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练习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C.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性别比例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基本内容,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所以答案D。
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增长量最大,A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环境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根据S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时(B点时),因此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D。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为样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
B.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
C.需要在生长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
D .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应舍弃
【答案】B
【解析】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应该选择标志重捕法,A 错误;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 正确;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会导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大,C 错误;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D 错误。
4.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
B .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
C .该地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该地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有关内容。
由图可知,该地人口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地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
B 正确。
故本题选B 。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 .随机取样
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B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步骤之一是在调查区内随机取样,而不能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A 项正确,B 项错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合长方形地块的取样,五点取样法适合于较为方正的地块进行取样,D 项正确;最后根据调查的数据取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C 项正确。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B .不是所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
时
亡
生
C.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D.若某动物种群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
【答案】A
【解析】年龄结构为稳定性的人群需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才会保持零增长,故A错误;有的昆虫没有生殖后期,故B正确;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雌雄比越接近1:1,出生率越高,故C正确;性成熟推迟,可以造成出生率降低,故D正确。
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C
【解析】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A.50只B.200只C.400只 D.100只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已知第一次捕获了灰苍鼠50只,第二次同一地点捕获了灰苍鼠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地区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50*52/13=200只,故B正确。
9.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
..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性别比例、④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 A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正确;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D项错误。
10.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11.我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右表统计数据: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成分为。
一个密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3)采用样方法调查森林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
意。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输入(供应)(2)有机物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3)随机取样(N1+N2+N3+N4+N5)÷5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能量输入,否则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由于最初甲的数量很多,而到第八年后变得很少,逐渐被乙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因素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
(3)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有题意可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即(N1+N2+N3+N4+N5)÷5株/m2。
12.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其中(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保留整数)
【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五点取样法(2)大(3)10m 约14株/m2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进行计算,即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10=10m。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株/m2≈14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