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点”滴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点”滴实践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改的启动促使高中教材版本与体例发生变化。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从原先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纲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表述上不尽相同,下面本人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中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对本课教学设计的“点”滴实践。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它是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的第二课时,这节课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下启《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讲清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变迁和历史命运。
一、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本节课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把握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与表现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最好以小切口、慢步走的方式来实现重点的突破。
由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是“黄金时代”或“短暂的春天”,于是本人就以短暂春天的“春”字为切入点,在“春”字上下工夫,围绕“春”字设计若干有梯度的小问题,比如:(1)这里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2)什么原因促成“春天”的到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可以得出内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③抵制日货和提倡国货的群众爱国运动。
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接着教师还可以提问:(3)“短暂春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哪些收获?(4)同时又留下了哪些缺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短暂春天”所取得的成果有:①企业数量、新增资本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②轻工业显著发展等。
学生在了解“短暂春天”的成果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但是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留下的缺憾,归纳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协作、互助讨论、生生互动形式,辅之以教师的指点补充,得出结论:首先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发展又以轻工业为主,可以知道其发展的不均衡及比例的严重失调,由此推出这一时期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从资本数量来看,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有显著的差距,从而可知其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最后,从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仍会受到很多的束缚,这也造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5)“春天”为什么这么短暂?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知道“春天短暂”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列强即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很快萧条,春天也
很快消失了。
在分析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这一问题时,教师围绕“春”字设计了五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概念梳理,精析“疑点”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出现一个新名词——官僚资本,这个概念对中学生来讲显然很陌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对更好地学习第三课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会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在本专题中首次出现,可能给学生带来错觉,认为“官僚资本”是在这一时期才出现的。
要解释清这一疑点,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梳理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而补充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官僚资本”发展和演变的脉络,知道“官僚资本”不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才出现的,而早在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时,就有了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
后来北洋政府举借外债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
1936年以后,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在了解“官僚资本”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教师再逐步引出概念的内涵,所谓“官僚资本”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近代专制国家扶植的垄断资本,它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
义,他们借助手中掌握的政治特权,巧取豪夺。
而“官僚资本”实质上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凭借国家政权力量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最后再归纳其主要特点:①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②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③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三、情境创设,展示“亮点”
在分析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原因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用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一则材料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句民谣,“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分析这句民谣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从民国后期“税收”的“税”和“贫困”的“贫”字入手,易得出国民党统治后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导致民不聊生,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的结论。
第二,引用教材中的一则材料,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8年甚至还买不到一粒米,为了让这组数据更直观,本人将这组数据转化成一张图片,通过图片中不同年份等值货币所能购买商品差异进行强烈对比,从而揭示国民党统治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概貌。
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长期的战争、通货膨胀的严重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出现了严峻的困境,并且日益萎缩。
四、自主探究,解决“难点”
本课最大的难点在于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教学设计者重要思考的问题。
在解决这
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在生生交流、协作探讨中碰撞火花。
接着小组归纳、教师补充,使学生逐渐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分析问题,知道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而且它们还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
(1)积极方面:内因:①政府的鼓励(兴办实业);②人民的支持(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③实业家们的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外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2)消极方面:内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的自身因素,先天不足,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薄弱等;②后天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因:①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束缚;②受到近代中国长期政局动荡的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全面概括和综合归纳的基本能力。
五、深入浅出,明晰“特点”
在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时,我们不难知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掌握各阶段的特征能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兴衰。
要想让学生对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近代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时间坐标曲线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概括民国时期各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同特点。
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四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记忆与理解,本人引导学生用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来比喻民国时期各阶段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如: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抗战前夕,民族工业如火热的夏天,有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如瑟瑟秋风,受到沉重打击;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寒冬,日益萎缩。
最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阶段特征曲线图。
六、检测巩固,发现“盲点”
课堂知识的巩固形式是多样的,要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检测和巩固是必要的,教学中本人选用了2008年上海高考历史中的一道选择题作为本课教学的检测和巩固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该题涵盖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
解题时,部分学生对题目的四个选项曲线的变化感到很茫然,觉得曲线太抽象、无从下手。
这就暴露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还只停留在知识的碎片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的弱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线索进行梳理。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甲午战争后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进入“黄金时期”;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很快萧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再获得发展;在抗日战争
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和日本的侵略,再次衰落;到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再加上战争,濒临崩溃;新中国成立初,合理调整工商业,民族工业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三大改造结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解答本题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思考,特别是让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亡曲折发展的历程,这样学生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a。
最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造成民族工业发展日渐萎缩的根源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七、课堂反思,总结“优点”
学习历史就是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探讨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就是要引导学生以史论今,认知生活,感悟历史。
本课教学指导思想,本人突出“以学为中心”,在教学设计上立足于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愿望,并始终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它促使教师由过去老课程“以教为中心”向现在新课程“以学为中心”的思想转变。
正是这一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如何去“教”,而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学生主动“学”才能更有效果。
新版历史教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能力在分析、理解、运用的过程中得到锻
炼,认知水平得到提升,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同时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最后真正促使教师成为课堂的驾驭者、教学的引领者,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知识的主宰者。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