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非洲经济史 《外国经济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非的班图人,原从东非迁移过来,他们组织在许多独立的氏 族部落中。当欧洲殖民者侵入时,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但锄 耕农业已有相当发展;采集和狩猎是主要副业;他们用极简陋 的方法冶铁、冶铜,用以制造工具、武器、用具和饰物。部 落中的劳动分工还比较原始,交换也不经常,没有固定的集市。 但部落之间的交换有一定的发展,交换物包括牲畜、兽皮和 家庭手工业品。当时土地仍属部落及其分支所有,但已归家 庭使用;家畜、生产工具以及劳动产品是家族的私产。当欧 洲人占领南非时,班图人的国家尚未出现。
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它在埃及的统治日渐衰落。 1798年,拿破仑军队占领埃及,从此埃及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二、7—15世纪东非和西非的社会经济 7世纪,当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时,东苏丹存在着两个基督教国
家,即东哥拉和阿罗亚。7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从北方沿 尼罗河南进,侵入东苏丹。651年,阿拉伯人侵入努比亚,后又 征服东哥拉,将它变为埃及的附属国,每年征收贡物、黄金和 奴隶。到13世纪时,阿拉伯人已完全占有东哥拉。大批阿拉 伯人迁入东苏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很快在全境流行。
13—15世纪,埃及处于马木路克苏丹统治时期。13世纪中叶 以后,埃及的商业活动激增。埃及的阿拉伯商人团体在埃及
和印度的转口贸易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在开罗等地设有 代理店,并有专门的银行与意大利等地的商人公司结算账目。
埃及商人在东西方的转口贸易中获利巨大。政府对转口商 品征收大量关税,13世纪初叶商品过境税为15%,到15世纪增 加到35%。
英国占领埃及以后,大力推行单一作物制,进一步片面发展棉 花生产,使埃及成为它的原料供应地。埃及棉花播种面积在 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从1883年的11.5%增加到1914年的 22.5%。同一时期,小麦和大麦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致使
埃及的粮食进口逐年增加。埃及棉花绝大部分运往英国。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埃及出口总额的比重 占到50%~60%。埃及还被迫接受英国商品以抵消自己的对 英出口,英国工业品的输入占埃及进口总额的35%左右。
马木路克苏丹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寺院和封建主的势力加强。 大封建主势力的发展削弱了埃及国家。15世纪后期开始,地 方总督经常发动叛乱,叙利亚地区尤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的兴起直接威胁埃及的海上势力和地中海贸易。15世纪末, 埃及经常与土耳其发生战争。1516年,土耳其占领叙利 亚,1517年又征服埃及。此后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 省。
三、中非和南非的社会经济
中非和南非各族人民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15世纪末 以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上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当时绝 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农业或畜牧业,铁器的使用也已相当普 遍。少数地区采用了作物轮种、施肥等先进耕作方法。不 少地区的手工业和农业已开始分工,商品交换有了一定的发 展。在有商业的地区,货币和信贷关系也发生了,使用金砂、 贝壳之类作一般等价物。
7世纪时,阿拉伯人侵入北非。640年占领埃及,把埃及并入了
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阿拉伯人的入侵加速了埃及的封建化 过程。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教也广为传播,埃及逐渐成为阿 拉伯国家。
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继续西进,到702年,征服了整个马格里 布(阿拉伯语“西方”之意,指埃及以西的非洲阿拉伯国家,包括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有时也包括利比亚)。7世纪 时,北非的原有居民柏柏尔人分裂为两个部落集团:泽纳塔和 桑哈查。泽纳塔人主要是牧民,分布在南部草原、绿洲和半
第十一章 非洲经济史
第一节 15世纪末叶以前非洲社会经济概况
一、7—15世纪埃及和北非的社会经济 非洲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除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
国埃及外,不少地区很早就出现了中央集权国家,努比亚、埃 塞俄比亚是进入文明较早的地区。西苏丹地区在8—15世纪 曾经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帝国等强大王国。中南非在 殖民主义者入侵前也有刚果、隆达、布干达、哈乌斯等中 央集权国家。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国家形成也较早。南非则 直到19世纪以后才形成国家。
苏丹的东南是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原为古代希腊人对埃及以南整个 地区的通称)。大约在公元最初几个世纪,在今埃塞俄比亚的北方建立 了一个阿克苏姆国家。当时阿杜里斯港商业十分繁荣,曾一度代替亚丁 成为埃及和印度贸易的中心。4世纪是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的繁荣时 期。阿克苏姆国王与拜占廷缔结同盟,并在国内推行基督教。阿克苏姆 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小麦等作物。国家向邻近部落掠取 奴隶,用于各种生产和劳役。商品经济也因东西贸易而发展起来,流通 金、银、铜币。7世纪以后,随着阿拉伯人对埃及的征服,阿克苏姆与西 亚和北非诸国的联系被隔绝,国势日衰。到13世纪时,这里又出现了新 的国家埃塞俄比亚。
沙漠地带。桑哈查人大部分是定居的农民。柏柏尔人处于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阿拉伯人入侵以后,柏柏尔人的奴 隶制度逐渐为封建制度所代替。
பைடு நூலகம்
5—6世纪,埃及社会已向封建社会转化,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封建 化过程逐渐完成。阿拉伯人没收部分基督教会和私人的土地,归 哈里发国家所有,然后将这些土地分给哈里发军官和清真寺。大 部分埃及农民丧失了土地,变成国有土地上的世袭佃农,或者成 为阿拉伯贵族和埃及旧贵族土地上的依附农民。8—9世纪时,哈 里发国家根据课税轻重把土地分为三类:一是全税地,基本上为 国有土地,多由非伊斯兰教徒耕种,课税较重,政府可以随时收回 土地。二是什一税地,通常都是伊斯兰教徒的私有地,国家只征 收产物的1/10作为赋税。三是免税地,一般是清真寺、哈里发宫 廷和服役的军事贵族占有的土地。
中非在13世纪时建立了刚果王国。刚果有着相当发达的农 业、手工采矿业,以及五金、纺织、陶器等手工业,商业相当
活跃。刚果王国的大部分居民是各部落公社的成员。土地 为部落所有,分给部落成员耕种。每一公社必须划出一块土 地由大家共同耕种,将收获物缴纳国库。此外,公社成员还必 须为公社长老耕种土地,并将自己土地上收获物的一部分缴 给部落酋长。在采矿业中,则广泛使用劫掠来的奴隶劳动。
欧洲殖民者入侵时,非洲最落后的部分是西南非的布须曼人 和居住在热带森林中的比格迈人,他们还过着以采集和狩猎 为生的原始生活。
第二节 非洲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埃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805年,土耳其苏丹派驻埃及的新任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实施 了一系列改革,将埃及变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19世纪30年代,英国势力开始侵入埃及。1882年,英军开进埃 及,迫使埃及国王组织亲英的附庸政府。从此,埃及名义上虽 然仍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已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非洲的土著居民不是单一种族。在撒哈拉以北,居住着阿拉 伯—柏柏尔人。在撒哈拉以南,居住着真正的黑种人,他们占 非洲总人口的2/3。黑种人又分为两大支:东非、中南非的班 图人,西非和赤道以北的苏丹人为一支;埃塞俄比亚和红海沿
岸的阿比西尼亚人、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马尔加什人和一些 少数部落(如西南非洲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为另一支。后 来的欧洲移民主要分布在南非和北非。
二、北非诸国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830年,法国出兵侵入阿尔及利亚,1934年宣布阿尔及利亚为法国属地。在
法国入侵之前,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基本上是自然经济性质的,以粮食生产和 畜牧业为主。法国入侵后,谷物播种被法国移民的葡萄园、菜园、烟草种 植园、果园和饲料作物园所代替,逐渐变成了供应宗主国需求的农业原料 基地。其中尤其是葡萄种植,以后成了阿尔及利亚一个重要的专业化部门。 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是这一时期阿尔及利亚经济殖民地化的一个表现。至 于阿尔及利亚农民的田庄,在相当程度上仍保留着自然经济的性质,与市场 的联系不多。1884年,法国将阿尔及利亚正式划入法国关税区,阿尔及利亚 实际上成了法国国内市场的一部分。法国商品充斥阿尔及利亚市场,排挤 着当地的手工业生产。法国资本掌握了阿尔及利亚全部的海运、铁路运 输、银行和对外贸易,法郎成为阿尔及利亚的货币单位。在法国的统治下, 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完全殖民地化了。
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埃及的民族工业处于衰落状态。1907年,工厂工人和手工工 场工人合计约38万人,只占劳动人口的11.5%,占总人口的 3.4%。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埃及没有重工业,轻工业也极为薄 弱。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从1883年 到1914年,埃及银行资本中的外资增加了8倍,农业、运输业 和工业部门的外国资本增加40多倍。1914年,在埃及的外国 资本共达2.5亿埃镑,每年的利润达900万埃镑。
1076年以后,加纳分裂为若干小国,国势日衰。1240年,马林 凯人的首领孙迪亚塔灭加纳,建立了马里王国。
马里建国后,砍伐森林,扩大耕地,种植棉花,并从北非等地传 入了纺织技术。马里控制着西苏丹、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 之间的黄金和盐的贸易。14—15世纪时,马里国家的经济比 较繁荣,手工业发达,棉织品不仅供应本国需要,而且还运销 国外。15世纪桑海帝国兴起后,马里王国逐渐衰落了。
11世纪时,埃及尤其是上埃及的居民,主要还是古代埃及人的后 裔,即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埃及的直接生产者,无论是基督 徒或是伊斯兰教徒,都被固着在土地上,不经许可不得迁移。农
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土地税。农民交 实物,商人和手工业者交货币。这一时期埃及的工商业城市很发 达。手工业中占首位的是纺织业,麻纱、呢绒、棉布、丝绸都享 有盛名,其他还有玻璃、蔗糖和肥皂等业。埃及与地中海沿岸各 国,特别是与意大利的许多城市,有着活跃的贸易关系。从12世 纪起,同印度的转口贸易也发展起来。
继马里而兴起的桑海帝国是西非的第三个大国,位于加纳、 马里以东,居民为桑海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桑海帝国在 尼日尔河上游开凿河渠,改良农业生产,开采盐矿。黄金、盐、
象牙和纺织品的贸易以及奴隶贩卖是桑海帝国的主要收入 来源。奴隶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来源是战俘和 债奴。每100个男女奴隶结成一个集团,每人分给半公顷的 土地,收获物主要用于军队的给养。每个奴隶集团除缴纳实 物外,还要服劳役。桑海帝国的城市有较发达的手工业,纺织 业占重要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及脱离了奥斯曼帝国,英国随即单 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大战期间,英国使埃及整个国民 经济服从于它的战争需要,不仅大量征收粮食、耕畜和运输 工具,而且把100多万埃及人编入“劳动兵团”,严重破坏了埃 及的国民经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埃及的经济也完全为英国和美国控制。 战时成立的“中东供应中心”(起初由英国控制,1942年起改为 英、美联合机构)掌握了埃及全部物质资源、运输和进口贸 易。战争期间,英军在埃及的大量军事订货和军事建筑,以及 外国工业品输入的锐减,刺激了埃及工业的发展。战时工业、 运输业、建筑业等部门的工人增至100万人。在各类工业中, 纺织业生产发展最快。石油的开采量也增长了近1倍。
埃塞俄比亚国家的版图比阿克苏姆时代扩大了,居民大部分 是阿姆哈尔人,土地属于贵族地主和寺院。农民耕种土地,缴 纳实物贡赋,并负担徭役。寺院的土地占很大比重。13—16 世纪的300年间,国内各部落集团间争战不休,阿拉伯人又经 常发起战争,到16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在土耳其侵袭下日益削 弱。
7世纪以后,西非依次兴起过3个主要国家,即加纳王国、马里王 国和桑海帝国。加纳是西非的一个古国,居民主要是索宁克人, 为曼丁哥人的一支,居住在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上游地区。7 世纪时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以后,阿拉伯商人用盐、贝壳、织物向 西非换取黄金、象牙,购买奴隶。在商队往来的大道附近,兴起 了一些城市。11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入西非。加纳首都有许多伊 斯兰教徒,修建了不少清真寺。加纳国王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与马 格里布进行黄金和盐的交易,国王还向外国商人征收捐税。矿坑 里掘出的天然金块都归国王所有,人民只准许淘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