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
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2.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B.秦朝
C.唐朝D.宋朝
4.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一朝代是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元代
5.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A.三省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6.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当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三司B.宣政院
C.内阁D.军机处
7.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
8.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B.秦朝
C.宋朝D.清朝
9.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10.下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
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1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
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中B.黄海海战中
C.威海卫战役中D.反割台斗争中
15.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7.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18.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
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20.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性
21.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至电朱德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
” 蒋介石至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D.台儿庄战役
22.《蒋介石日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20世纪1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40年代
2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
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二、综合题
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
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
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
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2.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
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
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
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会议上确定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浙江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
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片信息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同姓诸侯国数量大大多于异姓诸侯国数目,这体现出了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
符合图片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2.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
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信息可知,周天子往往通过姻亲关系来笼络异姓诸侯,这样西周与各诸侯不是同姓兄弟,
就是异姓甥舅关系,即西周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C项
叙述错误;A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3.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B.秦朝
C.唐朝D.宋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郡县制密切相关,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秦朝。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
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
4.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一朝代是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元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全国划分了十三
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所反映的制度西汉的刺史制度。
所以本题正确答
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西汉刺史制度
5.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A.三省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的信息反映出唐代的三生六部制度。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
6.元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当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三司B.宣政院
C.内阁D.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三司是宋代掌管财政的机构,内阁出现于明朝,军机处出现于清代。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元代宣政院
7.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D.行省制度的创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不利于中央集权和王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既分散了相权,有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推行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
8.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B.秦朝
C.宋朝D.清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信息反映出的是宋代二府三司制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宋代二府三司
9.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信息反映的是内阁体制下政府的运作方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内阁
10.下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
与此相关的列
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列强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
11.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
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信息反映的是《南京条约》开放五口
通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列强侵华•《南京条约》
12.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中列强国旗可判断出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争的后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图片信息。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列强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
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
求,诸国群起而助之”的信息反映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列强侵华•片面最惠国待遇
1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
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中B.黄海海战中
C.威海卫战役中D.反割台斗争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正,“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壮烈殉国。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列强侵华•黄海海战
15.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片信息可知,这一重要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时的威海卫战役,该因为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战役结束后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列强侵华•威海卫战役
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
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以后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
战局”不符合史实,“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 出现的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指的是全国性抗日
局面的形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
17.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
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信息可知,这一宣言反映了共产党希望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8.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
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
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信息反映出这场战役指的是淞沪会战,该战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淞沪会战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所以本题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其他三个选项不是根
本原因。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但正面战场最大的意义在于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抗战意义
21.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至电朱德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此嘉奖。
” 蒋
介石至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役是八路军进行的,由此排除A、D两项。
由材料的“1940年9月”的时间信息,可知这场战役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是在1938年。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22.《蒋介石日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20世纪1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40年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
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信息反映出此时日本还未全面侵华,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应该是
在抗日战争前的20世纪30年代。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抗战策略
2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
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信息反映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所以本
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二、综合题
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
积极作用?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
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答案】(1)秦王:秦始皇赢政(1分)
功绩:统一六国(1分)
(2)制度: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2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3)战争:甲午战争(1分)
条约:《马关条约》(1分)
力量:义军和黑旗军(2分)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指的是秦始皇嬴政;由材料中的“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
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
(2)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
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郡县制和行省制。
其共同的积极作用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等。
(3)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情景。
该条约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
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
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有黑旗军和义军。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郡县制;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割让
台湾
2.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
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
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
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会议上确定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