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重庆市合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重庆市合川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传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

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 米、周长43 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

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

《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

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

“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

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

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

方生启,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
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

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

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

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

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

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

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

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的寂寞的,然后转入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再现了英雄的业绩。

B. 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 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D. 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与结尾在结构上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引人发省。

B. 文章大量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既写出了治水的难度,更表现了大禹的辛劳与忙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 作者行文严谨,善于斟酌字词。

他认为“不敢入”体现的是责任,“不入”体现的是忘我精神,作者更欣赏大禹将国之大事扛于肩上的担当与责任。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了大禹的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他的寂寞与忍耐。

3. 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大禹”式人物,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大禹”式人物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唐李章《春游吟》中“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的诗句,体现出对“春绿”的欣赏。

元稹《早春寻李校书》写道:“江弄琼花散绿纹……撩乱芳情最是君。

”能够“撩乱芳情”,使诗人满心欢悦的正是春光绿色。

其实,唐人诗作中对“绿”的赞美,并不仅仅表现为对“春”的热情,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的亲和之心和爱重之情。

没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笔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动的文字;而在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倾心热爱。

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又有“白鹭”“黄鹂”富有生机的歌舞。

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过》有诗句“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绿色之中,也有斑斑鹿迹和翩翩鸟影。

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唐代开明士人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郎士元诗句“门通小径怜芳草”,皇甫曾诗句“独悲孤鹤在人群”,都隐约体现了这种意识。

而对于生态的破坏,有识见的诗人是取否定态度的。

韦庄《天井关》说到修筑关城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深云筑女墙……斫开树绿为高垒,截断峰青作巨防。

”如果以生态保护的眼光观察,应当看到这是对“斫开树绿”“截断峰青”的批评,也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又如寒山诗:“昨见河边树,摧残不可论。

二三余干在,千万斧刀痕。

霜凋萎疏叶,波冲枯朽根。

”“霜凋”“波冲”当然是自然因素,但“千万斧刀痕”显然是人为的“摧残”。

王建《题金家竹溪》说到“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实际上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

他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等诗句,则表扬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

韦应物在《虞获子鹿》中还写道,有人畜养捉获的小鹿,园中虽有美草清流,然而“谁知其思,岩谷云游”?小鹿内心的愿望,还是渴望回到自然的天地。

当然,这些诗句有些还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用这样的形式,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当时某些社会层次的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先哲在吟咏山水中表达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情感,从而寄情自然。

B. 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国唐代的开明士人尤其是诗人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C. 我国古代的一些诗句多另有深意,常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

D. 我国唐代的一些诗句,足以反映当时部分人倾心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人倾心热爱自然,才会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自然,诗作中才能深含亲和、爱重自然的情感。

B. 郎士元、皇甫曾称得上唐代开明、有识见的诗人,在诗作中隐约表达了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C. 韦庄与寒山分别在诗中明确批评了人为因素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

D. 王建诗歌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在《寄旧山僧》诗中肯定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
陈毓
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

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

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不如鳖。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香气捂都捂不住。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

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

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

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

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品”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

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

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

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

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保护区最初设立,但专家担心人。

人百年来耕作生息在这片地域,现在鸟出现了,首先提醒专家的是人,需提防的也是人。

但不能因此就搬迁人,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但可以制约人。

华阳该是华阳人和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共有的华阳。

山石林木、每一滴水、每一条河流都是。

百十年来人在这片土地上种稻子、种油菜、种玉米、种洋芋,现在人继续种,池里养荷花,继续养,但森林茂盛甚至更茂盛,河流丰沛甚至更丰沛。

眼前的景象叫我们惊讶、恍惚,像是我们回到了过去,我们看见农耕文明积攒下来的经验在这里被推广应用,比如堆肥和使用堆肥。

垦殖区种植着本土的传统作物。

田园如画图,如唐诗宋词,如果我们不是开着越野车来,我们也会给镀上古意吧。

我们如此喜欢,全心全意。

老饕想起来,他在华阳吃过一种香米饭,喝过一种黑米酒。

有人立即附和,这里出产一种香米,卖几十块钱一斤。

还有茱酒,价格不菲。

还有五味子酒,真个好滋味。

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这桀骜孤僻的鸟在起飞的那一瞬真是美艳,美在姿态,艳在颜色。

红冠、红掌、红尾、雪白的羽毛,展翅的那一刻,显现太阳鸟一般的明艳色彩。

朱鹮慵懒滑翔,落脚在河溪边,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中,捉鱼吃。

等待它起飞,不料是何时分。

远山覆雪,也可能是雾凇;峡谷云雾蒸腾,时雨滴答一阵。

厚朴硕大的叶子积满林地道旁,如华丽的毯子,人走上去,噗噗响动。

茱萸果实嫣红,看着喜人眼目。

我们赞叹、赞颂。

停车、再停车。

我们说回到了从前,但从前怎可比眼前的优美富足。

我们说去了未来,但不确定未来是否会有这么美好原始的生态和自然。

农民在地里间苗的姿态是原始的优美的,鸟掠过河谷,鸣声跌进河水是古意的、诗情的。

山头俯视,河流滔滔向前,河水清且涟漪,有人造句,最后总结,这河是从《诗经》里流淌出来的。

我们去寻朱鹮,朱鹮飞过长着桦木和领春木的山坡,朱鹮飞过菜地,朱鹮飞过河谷……后来我们在一段清浅的河流边发现四只朱鹮,朱鹮吃鱼,长长的弯曲的嘴巴伸向溪流,再一仰脖子,把一条清流里的鱼儿吞进肚子。

我们眼看着朱鹮逮鱼吃,一俯一仰,俯仰由它。

朱鹮的吃启发我们的饿,有人问,这大半天了,我们都没好好吃点东西,我们赶紧去寻点好吃的?
老饕冷淡地说,他倒是很想涉水过河,向对面地里拔萝卜的老乡讨一根带泥巴的萝卜,就用这河水洗一洗,吃一吃。

但他要忍一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如保护区设立前后进出华阳村的交通情况、老饕过去与现在对于“吃”的态度、朱鹮与其他三种被保护动物等。

B. 小说中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朱鹮和保护区的环境,“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暗示出当年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已经充满了商业气息。

C. 小说语言凝练生动,如“白鸟悠悠下,朱鹮三五飞”“河水清且涟漪”等,化用古诗词,句式整齐灵动,情思飞扬,使整篇小说笼罩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

D. 小说并未着力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除老饕之外的人物,如“我们”国际自然保护专家”“华阳人”等,都以群像形式出现,较有代表性。

8. 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三方面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朱鹮”为题,但行文中却处处写到“吃”,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缞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
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B.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C.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D.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翰林,我国古代官名。

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B.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C. 削籍,意味着除名,因为做官的都是有官名册的,削籍就是将你从官名册中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 丁艰,亦称“丁忧”“丁内艰”“丁外艰”,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所以没有任命他为宰相。

B. 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 黄道周先后两次就判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上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罪。

D. 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2)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秋望①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②,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③过壕④追野马⑤,将军弢箭⑥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⑦,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⑧。

【注】①明代边患严重,鞑靼屡扰,诗人奉命出塞犒军,有感而发,遂成此诗。

②汉官墙:指明代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

③客子:指离家成边的士兵。

④过境:越过护城河。

⑤野马;指人马荡起的烟尘。

⑥弢(tāo)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

⑦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

⑧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又充满生机。

B.颔联写将士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烘托了战事将起时积极昂扬的战斗情绪。

C.颈联中一个“冷”字虽是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寒意。

D.全诗紧扣诗题“秋望”落笔,诗中之景皆“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

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

(《论语》)
(2)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
(3)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

(《诗经•氓》)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5)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

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

故向您请假,务必批准,不得延误。

学生:小明
×年×月×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送给我的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唤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我将好好惠存!
B. 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
C. 张经理,您家父今天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给他回个电话。

D. 犬子将于国庆结婚,婚宴地点在朝阳街友谊大酒店,恭请老同学届时光临!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是一个“常常微笑者”“态度很温和”的学生,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鲁迅)则是一个“激情澎湃,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正义无畏的真的猛士”;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则是一个“谦逊自负、稳健而潇洒、才华出众、学问渊博”的性情中人……
请结合你的生活、阅读、成长实践,思考: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美好的人、事或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对你产生过怎样深刻的影响,又是否给了你人生启迪呢?请以“记(空格可填人,也可填事,还可填物,就像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学习的文章一样)”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说法错误。

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被杀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题。

故选D。

【2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