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积极交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和阅读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教育和感染。

3•品悟人物形象,体会坏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通过文本阅读,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T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枳极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品悟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
1. 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默、会组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后第二题的词语,不明白的与同学交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与同位互评。

2. 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 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卬象深刻, 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4.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教师:
制作教学课件
围绕教学需要,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
1•板书课题,读准“姿势”,齐读课题。

2. 默写词语“洗漱、废墟、震撼、感动、诠释、凹陷”,同位相互订正,强调“凹”的笔顺及字形书写。

3•交流“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一一震撼与震动区分程度不同;诠释:更加书面语;生死攸关:理解攸的意思,结合课文句子说说在这里的意思,尝试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你把课文分作儿部分,理由是什么?
小组内交流,就不同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再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说说分段的理由和分段、概括的段意。

(要让学生提出不同,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意在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促进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允许学生存有多种分段方法,主要符合课文叙述的顺序,内容划分合适即可。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句,感受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记叙了震前、震屮、震后的内容)
2. 观看视频或图片,感受2008年汶川地震,说说看后的感受。

(要鼓励学生结合口己课前的了解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上形成共鸣)
3. 课题“最后的姿势”是什么姿势,在文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课件出示:他双借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句子,在头脑屮感受谭老师的形象。

4. 说说在你的眼中谭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写在黑板上。

(聚焦人物形象,用一些词语定位人物精神品质)
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细读课文开头至“楼房塌陷了……”,体会自己眼中的谭老师,感悟人格魅力
1. 默读课文开头至“楼房塌陷了……”,思考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在有关的语句旁做出批注。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并积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要有自己的阅读思考、判断、评价)
交流:
(1)指名读第1节,说说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爱孩子、敬业.早早上班)(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屮出现人物活动的场景,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感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指名读2至7节,调动学生要努力读出当时的情境(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进去,可以采用范读、指名接读、反复读、说说当时的情境再读),以读促悟。

主要指导推进点:①抓住对当时地震情形的描写,读出当时的危急一一•如注意标点符号、人物的动作、场景的描写;②抓住对谭老师的描写,再现人物当吋的所作所为。

(3)说说在这种情形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读出来,再说说
这几句的理解或感受。

主要交流:
①围绕“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护住了四个学生”看看这个时刻之前和之后分别是什么情形?找出句子读一读。

你从中看到一位怎样的老师?〔结合“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腾空而起”理解“即将坍塌的瞬间”;结合“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 理解“坍塌”,从而明白谭老师明明知道已经身处险境,仍然选择以自己的死护卫学生的生)
②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对谭老师的描写不多,对地震时的危急情形描写具体,你能说说这对于表现人物有什么好处吗?(让读者看到人物身处的环境、场景,更好地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形彖)(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搜集资料,练习讲述一个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注意讲述事情发生时的场景。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细读课文“13日22点12分……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看看众人眼中的谭老师,感悟人格魅力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头至“楼房塌陷了……”,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当时的情形。

2•用心默读课文“13 口22点12分……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随着不同人物设身处地地体会在他们的眼屮,谭老师有分别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体会。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并积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要有自己的阅读思考、判断、评价)
3. 组织观看有关为谭老师送行的视频或图片,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4•指导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一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有感情地接读课文8至10节中人物语言,进一步推进学生受到感染,感受谭老师的人格魅力。

主要指导推进点:
①抓“深凹下去、血肉模糊、死死地、还活着”儿个词,体会当时这位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时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体会作者写下每一个词语在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想象当时的情境再读;
②抓“飞身扑”,想彖但是不知所措的学生只感觉到什么,一切就陷入了黑暗?当他们重建光明,看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会怎样回忆自己的老师?
③抓“最近、最有可能”想象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会不会想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有争议。

看法一:來不及想,是一种教师爱的本能护住学生;看法二:想到自己的家人, 想到自己的学生,教师的责任使他做出了决定)
5. 这部分课文没有直接去写谭老师,但我们却能够从几个角度感受谭老师的伟大,你能说说这样表现人物品质有哪些好处吗?(更真实,角度多更丰富,人物形象更具体丰满,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二)细读课文最后两节,理解“最后的姿势”,提升谭老师的人格魅力
1.课件出示人们给谭老师送行的场景,引读课文11节,从“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中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说说你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结合学生之前在黑板上写下的词语,还可以有选择地补充、提升)2•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谭•千秋老师,是因为一一齐读最后一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 ------ 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 谭老师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所以人们这样赞颂一一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汶川地震小这样的动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你选择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述给大家听。

要注意讲述有条理、把人物所处的情形讲述具体、注意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

自我准备一一小组内讲述一一推荐全班交流并评议讲述效果。

2. 课下继续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一一爱与责任
学生写下自己眼中的谭老师
七、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以读促悟,感悟人物形象与学习写法并进。

课文感情真挚浓烈,适宜感情诵读,以读促 悟,以读传情。

在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首先默读入境,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在白己感触最 深的地方写下自己体会,积极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思考、判断、评价,这样推进学生读 懂文本,并能够有自己的体会、收获。

在交流时,主要抓住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表达的 情意,以声传情读进去,再现当时的场景、情形,在其中让学生看到谭老师丰满、高大的人 物形象,从而很好地理解了“最后的姿势”内在的含义。

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感知作者运用环境及场景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好处,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这里重在感知这种写法的好处。

在拓展阶段,设计课外搜集资料和课上讲述动人事迹的语文 实践活动,把学习运用环境及场景描写、侧面烘托表现人物的写法和说的训练、人文教育和 谐并进,一举多得。

不足之处:因为汶川地震距今已有4.年,学生对于这段历史虽然知道,但是感触深度程 度不同,课上借助两段视频推进学生情感共鸣,但有的学生也没有受到感染,所以在感情朗 读课文时,有些学生投入不够。

教学建议:这篇课文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同时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也很突 出。

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文意兼得。

注意学习语言,学习写法,把读书理解、学习写法、说 和读的训练落实扎实。

精神千秋
英雄不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