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与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
第1疗程 利妥昔单抗 5mg/m2,d2-d4,
环磷酰胺 250mg/m2,d2-d4;
第2~6疗程 利妥昔单抗500mg/m2,d1,
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剂量同前,但用药时
间均为d1-d3,每4周为一疗程。
117例难治和复发患者6疗程后OR为73%,CR 25%,PR 32%,在37例CR患者中,12例(32%)获骨髓分子生物 学CR。
37
6. 阿仑单抗
阿仑单抗(alemtuzumab,Campath-1H)重组的人源化抗 D52单抗。
CD52表达与几乎所有的正常和肿瘤性B细胞和T细胞,也 见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但不表达于红细胞 、血小板和造血干细胞。阿仑单抗的作用机制包括补体依 赖的细胞溶解及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体内外 研究显示,阿仑单抗通过半胱天冬酶23 依赖的通路促进了 跨膜信号转运并诱导调亡。
17p-和11q-组的病情较其他三组进展快。 在多因素分析中, 17p-和11q-是CLL预后不良的高危 因素。
25
26
早期CLL达到需要治疗的时间及生存期
27
早期CLL达到需要治疗的时间及生存期
28
二、CLL的治疗
1 苯丁酸氮芥 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OR)45%~86%,但完全缓
现在发现有近50 %的CLL 患者的IgVH发生了突变,表 明这部分CLL 细胞克隆来源于生发中心后的 “记忆B” 细胞。
20
CLL分为
(1)起源于生发中心前的无IgVH 基因突变型 (2)起源于生发中心后的 IgVH 基因突变型
无IgVH基因突变型患者的临床病程进行性发展,临 床分期高,不典型淋巴细胞多,具有不良的核型,对化 疗反应差和生存期短。
谢 谢!
40 40
33
5. 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抗B淋巴细胞表面CD20 抗原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CLL CD20表达量较其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低。
34
1)单药治疗:
375 mg/m2,每周1次,持续4周。 初治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CR率为9%。 复发和难治患者,OR率为30%~50%,多数为PR,
美国的发病率 1977年 3.3/10万,1990年 2.3/10万。 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可能与人们对CLL的认识逐步提高及疾
病分类渐趋完善有关。 我国CLL只占白血病总数的3%。男女比例为1.3~2.0:1。 西方国家发病年龄高峰为68~80岁,我国的发病年龄高峰
为40~60岁。
16
遗传因素
解(CR)率仅3%,且缓解持续时间较短(平均14个月) 作为症状较少的老年CLL患者的首选药物 如果应用苯丁酸氮芥后疾病无进展期可达6~12个月,则
可继续应用该药 如果用药后或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则应改用嘌呤类似物
如氟达拉滨(fludarabine)等药物的治疗方案
30
2. 氟达拉滨
氟达拉滨是嘌呤类似物中单剂治疗CLL最有效的药物。 常用方法为每4周的第1~5天给予25mg/m2 ,共6个周期。
CLL发病率在白种人和黑种人显著高于亚洲的黄种人,而 且不随迁居而变化
有 CLL或其他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家族史者,直系亲属中 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倍,并且发病年龄年轻化
有在同一家庭中多人发生CLL的报道
17
Rai 和 Binet 分期的不足
长期采用 Rai 和 Binet 分期来估计患者的预后 根据 Rai 和 Binet 分期,在新诊断的CLL中,近90%的患
(四)染色体 1/3~1/2患者有核型异常,17p
7
临床分期(Rai 分期)
8
临床分期( Binet 分期)
5个区域:头颈部、腋下、腹股沟、肝、脾
9
治疗
Rai 0~Ⅱ期 Binet A 期 2 W 化疗:
①体重减少≤10%发热、盗汗; ②进行性脾肿大; ③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或直径>10cm; ④进行性淋巴细胞增生,2个月内增加>50%; ⑤激素治疗后 AIHA 或 ITP 反应差; ⑥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出现或加重。
38
阿仑单抗的用法
每周3次,每次30 mg,最大剂量可用至12~16周 起始剂量为3mg,如可耐受增至10mg,最后达30mg,
达到治疗剂量时间一般为2~3周。 作为一线治疗的OR 87%,其中CR 19%,PR 68% 93名应用烷化剂或氟达拉滨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的CLL
患者应用结果,OR 33%,CR 2%,PR 31%。
缓解期为3~10个月。 将剂量提高至每周2 250 mg/m2,4周后有效率可提高。
与烷化剂相比,单用利妥昔单抗有效率未见增高。
35
(2)联合治疗
FC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102名复发和难治的CLL患者, OR率达72%,其中CR率23%。
用法:环磷酰胺(300mg/m2,d1)、氟达拉滨 (25mg/m2,d1-d5),28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 在第3个疗程加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间隔一周,共 4个疗程)。 79名初治的患者中,OR率达95%,其中CR率为66%。
13
单克隆性 B 淋巴细胞增多症
(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MBL) 外周血存在单克隆性 B 淋巴细胞,但绝对值低于5×109/L 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体征 大多表现为CLL的免疫表型
14
CLL 的免疫积分系统
15
发病率下降 ?
5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持续淋巴细胞增多(4 周以上) 白细胞计数>10×109/L 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绝对值≥ 5×109/L
(二)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 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CD5、CD19、CD23、CD79α阳性 CD20 弱阳性 Cyclin D1 阴性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 与治疗研究进展
1
CLL
单克隆小淋巴细胞(类似成熟淋巴细胞)增殖 低度恶性(惰性) B 细胞起源 CD5+ 欧美多见 我国少见 老年发病
2
CLL – Blood Film
3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起病缓慢 多无自觉症状 淋巴结肿大 60%~80% 轻中度脾大 50%~70% 胸骨压痛少见 常合并 AIHA 和 ITP 疾病进展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 终末期可转化为 PLL 或 Richter 综合征
10
CLL 研究新进展
95%以上的病例为 B 细胞克隆性增殖 以往认为存在<5%的病例为T细胞克隆性增殖的CLL(
T-CLL)。 但2001年与2008年WHO发表的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中已不再列出T-CLL这一疾病类型,并将CLL和B细胞 小细胞淋巴瘤(SLL)归属于同一疾病实体,命名为 CLL/SLL。
目前认为IgVH 基因突变状态是CLL最好的预后指 标
21
2. IgVH 基因突变状态和 CD38
1999 年,Damle等报道CD38+表达率在无IgVH 基因突变 和IgVH 基因突变CLL分别为63.9%和7.3%。二者在预测 CL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方面具有相似的预后价值,
CD38+CLL的中位生存期为9~10年, CD38-CLL在随访 期内没有1例死亡。
CD38在病程中表达比较稳定,不受化疗的影响, 16例CLL 在间隔长达6年的时间先后进行2 次以上的检测,CD38 表 达波动<10%。
22
3. IgVH基因突变状态和 ZAP-70
Crespo 等分析56 例CLL 外周血CD5 + CD19 + 细胞ZAP - 70 的表达率 以ZAP-70 表达≥17.5 %或> 20 %作为阳性临界值可很 好地预测IgVH 基因的突变状态 敏感性达91 % , 特异性达100 % , 阳性预测值为100 % , 阴性预测值为87.5 % ZAP-70完全可替代IgVH 基因突变检测作为CLL最有效 的预后指标
mg(kg·d)输注2h,连续5d。 每4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6个周期。
32
4. 苯达莫司汀
与环磷酰胺和氟达拉滨无交叉耐药的烷化剂 对23 名CLL 患者使用苯达莫司汀治疗,年龄不超过70 岁
者,剂量为60mg/m2 ;年龄大于70 岁者,则给予50 mg/m2,连用5d,28d后重复使用。总有效率为75%(15/20 ),20名患者中6名达到CR 对于进行过大剂量先期治疗的CLL患者,每4周的第1和2 天给予苯达莫司汀100mg/m2 ,完全和部分缓解比例分别 为7/17和5/17。
23
4. 细胞遗传学改变
由于大多数CLL 细胞处于G0期,常规的细胞遗传学分 析仅发现30~50%的CLL 患者有染色体异常。
Dohner 等应用FISH分析了325 例CLL 外周血淋巴细胞 的染色体改变,结果发现有82%的患者有细胞遗传学异 常。
24
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列依次是
13q -(55%) 、11q - (18%) 、+ 12q (16%) 、 17p-(7%) 、6q -(7%) 。
初次治疗的CLL患者,OR率78%,CR率29% 对于曾用该药成功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该药的缓解率仍有
较高的有效率; 但如果应用烷化剂治疗后复发,则氟达拉滨治疗只能使29
%的患者部分缓解,CR率仅有3%。
31
3. 克拉屈滨
克拉屈滨(cladribine,2-氯脱氧腺苷,2-CdA) 治疗CLL 与氟达拉滨有相似临床疗效的嘌呤类似物。 用法:0.1mg(kg·d)持续输注7d 以上或以每日0.12
者属于低危和中危组,然而这部分病人的预后和对治疗的 反应却不一样。 分期属于高危组的患者,也有一部分在很长时间里并不需 要治疗,表现出一个“惰性”的病程。
18
CLL 预后相关的免疫标志
19
1. Ig重链可变区( IgVH) 基因突变状态
以往CLL 被认为是由来源于生发中心前的单一原态B 细 胞(CD5+)构成,这些细胞尚未接触抗原和发生免疫 球蛋白基因突变。
11
12
IW-CLL(2008)诊断标准
1. 外周血 B 淋巴细胞 ≥5×109/L,血涂片显示不典 型细胞不大于 55%。
2. 细胞表达:① B淋巴细胞抗原(CD19,CD20, CD23)同时 CD5+,而无其他T细胞标记;② Ig 轻 链呈单克隆的 κ 或 λ 型;低密度 SmIg、CD79b、 C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