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童话”为主题,共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一篇略读课文《海的女儿》。

一次习作“故事新编”,一个“语文园地”。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讲了一个叫王葆的小男孩经常在听奶奶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后,自己非常想拥有一只宝葫芦。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将他们拒之门外,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与孩子们共享花园。

《海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学生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

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 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4.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

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难点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2 课时
《巨人的花园》2 课时
《海的女儿》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25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本课所节选的部分选自张天翼的代表作《宝葫芦的秘密》,是这部小说的第一章。

作为整篇小说的开端,介绍了王葆在听了奶奶讲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后,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宝葫芦的故事。

故事奇妙,语言通俗易懂,易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感受人物形象。

童话以奇妙的想象征服了每一个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不仅喜爱,而且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体会童话中人物的形象。

这篇课文中的王葆的年龄与四年级学生年龄相仿,语言也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感悟童话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生字。

2. 默读课文,说说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

3. 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的能力。

2. 通过对文中故事的改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话的奇妙。

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观看《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

1. 认读本课生字。

2. 默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了解课文的大意。

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介绍宝葫芦
1. 出示宝葫芦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看,这是谁?
2. 播放宝葫芦自我介绍的录音。

这可不是一般的葫芦,它可是一只神奇的宝葫芦。

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

宝葫芦:大家好。

我是宝葫芦,别看我小,我呀,什么都能变出来。

吃的、玩的、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飞上天空、潜入海底,甚至可以帮你实现奥运冠军的梦想,更不用说学习了。

有了我,你一定梦想成真。

3. 听了宝葫芦的介绍,你觉得它神奇在哪儿呢?
4. 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生字。

2. 同桌合作,互相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3. 全班交流本课生字的学习情况。

4. 出示要求书写的字:
(1)指名读生字卡片;(2)
口头组词;
(3) 边读边记住字形,自己编写顺口溜;
(4) 书写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烫、瘦、舔。

三、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 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 教师抽读、评议、正音。

4. 默读课文,想一想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5. 学生交流。

(1) 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

(2) 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

(3) 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

(4)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

(5)后来不用说,他们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四、作业设计
1. 抄写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

谁——怎么得到——结果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创编故事。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还记得那个宝葫芦吗?奶奶给王葆讲了哪几个故事?
2.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王葆走进奶奶讲的故事里。

二、研读奶奶讲的故事,自己创编故事
1.指名读: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内容。

2.说一说,宝葫芦带给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了什么。

交流:张三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3.问:这些故事写得详细吗?你能把这些故事编得更具体些吗?从哪些方面去想?
(1)水蜜桃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大?张三吃水蜜桃时的神情、动作是什么样子的。

(2)李四的大花狗是一条什么样子的大花狗?怎么摇尾巴、舔他的手?李四怎么就过上了好日子?
4. 学生自由构思。

5. 指名学生创编故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王葆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
1. 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主要内容。

2. 学生交流。

3. 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宝葫芦。

(1) 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2) 我和同学们比赛种向日葵,我家里的那几棵长得又瘦又长,上面顶着一个小脑袋,可怜巴巴的样儿,比谁的也比不上。

我就又想到了那个宝贝。

4.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5. 你们想得到宝葫芦吗?为什么?
6. 教师小结。

四、留下悬念,推荐阅读
1. 想一想,王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
2. 师:会是这样的吗?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同桌交流)
3.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还真不少,只要你们翻开《宝葫芦的秘密》,就会知道更多。

老师相信除了故事本身,你们一定还能读出更多内容。

得过
张三
到上
李四
―→宝―→好
王五
葫日
赵六
芦子
这篇课文是《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第一章,主要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个叫王葆孩子在听了奶奶讲的故事后,渴望拥有一个宝葫芦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文中王葆的渴望也是同龄学生的渴望。

如果有神奇的宝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能解决遇到的困难,那该多好啊!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创编奶奶讲的故事,发挥想象力,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王葆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以学生自我解决为主。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激起阅读欲望,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从而有兴趣去阅读这本书。

26 巨人的花园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之墙外。

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雪、霜、北风、雹在花园做客。

一天,孩子们从围墙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花园里立刻变得生机
勃勃。

当巨人看到这一幅奇特而又可爱的景象时,他的心被触动了;当他看到小男孩因无法挨到树枝而
急得哭起来时,他的心软了,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

最终,巨人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和大家一
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童话,但是他们并未掌握感悟童话中真善美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句子,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感悟童话的内涵。

1. 在讲授新课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习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景色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不同的景色展开教学。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变化。

3. 完成小练笔。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应当和大家分享快乐的道理。

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和阅读童话故事。

2 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细读课文,感受花园的漂亮和神奇。

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花园的漂亮和神奇。

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花园的魅力和神奇。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家都喜欢读童话故事吧!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

(板书课题:巨人的花园)
让学生齐读课题。

2.你们想不想走进这座花园中去?那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能理解的可以参考工具书。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

3.感知课文。

(1) 读了课文,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美丽神奇荒凉)
(2) 读词语,按要求分类。

柔嫩丰硕悦耳叱责凄凉
欢叫快乐凶狠自私乐园
动人金色果实北风呼啸
(3) 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三、朗读,感受“可爱”和“快乐”
1.交流语句。

师:谁来读描写花园美丽的句子?
出示:“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孩子们都停止了游戏来听他们唱歌。


2. 自由朗读。

试着读一读,让自己进入到这可爱的花园中。

3. 集体朗读。

师:好美的花园呀,让咱们一起去享受这座花园的美吧。

(学生齐读课文)
4.范读想象。

师: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画面。

请把眼睛闭上,静静地聆听。

(播放范读录音)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鸟语花香”等成语。

)
5.想象场景。

师:孩子们在花园里欢叫着,想象一下,孩子们会在这可爱的大花园里做什么呢?
用心默读课文,画出关于描写花园景色的句子。

四、研读,探究“变化”
1. 读课文,画出描写花园内外不同景色的句子。

2. 读句感悟。

(1) 屏幕出示:春天来了,乡村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

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
天的景象。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巨人的花园很冷、很荒凉)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
(2) 出示:可是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也没有来。

秋天给每个花园带来了金色果实,但巨人的花园
却什么也没有。

是什么让巨人的花园什么也没有?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 归纳梳理:
当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时,花园。

而当巨人回来,把孩子们赶出花园时,花园却。

当孩子们再次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花园里来时,花园又。

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

3.小结: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有孩
子们玩耍时春意盎然,没有孩子们玩耍时寒冬长留。

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四季正常交替、景色美丽的
花园有如此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这个问题。

巨人的花园
可爱快乐1. 朗读、品味、想象,体会巨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2. 在朗读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3. 帮巨人重新设计一块布告牌。

重点:
体会巨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难点:
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熟悉了生字,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那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分析是什么原因使一个美丽的花园有如此大的变化。

二、深究“变化”的原因
1. 小组交流。

总结归纳自己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意见最有说服力。

2.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巨人的自私,使春天离开了花园。

①读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巨人说这些话时,动作和神态是怎样的?孩子们可能会怎么想?
②表演朗读,学生评议。

(2) 春天为什么又回来了呢?哪个小组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教师点拨。

)
①读描写小男孩的句子,猜想:小男孩为什么会打动巨人的心。

②巨人从小男孩身上明白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巨人明白呢?(讨论交流)
(3) 情境渲染:真是春风融化冰雪,暖语滋润心田,醒悟后的巨人变得怎么样呢?我们男女生比赛读第13 自然段。

①读完这段,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想象画面后交流)
②说得太好了。

如果巨人让孩子们帮他换一块布告牌。

你们知道布告牌上会写什么吗?(欢迎入内……)
(4) 巨人醒悟了,冬天也离开了。

从此,他的花园里充满了春意,充满了欢声笑语,又成了孩子
们的乐园。

(出示画面)瞧,他们相处得多和谐,玩得多开心哪!让我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看到他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们去采访一下他们好吗?
①你们喜欢巨人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说)
②巨人,您和孩子们在一起,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总结升华
1. 学习《巨人的花园》,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师总结学生发言:是啊,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我有幸读了故事原文,尤其喜欢故事的结尾,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快乐。

四、作业布置
搜集王尔德写的其他的童话故事,用你喜欢的方式讲给别人听。

巨人的花园
巨人外出:花园可爱
巨人回来:只有寒冬
巨人醒悟: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快乐要和大家分享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叙述。

结合课文里对比的内容,在教学时,我以对比为主线,采用一系列的对比来进行教学:花园里墙里墙外的景象对比,巨人前后的态度对比,拆墙前后的对比等。

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后理解重点句,揭示道理。

同时我紧紧抓住巨人心理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
过读,自己领悟到巨人的自私给他带来的后果,同时感受到巨人开心时的态度。

27* 海的女儿
这篇课文是童话《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

小人鱼舍弃了安适的海底生活,义无反顾地拯救爱人,不惜牺牲自己。

她美丽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读者。

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着小人鱼向往人类世界、渴望得到王子爱情的动人故事。

小人鱼善良、执著、勇敢的精神品质,深深启迪孩子的心灵。

这篇童话广为流传,大部分学生都读过,很熟悉这篇课文。

尽管课文篇幅较长,但学生已掌握读长篇课文的方法,读起课文速度较快。

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就能体会课文所传递的真善美,感受小人鱼的善良、执著、勇敢的品质。

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
阅读,自行发现,自主感悟,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同学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知识与技能】
1. 认读本课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敢、善良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能和同学交流打动自己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人鱼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敢、善良的品质。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读一读《海的女儿》。

1 课时
一、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美人鱼的图片)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
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

但铜像既不是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是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
普通的女孩。

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

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

她有一条鱼尾。

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

丹麦人民就是以这
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

说起安徒生,同学们想说的话比我还多,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3. 过渡:安徒生一生中共写了170 多篇童话故事,他的每个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话世界。

二、交流故事,了解内容
1. 课前我们读过了《海的女儿》这篇童话,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故事。

2. 学生自由分享。

3. 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

(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 浏览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3. 检查读文情况,指导识字。

4.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与学生共同梳理:小人鱼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
自己宝贵的生命。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部分:
(1) 王子和公主成婚了。

(2) 姐姐们给了小人鱼一把刀。

(3)小人鱼将刀抛向海里。

(4)小人鱼跳到海里,最后化为泡沫。

四、再读感悟,加深体会
1.指名读文前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1)小人鱼承受了哪些痛苦?最后她成功了吗?
(2)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在相关的段落旁做适当的标注。

3.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语段。

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人鱼看到王子和公主成婚时的内心活动,感受小人鱼的善
良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重点语段的预设:
(1) “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为了王子,离开了家庭,她承受着离家之痛;为了王子,被贪心的巫婆夺去了美丽的声音,她承受变哑无声之痛;为了王子,鱼变人,她承受着肉体之痛;王子却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一切,她承 受着感情之痛;要么用王子的血来恢复人鱼的原形,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她承受着生命抉择之痛。

(2) “小人鱼把紫金帐篷的帘子掀开,那位美丽的新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

她弯下腰, 在王子清秀的脸庞上吻了一下,再望了望天空,朝霞渐渐明亮起来了。

她看了看手中锋利的刀,又深 情地看了王子一眼,他正在梦中喃喃地念着新娘的名字。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 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

……她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纵身跳到海里。

她感到自 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地化为泡沫。


看新娘,这是夺走她幸福的人;看尖刀,把目光转向王子,要么用王子的血来恢复人鱼的原形, 要么自己死去化成泡沫;“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通过具体的描写,细致地刻画出小人鱼复杂 而矛盾的心理。

在这生命抉择的时刻,小人鱼选择牺牲自己。

“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她 是在向自己深爱的人诀别,向自己的生命诀别。

五、读写结合、感情升华
1. 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

六、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在阅读欣赏课上再交流读童话的心得。

海的女儿
王子和公主成婚 ⎫⎪ 善良 姐姐们送来一把刀⎬ 勇敢
小人鱼化为泡沫 ⎪⎭ 执著
课前我和同学一起交流安徒生的资料,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粗略地交流一下自己对课文的了解。

同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方式,不是让学生在浏览课文或者默读课文,而是播放课件让学生结合课件一起回顾课文的几个重要片段,说一说哪个片段或者环节最打动自己,说一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进而帮助学生感受小人鱼的善良、勇敢、执著的品质。

习作:故事新编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教材中通过对《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新编的引导,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故事结局先去想象新的故事情节,再将自己熟悉的故事进行创编。

编完后,引导学生将故事配上插图,运用不同的展示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有趣的故事。

四年级学生已有新编故事的经历,不仅对编故事有一定的基础,还接触过不少的故事,对想象故事
情节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1. 营造一个良好的说写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2. 注重拓展学生的思路,为编故事作铺垫。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编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编完后,给故事配上插图,把习作贴在教室里的墙报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真善美注入自己新编的故事中。

将旧故事加入新的内容或变换新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故事。

2 课时
故事新编。

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将故事写具体。

一、激趣导入
1.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图片,指名学生讲述故事内容。

2. 同学们,这个故事还可以有哪些结局呢?
3. 学生交流。

4. 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当作家,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二、设想故事结局
1.思考《龟兔赛跑》新结局。

2.学生交流。

三、展示想象,改换情节
1. 学生自读文中新的故事结局。

2. 想一想还会有怎样的结局。

3. 学生交流。

四、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具体写作
1. 选择自己读过的一个故事,想一想,故事会有什么结局?又会有什么情节?如何写具体?
2. 提醒学生:抓住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学生自由习作
故事新编
不同的结局不同的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