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
•二、智力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于1927年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他认为,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2、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 B. Cattell)
•3、瑟斯顿的基本心理能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认为,存在7种“基本能力”:
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
瑟斯顿的智力理论成了后来多重智力理论的前身;而且,这一理论还支持学生在某些智力方面表现出不足,但在另一些方面往往又很优异的现象。
•4、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uilford)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因素的独立性。
1967年提出智力是由120个独立的因素组成。
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去考虑。
Δ: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
Δ:产物,即心理加工所得到的结果;
Δ:内容,即心理加工的信息材料类型。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1983,1993年认为:人有七种智力:
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作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
1998年又增加:自然智力、精神智力和存在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
(R. J. Sternberg)教授通于1985年
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该理论由三个亚理论组成: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
它们分别针对智力行为发生的外部环境方面、智力行为的内部与外部的中介方面和智力行为的内部认知过程方面。
这三个亚理论的结合,描绘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智力构成图
7、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1996年)
(1)成功智力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A: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
B:成功只有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定义。
C: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或弥补。
D:成功智力是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而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E:成功智力意味着改造和适应之间的平衡。
F:成功智力并不仅仅意味着适应和塑造,有时候明智的选择是离开某个环境,而选择一个新环境。
•(2)成功智力的三个关键的方面
A:分析性能力
指一种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
B:创造性能力
是一种能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
C:实践性能力
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
•(3)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A: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性能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践性能力则可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
B: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C: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三、能力发展
•2、发展关键期
•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定义:
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相关研究介绍
•1、雷诺等的学习方式分类模式
•3、台湾心理学家(以席佛和韓森(1998)的設計為基礎)
•Harvey Silver & Richard Strong
•8種智慧×4種學習風格= 32種智慧/風格
•多元智慧+學習風格+實際應用
◆在各種學習情境中,每一個學習者都必須由自己來感知訊息,對訊息作出處理、儲存和提取等反應。
◆學習者之間存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者獲取訊息的速度不同,對刺激的感知及反應也不同。
◆不同的人會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採用自己感覺最舒適的方式進行學習。
◆透過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
(1)採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習。
(2)改善我們自己不擅長的學習方法。
•4、Kolb 學習風格
(1)調查表LSI
◆最早由Kolb 於1976 所提出且發展成學習風格調查表(Kolb, 1976),後來Kolb 在1985 年進行修正,並發展出新版之調查表(Kolb, 1985)。
◆Kolb 學習風格調查表(Kolb, 1985)乃是奠基於Kolb(1984)所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Kolb 的經驗學習理論把學習視為一個連續過程,此過程可分為一個四階段的週期:
◆具體經驗(ConcreteExperience,CE)、
◆省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
◆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AC)
◆主動實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AE),
此四階段形成一循環的學習過程,持續且不斷地重複。
•Kolb的學習風格型態理論(LSI)
Kolb將學習週期劃分四個模式:具體經驗(CE) 、省思觀察(RO) 、抽象概念(AC) 、主動實驗(AE),當學生們被LSI測試時,他們在每四個學習模式將會得到一個比數。
•四種學習風格
•(1) Diverger(發散者):喜好省思觀察與具體經驗。
•(2) Accommodator(調適者):喜好主動實驗與具體經驗。
•(3)Converger(聚斂者):喜好主動實驗與抽象概念。
•(4) Assimilator(同化者):喜好省思觀察與抽象概念。
•Diverger發散者
喜好省思觀察與具體經驗,透過觀察情境的各種面向來學習,多觀察、少行動,須以圖像或整體觀來幫助學習,喜好開放式的作業和自我判斷的活動,具創新性格,喜歡觀察別人吸收知識,但不喜歡同儕互動學習。
適合從事藝術、服務及娛樂業。
•Assimilator同化者
喜好省思觀察與抽象概念,是思考者,尤其是大量資訊的處理,善於歸納知識而成理論,思考透徹後,甚至創造概念和模式(Concepts and Models),喜歡作業、理論、授課及已架構好的東西。
適合資訊與科學方面的工作。
•Converger聚斂者
喜好主動實驗與抽象概念,是實用主義者,善於找到理論的實際應用方式及難題的解決方法,以親自實驗的方式獲得知識,相信單一答案、普遍知識及實踐的價值,重視專家式的學習與結構好的知識,興趣較為狹窄,具非情緒(unemotional)性格。
適合當工程技術人員。
•Accomodator調適者
喜好主動實驗與具體經驗,是冒險者,易適應新環境,在理論和情境不完全相符的情況下,會放棄理論,相信直覺,適合動作取向,不需要架構或權威,需要同儕互動學習。
如銷售員行業。
“學習方式並非自己的天性,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合下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
我們通常偏好一種或兩種學習方式。
根據我們的理論模型,我們需要採用四種學習方式來完成我們的“學習循環”。
在任何學習方式上的欠缺將成為我們有效學習的阻力。
二、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如声、光、温度等),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收外界信息时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
(二)心理要素
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所谓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1)测验
(2)特点
☺场独立性的人:比较容易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的人。
场依存性的人:很难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的人。
☺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立性的人:有极大的独立性,并且不易受暗示。
场依存性的人:独立性差,并且容易受暗示;
☺场独立性的人:比较容易完成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
场依存性的人:对于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感到困难:
☺场独立性的人: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自信、自尊心强,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等。
场依存性的人:行为是以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
交活动,对他人有兴趣,积极参与人际交往等;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表现
•(3)应用(因材施教)
萨拉科(Saracho,1980)的研究
1、场独立教师——场独立学生(匹配)
2、场独立教师——场依存学生
3、场依存教师——场独立学生
4、场依存教师——场依存学生(匹配)
•2、沉思型与冲动型
(1)测验
•(2)特点
☺沉思型:学习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只要他作出反应,往往是正确的。
☺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使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使用整体性策略,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解释时,成绩较好。
•3、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
深层加工:深刻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与更大的框架联结,以获取更深层次意义。
表层加工: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
•4、整体型与系列型
整体性策略:从整体上思考问题
系列性策略:一个一个子问题解决,最后完成整体学习。
•5、分类风格
个体知觉相似物体时所彩的标准,有三种:
相关的:根据事物的主题或功用分类
描述的:根据细节或物理特征分类
类别的:将具体事物归属于上位概念。
(三)社会性要素,
1、个体的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
2、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3、成人支持
•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一、智力落后儿童
1、定义:智力落后又称智力滞后或弱智,“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表现出适应性行为的障碍”
2、特点
认知
个性
•智力落后分类及基本特征
•儿童智能水平的差异
•二、超常儿童的特点
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观察力特别敏锐
想象力异常活跃
思维敏捷,理解力强
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注意力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集中性
记忆力强
学习方法好
•三、情绪障碍
1、定义
情绪障碍又称为行为障碍,由不明原因所导致的人际关系障碍,或不适宜的行为和情绪,或者不愉快或压抑感,或者各种生理不良症状和恐惧反应。
2、特征
认知
社会交往
•四、学习困难
1、定义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教学大纲要求。
2、特征
注意
记忆
知觉
•五、感觉和躯体障碍
1、听觉障碍
听觉障碍是指部分或全部丧失听力。
2、视觉障碍
视觉障碍是指双眼视力损伤或视野缩小。
3、躯体障碍
躯体障碍是指躯干或四肢等部位不能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