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大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研讨。

下列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B.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C.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D.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答案】 D
2、(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

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
A.导赤丸
B.芩连片
C.黛蛤散
D.西黄丸
E.新雪颗粒
【答案】 C
3、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

下列不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4、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下列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

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答案】 C
6、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多样化题材”主题活动,要求各小组按题材分类整理相关诗歌作品。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作品不属于同一题材的是()。

A.黄巢《题菊花》
B.李白《越中览古》
C.林逋《山园小梅》
D.骆宾王《在狱咏蝉》
【答案】 B
7、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记录生活趣事,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搜集写作素材,阅读优秀的日记体文学作品。

下列作品中,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是()。

A.《狂人日记》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鲁滨孙漂流记》
D.《傅雷家书》
【答案】 D
8、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9、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答案】 C
10、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

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11、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12、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

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

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

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
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
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

显得拖沓
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
【答案】 C
13、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14、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15、教师教学《游褒禅山记》时,讲到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具有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师举出以下示例,请学生找出与《游褒禅山记》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章。

下列文章符合要求的是()。

A.《小石潭记》(柳宗元)
B.《醉翁亭记》(欧阳修)
C.《登泰山记》(姚鼐)
D.《石钟山记》(苏轼)
【答案】 D
16、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17、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伤仲永》
C.《劝学》
D.《小石潭记》
【答案】 D
18、学习完《师说》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韩愈的《进学解》和梁衡的散文《读韩愈》,对该设计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B.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题高没有太大作用
C.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D.这样的设计符合语文探究学习的理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 B
19、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

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20、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以“谈鲁迅”为专题开展了一次阅读分享会,评价学生时既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关注其个性化、深度阅读的实现程度。

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评价内容综合化,符合高中学生的语文发展需求
C.评价主体单一,不能保证实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D.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B
21、在进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个综合性学习时,老师给大家讲几个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B.泼留希金(《死魂灵》)
C.严监生(《儒林外史》)
D.聂赫留朵夫(《复活》)
【答案】 D
22、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举例阐释田园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下列例句恰当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答案】 D
23、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诗词作品,并列举了运用拟人修辞的诗词。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答案】 C
24、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
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答案】 D
25、阅读某教师《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应直接取消学生发言环节,以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进度
B.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冬天,对课文内容学习毫无帮助
C.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表扬鼓励
D.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应怕浪费时间而进行“满堂灌”
【答案】 D
26、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品析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关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够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实际
C.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应围绕一个主题延展到结构、语言、意境、主旨及风格等
D.鉴赏诗歌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为主,分析作者情感可辅助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
【答案】 D
27、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
【答案】 D
28、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 A
29、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
【答案】 C
30、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表达的艺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强调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搜集表达得体的语句。

下列学生搜集的语句中,表达不得体的是()。

A.欢迎光临寒舍,若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B.这篇文章我刚刚完成,希望您不吝赐教
C.感谢您莅临指导,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
D.你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儿吗
【答案】 D
31、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

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

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
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
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答案】 D
32、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

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红与黑》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答案】 A
33、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答案】 B
34、学习《故都的秋》后,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收集描写景色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A.云蒸霞蔚
B.阳春白雪
C.虎踞龙盘
D.鸟语花香
【答案】 B
35、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发现·创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B.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C.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D.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 B
36、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

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37、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答案】 B
38、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

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39、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

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A.公将鼓之
B.温故而知新
C.既东封郑
D.渔人甚异之
【答案】 B
40、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

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41、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

最后听录音朗读。

”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42、教授《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作状语”这种句法形式,特举例说明。

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答案】 B
4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作品。

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孔尚任《桃花扇》
B.王实甫《西厢记》
C.洪异《长生殿》
D.汤显祖《牡丹亭》
【答案】 B
44、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了推荐阅读。

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答案】 D
4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

A.“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想象、开放表达
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来说,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答案】 A
大题(共12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法布尔《绿色蝈蝈》原文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

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夜已晚了,夜晚9点的天气比较凉爽,蝉已不再呜叫了。

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鸣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当被捉住的蝉还在挣扎的时候,梧桐树梢上的节目还在进行着,但合唱队已经换了人。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虽然在我的耳边,就有十来个蝈蝈在演唱,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这微弱的声音。

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
筹的歌手了。

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在6月份,我提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

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

但究竟是什么呢?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动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反驳.只能哀鸣踢蹬。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

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

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

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

我扔入一片梨。

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

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通过阅读,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