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
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三)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
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1)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
(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凯冈提出的);
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尔福)。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也是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以下列举几种: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2.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

②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③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3.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

③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

④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

⑤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此外,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4.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参考答案:①从表面到内部;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
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5.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6.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②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③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④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的影响:①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②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四、论述题
1.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人的心理发展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
①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②人的心理发展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有顺序的,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

④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

此外,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⑤人的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

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或各个阶段的特征是由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⑥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