,具有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时代要求,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画画的人还要重视理性思考。

我个性要强,在艺术上更不屑拾人牙慧。

我一向认为,艺术本来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别人干不来的,那中间就有你了。

尊师吴冠中先生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意境,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我又从董寿平、李可染、亚明、许麟庐等中国画大家那里受到启发,努力在中国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与已有艺术风格保持距离,尝试突破前人的格局。

书画家还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

因为只有具有艺术才能并能够珍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历史证明,一个翰墨家,不磅礴睥睨,没有凌厉百代的雄心,岂能在艺坛立足?就像著名书画家林散之所说,书画家必须“争千秋”!
珍视艺术才能,就是珍视艺术标准和艺术创造力。

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嘴一份,手一份”。

“嘴一份”是要能说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语;“手一份”是手头必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

历史上的艺术经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够给人以启示,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

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

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反对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时时尝试创新。

因为任何一种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们只有按照时代精神出新,艺术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

如今,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却在误导群众:一些画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长什么就说什么好;一些画家成了“礼品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一些展览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评家失语,以及艺术品市场炒作等问题,艺术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众的审美,反而影响人的艺术判断力,令艺术标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时间是判断艺术的最好标尺。

要有所创造,艺术家还需要一些质疑精神。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传统山水的“三远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桎梏。

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画家应该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

我崇尚活学活用。

借助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要有所创造,必须从中挣脱出阿里。

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一句话:延续是必须的,创造是根本的。

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进取,即便是个人艺术面貌已经形成,也要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深化。

新时代呼唤全新的艺术作品。

当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创作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返璞归真。

艺术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

我相信,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这个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经典。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更多艺术精品。

(选自2018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艺术的源泉是生活,呼吁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B.作者在艺术上不拾人牙慧,认为要有理性思考,对于前人的风格要有破有立,突破前人的格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

C.作者对著名书画家林散之“争千秋”的理解是,书画家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具有凌厉百代的雄心,这样才能在艺坛立足。

D.当代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书画家要根据市场需要创作自己擅长的作品,从而提高群
众的审美水平。

7.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出观点: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B.作者列举有些画家以拍照代替写生,追求所谓的个性的错误做法,旨在证明生活是美好的,艺术家要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C.作者列举艺术从业者误导群众的诸多做法,从反面证明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D.作者认为传统山水的“三远法”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是一种桎梏,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有质疑精神。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在继承老师吴冠中及其他中国画大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西融合”风格。

B.在艺术上,画家只有说出的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C.要想创造出艺术经典,就必须让作品具有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带给人足够的启示。

D.随着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的丰富,画家只有善于吸收,才能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空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榕
①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

也有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是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未经证实的一种舆论形态。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②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播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他们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

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

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与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

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③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

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收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

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行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

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④网络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的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

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

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⑤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

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

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谣言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且这些信息反映的是广大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

B.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论证,符合事实。

微博则明显不同,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也有人借微博传播虚假信息与言论。

C.微博发布信息大多数属于个体行为,一般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主要与信息发布者的素质、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相关。

D.网民传播谣言信息,一些民众出于不同目的相信和半信半疑,民众采取行动来印证着谣言,谣言在更大范围传播,从而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谣言传播的原因及危害,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B.文章第二、三段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两个层面阐述了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深层次原因。

C.第四段中,作者列举“抢盐风波”一事,是为了论证谣言有二次传播的“爆发力”。

D.文章最后指出微博发布受发布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发布内容的真伪,当发布的信息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时,网络谣言必定发生。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发布信息的轨迹:首先博主发布信息,其次粉丝接收信息,基于信任,过虑筛选,他们就进行了下一轮次传播。

B.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立场与观点,传递未经证实的信息即为网络谣言,其实这些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与事实真相相悖。

C.绝大部分微博博主之所以发布信息率性,是因为他们来自于社会底层,很少带有预设立场与功利性,缺少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

D.微博传播的模式为一对多,网络谣言主要产生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博主发布的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并引发了再次传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14分。

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5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凡在故老故老:老朋友
B.听臣微志听:听信
C.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微薄
D. 有所希冀希冀:非分的愿望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本图宦达,不衿名节
B. 但以刘日薄西山门衰祚薄
C. 听臣微志至微至陋
D.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驴不胜怒,蹄之
1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以神情,在陈情中晓以大义。

B. 在陈情中既表达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尽孝,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 地一段容情于理,连用“凡”“况且”“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 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15. 把文言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成现代汉语。

①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槛遣心(其二)①
杜甫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②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之后。

②祗:zhī,恭敬。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四川夜里多雨的天气,与天明放晴构成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

B.颔联上句写夜雨淋洗后花叶变得湿润,树林布满了水洼,表现出生活环境的清幽。

C.颔联下句与“朝晴”相呼应,湿衣干了,枕席干净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

D.最后两句写诗人倒酒慢饮,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而旷达乐观,暂时忘却身世遭遇。

17.诗人在颈联里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动作描写呈现了人们面对高危蜀道时的情态。

(2)韩愈《师说》中认为那些教授断句知识的老师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了雄奇的赤壁之景,其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滔滔江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某中学学生董××因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人也变得萎靡不振,不愿与同学交往。

请你在“网络”“游戏”“虚拟”三个词中任选两个,用选取的每个词各写一句话,提醒并帮助他。

要求:1.每句不超过25个字。

2.每句话要做到语言辩证,有说服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l)请为漫画拟定一个题目。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你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一样冲向蓝天。

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的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受儒家思想影响”说法错误,由原文“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可知,原文只是说“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并没有说“受儒家思想影响”。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说法不当,由原文“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可知,“俭”的育人作用不是诸葛亮明确指出后才有的。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说法错误,由原文“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