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_电图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
作者简介:郑艳(1975.11-),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电生理及脑血流监测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诊断脑梗死的
临床价值分析
郑艳1 陈超琳1 苑媛1 吕媛2(1.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2)(2.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电生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和脑电图(EEG )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就诊本院的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60例,均对患者进行TCD及EEG检查。

依照病灶大小(分类依据:出血量或梗死容积≥30 mL 为大病灶组,出血量或梗死容积<10 mL 为小病灶组,出血量或梗死容积为10~30 mL 为中病灶组)进行分组,共分设大病灶组(n =29),中病灶组(n =16),小病灶组(n =15)。

比较不同病灶TCD 及EEG 检查结果。

结果:60例患者,经过EEG 检查后,结果为阳性的50例,占比83.33%;经TCD 检查后,结果为阳性的41例,
占比68.33%,数据比较无意义(χ2=3.683,P =0.055);大病灶组,中重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中病灶组与小病灶组,中病灶组中重度异常比例较小病灶组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 <0.05);TCD 检查方式中,异常率最高的是大病灶组,其次是中病灶组,最后是小病灶组,任意两组间数据比较有意义(P <0.05)。

结论:TCD 及EEG 方式均能对脑梗死进行有效诊断,并为临床提供可参考性意见,值得于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脑电图(EEG );脑梗死;病灶;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2-0146-0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罹患脑梗死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该病具有着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等诸多特点;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罹患脑梗死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据权威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卒中的发病率为150/10万,每年新发的卒中患者数为195万人,而这其中脑梗死占据比例达80%[1]。

临床上一般认为,诱发脑梗死的原因与易损性粥样动脉斑块脱落及与脑动脉血流动力学低灌注形态改变有关。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栓塞与低灌注情况的存在,两者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脑梗死发生风险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相关[2]。

因此通过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早期对患者病灶区域血流情况及全脑区域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予以监测对明确该病发生的性质、程度、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显著成效。

现阶段诊断脑梗死发生与发展情况的检测技术诸多,常用的检测方式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与脑电图(EEG )两类诊断方式。

其中TCD 的应用,使得脑梗死的诊疗进入了无创式检查时代。

该技术对血流方向、血流信号的敏感性较高,检
查时通过对感兴趣区域的血流情况、血流参数、频谱参数、音频参数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推断出颅内病灶位点。

EEG 检测能够敏感的检测到狭窄血管脑区相应区域的神经细胞电活动情况,反应神经活动的紊乱及代谢的恶化情况。

通过监测电活动情况也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由于EEG 往往伴随患者的脑缺血症状同时出现,因此该技术也具备着较好的及时性特点[3]。

为探讨在脑梗死诊断中,TCD 及EEG 诊断方式的应用差别,笔者特设计了本次前瞻性实验,结果较为可观,数据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就诊本院的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60例,均对患者进行TCD及EEG检查。

受试者年龄48~59(53.52±4.21)岁;梗死部位分布:脑叶39例,皮质下21例;伴发疾病情况:糖尿病12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4例,其余21例同时合并以上两种病症。

纳入条件:患者均接受TCD 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
查;符合《心脑血管疾病学》中有关脑梗死的确诊标准。

排除标准:颞窗穿透不良的患者;既往曾接受脑血管治疗及静脉溶栓治疗;伴有对侧大脑半球明显梗死;梗死病灶发生出血性转化;曾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入组前患者曾服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类药物;对本研究不配合者;未能全程参与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TCD检查方式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器,检查时调整探头频率为2 MHz;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及坐位体位,分别获取多角度影像学成片。

分别经过枕窗、颞窗对颈内动脉虹吸部、眼前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时,设定仪器的取样容积为10~15 mm,但在不同血管处取样深度有所差别。

其中眼动脉取样深度35~65 mm、基底动脉85~120 mm、椎动脉50~80 mm、大脑后动脉55~70 mm、大脑前动脉55~70 mm、大脑中动脉40~65 mm。

检测程序如下:(1)了解血流及透声情况:对健康侧,无闭塞侧脑区脑动脉进行TCD检测,获取颞窗透声情况及健康脑区的生理性血流变化情况;(2)闭塞性脑区检测:首先从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A1段(深度为65~75 mm)开始检测,随后按照1 mm的速率,逐步缩小取样深度;后续脑区的检测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及M2段近段(深度为30~65 mm),检测时需要对超声束发射方向予以细化调整;最后对大脑后动脉P1段、P2段的血流情况进行检测,对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及眼动脉的血流进行逐一检测。

各部分血流进行检测时所需获取到的数据内容包括搏动指数、声频、频谱形态、流速均值、最大流速等;根据患者个体化病灶情况,做相关试验,以进一步验证检验猜测,例如面动脉震颤压迫试验、颞浅动脉压迫试验、颈总动脉压迫试验等;进行检测时,同时还需对颅内侧支循环血管进行监测,并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病灶的梗死情况。

1.2.2 EEG检测
应用脑电图检测仪器,按照国际10/20系统,进行电极安置,首先安装头皮电极,参考电极描记则采用耳极及常规双极导联;检查时设置参数如下:各导联电阻10 kΩ,频率≥2000 Hz。

检查前,检查医师告知所有患者清洗头发,尽量清除头油,以避免对电信号传导造成的影响。

检查时需要确保检查室安静,患者在闭目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检查,检查时间持续20~30 min不等。

由两名资深检测医师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截取检查过程中,患者平静呼吸后基线平稳,无伪迹的30 min脑电图数据进行分析。

将所获得数据上传至数据处理工作站中,将数据进行傅里叶转换,EEG判断选取无伪迹干扰结果进行分析,同步记录RBP趋势图各波段含量数值。

从而确定脑电图波形正常、轻度异常及中重度异常(诊断标准不对)情况。

以上检查均由同一组医师开展检测,以减少检测人员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将所获取的检测结果均由两名资深医师进行诊断,结论一致者纳入研究,结论不一致者,由第三人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不同检测方式检出情况;(2)EEG检查结果:统计三组脑电图波形正常、轻度异常及中重度异常患者例数,并将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达;(3)TCD检查结果:统计三组流速降低、血管狭窄患者例数,并将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达。

1.4 统计学评析
采用SPSS 26.0 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试者EEG及TCD检出情况
60例患者,经过EEG检查后,结果为阳性的50例,占比83.33%;经TCD检查后,结果为阳性的41例,占比68.33%,数据比较无意义(χ2=3.683,P=0.055)。

2.2 EEG诊断结果
由表1可得,大病灶组,中重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中病灶组与小病灶组,中病灶组中重度异常比例较小病灶组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表1 探讨比对不同病灶EEG诊断结果[n(%)]组别例数正常轻度异常中重度异常
大病灶组296(20.69)6(20.69)17(58.62)
中病灶组162(12.50)10(62.50)4(25.00)①
小病灶组152(13.33)13(86.67)0①②F52.256120.2385.236
P0.0000.0000.000
注:与大病灶组比较,①P<0.05;与中病灶组比较,②P<0.05。

2.3 TCD检查结果
由表2可得,TCD检查方式中,异常率最高的是大病灶组,其次是中病灶组,最后是小病灶组,任意两组间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147
表2 探讨比对不同病灶TCD检查结果[n(%)]组别例数流速降低血管狭窄异常率
大病灶组2920(68.97)9(31.02)28(96.55)②③
中病灶组169(56.25)7(43.75)12(75.00)①③
小病灶组1514(93.33)1(6.67)1(6.67)①②F45.25335.365153.265
P0.0000.0000.000
注:与大病灶组比较,①P<0.05;与中病灶组比较,②P<0.05;与小病灶组比较,③P<0.05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发病率较高,据权威数据显示,该病发病率在0.2%之间,但致残风险可达80%,且复发几率较高可达40%,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5]。

早期应用相关检测手段能够提升脑梗死的检出率。

EEG与TCD 为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检测手段,但检测原理有所区别。

本研究对这两类检测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检测技术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诊断差异性不大。

分析原因与两类检测技术各有应用优势有关。

TCD检查方式中,异常率最高的是大病灶组,其次是中病灶组,最后是小病灶组,任意两组间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分析原因与TCD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有关:TCD检查方式能够迅速确定患者血管是否再通或是否存在血管闭塞现象。

通过根据所监测到的信息,能够为临床是否需要开展静脉溶栓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TCD检查方式将患者闭塞的脑血管区分为部分闭塞与完全闭塞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在特定情况下如TCD检测方式下,能够检测出患者有灵敏的血流变化,而此时应用金标准DSA(动脉血管造影)检测方式,仍可能检查为闭塞结果[4]。

这一情况能够说明,当脑血管内血流信号较为微弱时,应用TCD方式较应用DSA 检测方式更为敏感,足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从侧支循环监测的角度看,(1)TCD检查方式对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较为灵敏,TCD技术对大脑Willis侧支循环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特点[5]。

但是缺点在于TCD对迂曲的血流流速测定值会出现偏差,易出现假阴性诊断[6];(2)TCD检查方式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脑梗死在发病后,根据闭塞程度及闭塞位置的区别,患者机体所出现的侧支循环代偿表现在TCD影像上有所差异。

以颈内病变为例,侧支循环代偿则主要是通过(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及眼动脉的开放、反流三种形态建立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的建立是避免脑缺血发生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若患者脑部侧支循环建立水平佳,也能在一定程度避免动脉狭窄对病情造成的影响,避免卒中发生风险[7]。

故采用TCD检查能够通过对动脉灌注量情况的监测,能够确定患者是否建立了充分的侧支循环。

EEG检查方式中大病灶组,脑电图波形中重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中病灶组与小病灶组,中病灶组中脑电图波形重度异常比例较小病灶组高,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分析原因与EEG检测技术的原理有关:EEG为一类能够有效反应患者脑梗死部位脑区神经元功能的监测工具。

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当患者并未表现出能够察觉到的脑梗死症状时,该仪器即能够捕捉到患者脑部的异常脑电波[8]。

而本研究中则通过提取脑电图监测数据的波形、波幅、节律及频率等数据,结合时域分析手段,用傅里叶函数转换的方式,将脑梗死程度用能够量化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客观化的数据[9]。

从EEG所获取数据特点变化情况上看,若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情况,脑灌注量将随之减少,这将导致发病脑区出现皮层功能减退及线粒体代谢速率下降的表现,表现在EEG成像上即为出现θ波或δ波,脑波频率也将变慢。

检测脑区功能受损越严重,患者脑波频率则将越慢[10]。

临床医师可通过对慢波化指数进行分析,进而推断出病灶区域的缺血情况、脑灌注量改变情况;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则是通过脑电对称指数来确定的,通过量化对患者脑电波波幅大小及大脑两侧频率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差异值在0与1之间的距离,进而明确对称性情况[11]。

一般来看,血管狭窄侧脑灌注量下降幅度越明显,则脑电图对称指数越接近于1;脑电图慢波化比率则能够对脑部机能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一般来看,表现为脑灌注量越低,脑电波频率越慢,该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机能越差[12]。

笔者发现,梗死病灶部位侧支循环下降越明显,脑灌注量下降即越明显,脑梗死严重程度越高,临床预后越差,致残率越高。

可见EEG对脑梗死病情发展严重程度及预后水平的预测效果也较为显著[13]。

综上,TCD及EEG方式均能对脑梗死进行有效诊断,并为临床提供可参考性意见,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吴丹,冯建钜.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于脑梗死患者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2022,29
(3):369-372.
[2]毛星星,罗杰.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
148
死患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2):370-372.
[3]徐冶.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97-99.
[4]Xu W,Xie N,Zhang C,et al.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Exp Ther Med,2018,15(5):4564-4570.
[5]罗晓芳. 超声多普勒对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治疗效果
的诊断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3):140-142.
[6]黄红,谢懿漫. 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老
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J]. 中国
老年学杂志,2022,42(9):2084-2087.
[7]Rehman MNU,Khan DU,Aslam A. Postpartum superior
sagittal,left transverse sinus and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thrombosis with left parietal infarct:A case report[J].
Radiol Case Rep,2022,17(6):1911-1915.
[8]丁颖,陈婡,何文绮.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和血清同型
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水平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预
后的预测价值[J]. 临床内科杂志,2022,39(7):487-488.
[9]喻蕾,郝新斌,葛秋颖. 急性脑梗死患者CXCL12、
PTX-3、FⅦa/FⅦAg比值与定量脑电图指标的相关
性[J]. 检验医学,2022,37(2):194-195.
[10]吕航天. 定量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
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乡村医药,2021,28
(24):15-16.
[11]Gollwitzer S,Groemer T,Rampp S,et al. Hopfengaertner
R,Hamer HM. Early prediction of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based on
quantitative EEG:A prospective study in adults[J]. Clin
Neurophysiol,2020,126(8):1514-23.
[12]崔长富,魏媛媛,蔡宁,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联合屏
气试验评估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14-16.
[13]金雷雷,王耀辉,吕喆,等. 定量脑电图监测在评估急性
脑梗死溶栓效果中的应用[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2):207-210.
(收稿日期:2022-12-19)
(上接第126页)
[10]Horner D,Stevens JW,Pandor A,et al. Pharmacological
thromboprophylaxi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temporary lower limb immobilization after
injury: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JTH,2020,18
(2):422-438.
[11]唐景洁,王密芳,何小玲,等. 基于PDCA循环护理模式
预防ICU危重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2,29(4):462-465. [12]Arabi YM,Burns KEA,Alsolamy SJ,et al. Surveillance
or no surveillancllancvein thrombosis and outcomes of
criticae ultrasonogrllance ultrasonography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outcomes of criticaaphy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pre-
planned sub-study of the PREVENT trial[J].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20,46(4):737-746.
[13]张英兰,张波,康菲.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术
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524-525. [14]马丽,曹莉. 循证护理干预对预防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
剜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1):148-149.
[15]Barco S,Bingisser R,Colucci G,et al. Enoxaparin for
primary thromboprophylaxis in ambu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latory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2019 (the OVID study):a structured summary of 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2020,23(3):435-442..
[16]田云霞. 责任制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
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
学,2022,28(3):1051-1052.
[17]Deka JB,Deka NK,Shah MV,,et al. Intraneural
hemangioma in 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role of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in diagnosi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ultrasound,2020,23
(3):435-442.
(收稿日期:2022-11-24)
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