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储量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资源储量估算
(已银洞坡金矿为例)
第一节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及运用
一、工业指标
根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圈定矿体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确定如下:
1.边界品位:1.00(×10-6);
2.块段最低工业品位:3.00(×10-6)
3.矿区最低工业品位:5.00(×10-6);
4.最低可采厚度:0.80米;
5.夹石剔除厚度≥2.00米;
6.无矿段剔除长度,上下坑道对应时≥15米,上下坑道不对应时≥25;
7.在三个以上(含三个)工程计算的块段内,只允许代入一个大于边界品位,低于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的工程参与计算,其余工程品位均应大于、等于块段最低工业品位。
二、工业指标的运用
运用上述工业指标,对矿区西段主要工业金矿体,按照控矿条件和地、物、化依据进行了反复对比圈定和储量试算、现就有关原则阐述如下:
(1)由于西段金矿体较多,运用单金工业指标,只圈定有工业价值的金矿体,并尽量使其形态完整。
为减轻图而负担,突出重点,对无工业意义的小金矿体不单独圈出,仅在剖面中标注各见矿点金品位、厚度、采取率等要素。
(2)在运用上述工业指标第7条时,为保持矿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个别块段因见矿工程较多而又无法剔除时,代入了两个不相邻的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的工程参与计算。
(3)根据上述指标第七条,本次核查依据银洞坡金矿要求,没有对Pb、Ag进
行资源储量估算。
第二节 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一、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
矿区西矿段勘探工程按一定网度布置,选择坑、钻为主要探矿手段,探矿工程布置在相互平行的勘探线上,部分加密工程位于勘探线之间;矿体形态总体鞍状,并随背斜倾伏沿走向向北西倾斜,矿体在背斜两翼呈似层状、脉状展布,产状陡,厚度薄。
根据上述因素,同时也考虑未来矿山开采利用方便,因而选择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
鉴于矿体平均倾角>45度,故在矿体垂直纵透影图上进行储量计算。
地质块段法的体积计算公式: V=S ·M
式中:V —矿体块段体积(立方米);‘ S —矿体块段真面积(平方米); M —矿体块段真厚度(米)。
二、主要参数的确定
(一)面积
鉴于矿体在垂直纵投影图中形态较为规则,用MAPGIS 测的面积为待求矿体该块段的投影面积。
利用公式(2)计算各块段的真面积。
β
αcos cos 1
⋅=
S S
式中: S —块段的真面积(平方米);
S 1—块段在垂面上的投影面积(平方米); α—矿体与垂面的夹角(度); β—矿体走向与基线之问的夹角(度)。
α、β角度的取值,均在双数剖面工程上直接量取,然后根据块段所利用的工程情况,取算术平均值。
(二)厚度
1.单个样品的厚度
坑探工程(探槽、平硐、斜井、竖井等)中,单样品控制矿体的真厚度由实地量取或现场计算求得。
在实地计算中,主要考虑到影响样品真厚度的样线方位、样线坡度、矿体倾向、倾角等因素,用公式(3)进行计算。
)sin cos cos cos (sin αβγαβ⋅±⋅⋅⋅=L m (3)
式中:m —样品真厚度(米); L —样品长度(米); β—矿体倾角(度); α—样线坡度角(度);
γ—样线方位角与矿体倾角之夹角(度)。
钻探工程样品真厚度则按矿体真倾角计算求得:
)cos sin sin cos (cos γβαβα⋅±⋅⋅⋅=L m (4)
式中:m —样品真厚度(米); L —样品长度(米);
α—截穿矿体段钻孔天顶角(度); β—剖面图上量得矿体视倾角(度);
γ—截穿矿体段钻孔方位角与矿体总体倾向之夹角(度)。
2.单工程单一矿段(样线)厚度 为所圈定矿段诸样品真厚度之和。
3.块段平均厚度
为块段内诸工程矿体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4.矿体平均厚度
为各块段平均厚度与块段真面积进行加权求得。
(三)品位
由于矿体中有用用组份分布不均匀,取样长度和矿体厚度不等,因而平均品位的计算采用真厚度加权求得。
1.单工程平均品位
为工程内符合工业指标要求的各单样品位与其真厚度加权平均求得。
采用Y 样品长度加权法求得,即:
∑∑==⨯=n
i n
i Hi
Hi ci c 1
1
/
式中:c 为平均品位(g/t )(下同)
n 为样品数(下同)
ci 为第i 个样品品位(g/t )(下同) Hi 为第i 个样品的厚度(m )(下同)
2.块段平均品位
为块段内各工程品位与其真厚度的加权平均值。
∑∑==⨯=n
i n
i Hi
Hi ci c 1
1
/
式中:c 块段平均品位(g/t )
ci 为单工程平均品位(g/t ) Hi 为单工程水平厚度(m )
3.矿体平均品位
为矿体总金属量除以总矿石量求得。
4.矿区平均品位
为矿区总金属量除以总矿石量求得。
(四)平均体重
原报告共采集小体重样181个,其中氧化矿40个,混合原生矿118个,夹石23个(表6-1)。
这些样品主要采自坑道和钻孔,采样时充分考虑到矿石节理裂隙分布率和氧化程度,金属硫化物含量和金品位变化等因素,各主要工业矿体(1号矿体因倾伏在155米标高坑道以下,无法采集大体重样)均在坑道内布采大体重样进行对比校正,因此样品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核查采用原报告小
体重值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资源储量计算采用体重值一览表表6-1
矿区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共10个,其中主要矿体5个,各主要矿体所采集的小体重样品均大于30个,鉴于氧化矿石只占总矿石量的9%,因此各主要矿体的氧化矿石小体重样均较少,但混合—原生矿小体重样皆大于20个(1号矿体因北翼未参加储量计算,实际利用的只有17个)。
在小矿体中。
因52、56号矿体规模又相对较大,故也分别采集了少量样品以了解其变化情况。
各个主要矿体的平均小体重值与大体重值相比较,绝对误差在0.02-0.05,符合规范要求,因而计算储量时采用平均小体重值。
对于没有采集小体重样的6l、5l-1、51-3等小矿体,借用相邻的5l-2号矿体的平均小体重值进行储量计算,52、56号矿体尽管采集样品较少又没有大体体样校正,但与相邻的54、55号矿体平均小体重值较接近,且不大于相邻矿体,因此在储量计算时也分别利用各自的平均小体重值。
(五)体积的确定
由块段的斜面积与块段的真厚度乘积求得。
即:
V=S×F
式中:V 块段的体积(T/m3)
S 块段的斜面积(m2)
F 块段的真厚度(m)
第三节矿体圈定及外推原则
一、矿体圈定原则
(一)单工程矿体边界圈定按照工业指标确定的原则,根据工程见矿情况结合地质规律,采用几何图形法圈定矿体,即凡金品位大于或等于1×10-6、或米·克/吨值大于或等于0.8的探矿工程均圈入矿体内(包括小于剔除厚度的夹石)。
对厚大矿体段,当两侧边部存在多个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为了保证块段平均品位要求,可剔除其一侧或两侧的低品位样品,用连续高品位样品加权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脱靴去帽”原则)。
(二)勘探线剖面图、地表采样平面图、地质图和中段矿体水平断面图中矿体圈定
根据控矿地质条件,工程控制情况,矿体产状特征,赋矿层位等地质规律,参照物化探资料,经综合分析并依据单工程矿体圈定结果,将同一含矿层位(断裂)中相互对应的矿体自然连接。
在矿体尖灭部位,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和矿体外推原则,先推“0”点尖灭点,然后再推资源储量估算边界。
为保持矿体的完整性,对金含量大于边界品位,但米·克/吨值<0.8(不可采)的工程,不做矿体对待。
矿体转折端的顶点没有工程控制时,根据背斜枢纽倾伏方向、倾伏角大小、相邻的工程中矿体顶底板围岩特征、产状以及相邻剖面中矿体转折端顶点分布标高等因素对比确定。
两工程间所圈定矿体厚度,介于两工程见矿厚度之间。
(三)垂直纵投影图矿体圈定
根据剖面图,矿体水平断面图和采样平面图所圈定的矿体空间关系,相邻工程的见矿情况,矿体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按照工业指标采用几何图形法圈
定矿体。
矿体边界线系资源储量估算边界线,未圈定“0”点边界线。
资源储量估算边界线是根据勘探线剖面图,水平断面图和采样平面图所确定的矿体资源储量估算边界绘制。
当矿体边部工程由于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其米·克/吨值大小边界要求而小于相应的块段米·克/吨值时,此见矿工程点即为矿体可采边界。
矿体出现分枝现象,主枝矿体参加储量计算,分枝矿体舍去;若相邻剖面证实分枝矿体复合,则复合矿体用压缩法参与储量计算。
由于块段划分是按80米间距(双线号剖面)组合,当中间的加密剖面(单线号)实施有探矿工程时,按上述原则逐剖面圈定;若没有工程控制,则按双线剖面直接圈定矿体边界,在矿体两端剖面,仅一个工程见矿时,作三角形外推;若有两个(含两个)以上工程见矿时,作矩形外推,推定间距按下述外推原则执行。
二、矿体外推原则
(一)有限外推
地表工程间距一般为20-40米,当工程间距小于或等于20米时,可按实际工程间距的l/2平推;当工程间距大于40米时,其外推长度不得大于20米。
沿倾向外推同坑道。
坑道工程均按段高的1/4平推,即沿倾向外推20米段高,沿走向最大外推长度20米。
钻探网度为80×80米,其外推长度按网度的l/4平推。
当工程间距小于此网度时,可按实际工程间距的l/4平推,若工程间距大于此网度时则按此网度的l/4平推。
即沿矿体走向和倾向最大外推长度均为20米。
当矿体边界以外工程中存在大于等于边界品位的l/2矿化时,可按上述不同工程网度的l/3平推;若存在金含量大于边界品位,但米·克/吨值小于0.8(不可采)工程,可按上述不同工程网度的1/2平推。
(二)无限外推
矿体边部见矿工程点沿走向和倾向均尖推同级别工程网度的1/2。
视其工程类别规定如下:探槽(浅井)、坑道、钻孔控制部位,矿体沿走向无限外推长度分
别为20米和40米;沿倾向无限外推长度:槽、坑按段高20米,钻孔按矿体斜长40米尖推。
第四节资源储量类型及块段划分原则
一、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原则
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采空区)凡是已采矿体是控制矿产资源的一部分,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
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实验成果。
预可行性研究表明是经济的,估算的储量可信度高。
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通过深部坑道控制(间距达40米),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实验成果。
预可行性研究表明是经济的,估算的储量可信度较高,但数量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
已符合该类型矿床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估算要求。
以见矿工程自然连接,确定该类别的边界。
3、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通过相关地质工作,对矿体的形态、产状、分布范围及质量已大致确定了矿石类型;开采和选冶技术条件可与矿山类比。
由工程间距达到80×80米网度控制或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外推,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其可信度低。
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符合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估算条件的要求。
以见矿工程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外推基本间距的1/4,即走向20米,倾向20米确定该类别的边界。
4、预测的资源量(334)?:由工程间距达到160×160米网度控制或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外推,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其可信度低。
经济意义为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以见矿工程沿矿体走向和倾向外推基本间距的1/4,即走向40米,倾向40米确定该类别的边界。
(一)块段划分原则
块段划分基本是以工程和勘探线(双线号)划分,考虑到工程见矿情况和无矿块段具体位置及工程偏离勘探线距离大小等因素,可适当放宽或再划分较小块段。
1、地表至坑道之间,不同标高相邻水平坑道之间,坑道外推部分等均单独划分块段。
2、以80×80米网度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部分划分(333)级块段,钻孔外推部分单独划分块段。
3、当块段内遇有两种矿石类型时(按氧化程度划分),为较准确反映不同矿石类型储量,则利用块段平均厚度、品位和各自的面积、体重分别计算不同矿石类型储量并分别表示。
本次核查地表的氧化矿石已全部为民采完毕。
4、当矿体边缘分布有连续的低品位工程时,尽量单独划分低品位块段。
在低品位矿地段内,有多个金品位大于最低工业品位的单工程,又能联成片,单独圈出块段计算储量。
5、在三个以上(含三个)工程计算的块段内,只允许代入一个大于边界品位而低于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的工程参于计算;对于个别位于矿体中心部位的块段,不可剔除的单工程参加表计算时,此类工程不能上下,左右相邻。
(二)块段编号
分矿体,按类别、级别,从东到西,自上而下连续编号。
为便于检查,矿体的两翼各自独立连续编号。
三、矿体的连接
矿体连接一般采用直线,所有地表及深部工程见矿点和外推点连线即为矿体的边界线。
第五节资源储量计算结果
查区内查明的资源储量(111b)+(122b)+(333)+(334)矿石量269.68万吨,金金属量15729.0千克,矿床平均厚度1.12米,平均品位5.83克/吨。
其中民采矿石量49.95万吨,金金属量1948.1千克;低品位矿石量79.72万吨,金金属量2364.7千克。
动用的经济基础储量(111b)矿石量57.87万吨,金金属量3371.6千克,平均厚度 1.08米,平均品位 5.83克/吨;保有的经济资源量(122b)
+(333)+(334)矿石量211.81万吨,平均厚度1.16米,平均品位5.83克/吨;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矿石量28.59万吨,金金属量1117.8千克,平均厚度1.14米,平均品位3.91克/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88.43万吨,金金属量4153.6千克,平均厚度1.11米,平均品位4.70克/吨。
预测的经济资源量(334)?矿石量94.79万吨,金金属量7086.0千克,平均厚度1.34米,平均品位7.48克/吨。
资源量结果见表6-2。
资源储量结果一览表表6-2
第五章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勘探方法及工作情况
一、勘探类型
在本次勘探范围内主要工业矿体有1、3-l、55、54、5l-2、56、52、6l、5l-l、51-3号。
除l号矿体为隐伏矿体外,其它矿体均在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出露,上述工业矿体,均为本次核查对象。
本矿床主要矿体的规模以小型为主,只1号矿体为中型(表5-1),如果将东、西段合并一起考虑,则矿体规模均为大型,且连续性特别好。
矿体形态较简单,除转折端处厚度变化较大外,两翼厚度变化较小,厚度变化系数74-119×l0-2,属较稳定到不稳定型。
矿体产状稳定,基本与围岩产状一致,局部穿切岩层,分枝复合较简单,主要见于转折端。
成矿后的断层、脉岩对矿体基本无破坏,不影响矿体的完整性、连续性。
矿化连续性好,主要工业矿体均只是在矿体边缘、尖灭端有少量低品位矿。
也有工业矿体、低品位矿交错出现的情况,除51-2矿体外,其他矿体都有“无矿窗”。
金品位变化较大,随控矿构造产状变化,品位有跳跃式突变现象出现,金品位变化系数178~238×10-2,属很不均匀到极不均匀型。
矿床特征与在原勘探报告在矿体连接对比上有较大的变化,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本次核查将该矿床确定为第Ⅲ勘探类型。
二、勘探手段
(一)勘探手段的选择
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的规定,矿床勘探的主要手段采用机掘坑道和钻探工程,辅以槽、井、手掘平巷工程,用以控制矿体,求取工业储量。
表5-1 银洞坡金矿区西段与我国金矿床第Ⅱ勘探类型典型矿床特征对比
机掘坑道配合钻探工程求取(122b)资源储量,机掘坑道是利用探采共用竖井(中央井、东风井和西风井)在设计标高进行掘进。
钻探工程还用来探求(333)和(334)资源量和对矿体探边摸底。
槽、井、手掘平巷工程用于地表对矿体的揭露、控制。
此外,在地表和浅部还收集利用了部分民采工程。
(二)主要勘探手段的合理性
本次勘探选用的主要探矿手段符合《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的要求。
根据矿体产状为陡倾斜的特征,钻探工程均为针对矿体倾斜方向的斜孔,坑道为按段高的水平坑道,既有沿勘探线的穿脉坑道,又有脉内沿脉坑道。
两种主要探矿手段对矿体作了有效的控制。
通过勘探对矿体进行探矿工程的加密,矿体的形态、产状、连续性均未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不同标高沿脉坑道和穿脉坑道的施工,也验证了矿体的连续性.说明勘探所采用的探矿工程手段是合理,提高了对矿体的控制程度,满足了探求各资源储量类别的要求。
以上论述表明,选用的主要勘探手段既符合《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其选择是合理的。
三、勘探网度
(一)勘探网度的确定
根据矿床属第Ⅲ勘探类型,按照《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的规定,确定本次核查工程网度为:
(122b):坑、钻配合,坑道段高为40米(分别为196米和155米标高),穿脉坑道间距40米。
155米标高坑道以下40米间距的钻探工程配合求取(122b)级储量。
(333):80×80米。
(334):160×160米。
(二)勘探网度的合理性
本次核查勘探网度的确定主要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中第Ⅲ勘探类型确定的网度。
(122b):坑道段高40米,穿脉20-40米,结合钻探40×40米。
(333):80×80米。
(334):160×160米。
通过坑道验证,按上述网度上、下坑道矿体能够对应,坑、钻两类工程可以互为验证,能起到了对矿体的有效控制作用,满足探求各级储量的要求。
如上所述,本次勘探探求各级储量的工程网度是合理的。
四、勘探工程布置及施工原则
(一)勘探线的布置
勘探线方位按照垂直主要矿体走向的基本原则布置,本矿区东段在开展普查阶段已基本查明矿体沿背斜(形)枢纽及两翼展布,其产状与倾伏背斜(形)产状基本一致,近似于300度,所以将勘探线的方位实际确定为29°29′。
西段亦按此方位顺推。
最终勘探结果表明,勘探线方位与矿体总体走向基本垂直。
勘探线的编号及其规定是:以位于矿区中部的0勘探线为基准,向东、西两侧按80米间距布置勘探线(W24—W26线间距为100米),向东编号依次为E2线、E4线……E14线,向西编号依次为W2线、W4线……W26线。
矿区西段的勘探范围为W4~W26线,按40米间距加密的勘探线为单线,编号为W5线、W7线……W25线,西段勘探区共布置23条勘探线。
(二)勘探工程布置
1.探槽、浅井
一般沿勘探线布置,只是在未建立勘探网度前施工的少量探槽偏离勘探线。
当与勘探线平行,且偏距小于8米时,垂直投影到相邻勘探线上进行了利用。
在C级储量区,控制矿体的短探槽加密至20米间距。
2.竖井、坑道
竖井按矿山坑道设计布施,分别布设在W9线(中央井)、W22线(西风井)和W2线(东风井),坑道按照开采时生产段高进行布置,竖井和坑道联合形成地下坑道工程系统。
在原有155米标高和196米标高水平段面上,按勘探网度分别布
置115米、75米、35米-5米、-45米坑道系统。
其中穿脉坑道沿勘探线布置并沿勘探线方向掘进沿脉坑道布置在脉内,或沿倾伏背斜轴线方向。
3.钻探
根据设计要求,用经纬仪测量钻孔位置,布设于勘探线上。
(三)施工原则
工程施工原则总体上本着先地表,后地下;先钻探,后坑探;由疏而密的程序完成了对矿体80×80米的坑道工程控制。
第二节钻探和坑探工程质量评述
一、钻探
原报告勘探范围内自普查起,共施工钻探工程151个,其中质量达到要求,被利用的139个,报废12个。
钻探工程质量完全执行规范和《总体设计》的要求。
(一)钻探工程质量
1981年以前施工的钻探工程有一部分质量较差,岩矿心采取率较低,自1982年起开始使用小口径钻进,岩矿心采取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并对前期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钻孔进行补打。
其中补打孔7个。
另外5个孔因周围有加密钻孔控制,所以未重打。
经采取措施后,钻孔质量合格率达100%,其中优质孔74个占总数53%,合格孔65个,占总数47%。
1.岩矿心采取率
《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规定:矿体和矿体顶、底板围岩3-5米内的岩、矿心采取率要大于80%。
参加储量计算的钻孔见矿点矿心采取率列于表5-2中。
2.钻孔弯曲度
矿区采用过JTX-3型、JXY-2型、XJL-34型及XJL-42型四种测斜仪。
按常规要求每50米测量一次天顶角和方位角,开孔、终孔及见矿时均需再测定,允许误差范围:直孔天顶角Q±l-2度,斜孔天顶角Q ±2-3度,矿区内钻孔天顶角、方位角基本符合要求。
本次核查中,通过部分施工坑道对少量钻孔进行验证,发现部分钻孔偏斜较
大,在资料显示的预定范围内没有见到预定矿体。
参加储量计算钻孔见矿点矿心采取率统计表表5-2
3.简易水文观测
简易水文观测孔90个,占矿区内总孔数的65%,基本达到规范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各班记录员对水位变化、漏水涌水位置、水量大小及终孔稳定水位等如实作了观测记录,满足了简易水文观测要求。
4.校正孔深
矿区内所有钻孔按规定每100米用钢尺校正一次孔深,见主矿体后和终孔后各校孔深一次,孔深校正允许误差1/1000。
孔深超差的改正是将误差配赋于孔深校正段内,校正孔深大于钻进记录孔深者,配赋值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孔深误差配赋的原则和方法是:
a.校正段内厚度不同的岩层按比例配赋;
b.终孔校正孔深,误差在最末一个回次消除。
5.原始班报表
钻孔施工过程中对回次孔深,回次进尺,回次岩心长度、钻孔加减长度、孔内情况等,记录齐全,及时,文字清晰,数据准确,符合地质要求。
6.封孔
矿区内139个钻孔,其中62个孔为全孔水泥封孔,孔口立水泥桩;16个水文常观孔,61个钻孔孔口、矿体及其顶底版10米左右用水泥封闭。
其余部分用黄泥封闭。
封孔质量未进行透孔检查,因矿区属简单水文地质类型,已开掘的坑道内水量甚小,在未来的矿山开采中,不会出现因封孔质量而大量涌水问题。
(二)钻探编录质量
地质编录人员逐日现场对岩(矿)心描述,并检查班报表记录。
终孔后,地质编录人员及时整理记录,指导采样工作,并提交记录由组长(或矿区技术负责)进行岩矿心检查和室内资料检查,并做柱状图。
收到分析、鉴定报告后,对原始编录的岩(矿)层名称、岩(矿)层界线进行修正和补充。
历年来,矿区西段的地质编录资料及钻孔柱状图经过反复校核、修正,且对矿区所有钻孔柱状图按统一格式重新绘制。
现在矿区的钻探地质编录内容齐全,文字描述具体,数据准确可靠。
(三)岩矿心管理
机场岩矿心由施工单位管理,终孔后交地调三队管理。
经编录人员检查、编录、取样后分孔及时入库存放,并绘制岩矿心存放平面图,设有专人管理,并负责库房维修、清理,岩矿心保存完好。
二、坑探
在原196米、155米的基础上,后又施工了75米、35米-5米、-45米用以控制矿体,并配合钻探工程探求(122b)储量。
坑道断面规格:主巷道2.2×2.2米,穿脉:2.0×2.0米,脉内沿脉1.8×2.0米。
坑道坡度要求不大于0.3%,施工结果均符合质量要求。
坑道编录:穿脉坑道编录采用压顶法素描两壁一顶。
沿脉坑道编录以素描掌子面为主,掌子面间距一般为10米,少数掌子面间距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8-12米之间,同时兼顾两壁和顶板,仍用压顶法编制两壁一顶素描图。
在155米标高坑道系统内,有部分素描图是利用矿山资料,其仅编录一顶,掌子面较少,且分布无规律。
坑道编录比例尺l:100,凡大于0.1米的地质体均做记录并表示在素描图上,编录内容主要为矿体及围岩蚀变特征、顶底板岩石性质、岩(矿)石结构构造、岩层界线、接触关系及褶皱、断层特征、产状要素等。
编录资料和各种数据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