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资产负债管理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的资产负债管理部
银行资产负债部是干啥的
最近两年的银行业,有一个很重要的走向,即精细化管理。

它的思路大致是这样:
由于宏观经济面不断恶化,息差水平持续降低,不良时不时暴露,过去依靠做大规模即可实现盈利的原始模式已难以为继。

于是,在开源困难的基础上,如何节流成为当今银行业的主要矛盾。

所谓节流,也就是如何实现单位资产或负债的收益最大化。

这,其实就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般情况下,它会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流动风险和头寸管理。

通常的金融市场资金业务就是在这。

一般的管理模式是资产负债部负责统筹资金的缺口,但是具体交易的执行是在金融市场部。

比如国库定存招标,资产负债部门需要决策要不要这个国库定存(算一般性存款),而金融市场部是在决策的基础上执行投标及后续管理。

资负人员通常需要负责日间流动性预测、流动性风险限额设定及监控、各业务单元之间的流动资金管理的协同、司库与交易部门之间融资活动等等。

其二,投融资管理。

包括融资计划的制定、融资工具的选择、银行账簿债券投资组合管理等等。

比如现在是年初,金融机构需进行全年预算(通常是要在年底,但是一般进展比较慢),他们会对每个资产负债品种的规模、期限、利率进行规划,以确保达到来年的盈利指标。

在日常的管理中,如果指标偏离了预期,就需要进行调节,此即投融资管理。

其三,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主要是应对利率风险的政策策略、风险敞口的目标管理、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风险缓释等等。

其四,资本管理。

意思是这样,在日常的业务开展中,基本都要受制于资本金,或者说风险资产的制约。

有多少资本金,才能做多少业务,不能肆意扩张(也就是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核心意思)。

这个时候,如何消耗更少的资本金,做最优质的业务就十分关键。

所谓资本管理,差不多就是把资本切分至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上去。

但是,在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中,成立资产负债部的银行并不多,资本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现在的管理,几乎仍然是:分配你这个部门全年能消耗多少风险资产,而不是可以用多少资本金。

第五,FTP及定价管理。

ftp是一种考核手段,调节资产与负债的导向,配合投融资管理。

定价管理通常是针对存款、贷款等资产与负债的价格制定,要科学,不能够偏离市场。

在瓜接触的金融机构中,FTP或存贷款定价水平差距很大,某些行完全凭感觉,比如想让你挣多少bp,ftp就定多少,而有些机构比较牛,他们设计出了很复杂、又很科学的定价模型。

模型的基础数据通常是shibor、国债利率啥的。

总之,量化定价。

第六,银行账户汇率风险管理。

应对汇率风险。

之所以资负部集中于银行账簿,是因为“交易账簿”的持有目的在于交
易,由金融市场部管理更为可行。

第七,融资抵押品管理。

这一点差不多属于司库职能的一部分。

即司库的管理职能通常由资产负债部履行,而司库的核心在于流动性管理,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在于抵押品,也就是国债、金融债这些。

保留多少债券?哪些品种?何时调整?怎么调整?限额多少?等等都是融资抵押品管理。

每家金融机构的定位不同,职责设置也不尽一致。

通常,流动性风险和头寸管理、投融资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资本管理、FTP及定价管理是最核心的几项内容,有时候还可能会包括资产证券化啥的。

核心是管资本
前文,瓜提到,因为规模增长难以为继,如何“节流”,或者换个更高级的说法“如何精细化管理”成了当今银行业的主要矛盾。

也因此,不少银行成立了资产负债部。

这个部门通常的职能包括很多,比如流动性管理、总量管理、定价管理、资本管理、抵质押品管理等等。

职责的设定有赖于你家银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解,因人而异,因行而异。

总的来讲,上述几个职能,或多或少都被大多数机构重视,即使没有成立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有关流动性、总量、定价等职能的行使也会散落于各业务部门被间接履行。

但,这其中,有一个职能,通常被忽略,即:资本管理
所谓资本,就是本钱。

资本充足率的意思是,金融机构有多少本钱,才能干多少事。

正因为有了这个制约,所以商业银行的业务不能肆意扩张,需量力而行。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资本充足率-对应的资本叫监管资本),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被迫进行总量与结构管理,避免超标。

根据瓜的总结,通常,这种管理有几种方式:
其一,简单的规划规模-最原始的模式。

这种模式,应当是当前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实际状态。

其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精准、明确的依据,通常只是根据历史惯性、个人偏好、同业水平等相对主观的因素来分配各业务条线的额度。

比如票据资产在贷款中通常占比8%-10%,基于这个考虑未来大概率不会超过这个比例。

而实际上,这个水平在很多时点内都不是最优的配置策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小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被引入较晚,管理人员实际上还没摸清决策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保持既定的原有状态才能平衡好各业务部门的原有格局。

突然给某个部门增加几十亿,或者减少几十亿,需要很大的勇气,当然也需要更客观的逻辑。

其二,风险资产管理-略有进步的模式。

总量管理过于简单粗暴,主观性较强。

给某项资产分配多少亿,并没有直接对应某个业务部门到底消耗了多少风险资产,也无法清晰的告诉最高决策者某笔业务到底消耗了多少风险资产,占用了多少资本,进而它的收益到底划算不划算。

如果你家行长不知道某项资产风险权重的高低,只是看到收益高就做,那么决策也许就会南辕北辙,风险被在无形中默默放大。

貌似平静的资产表面,也许因为实际风险权重不同而潜藏巨浪。

于是,稍大点的金融机构开始将规模管理细化至风险资产管理。

试图从某个条线或者部门消耗风险资产多少,进而消耗资本金多寡的角度来进行资产规模与结构的管理。

如此,管理者,就会更加清晰。

哦,原来,这个收益高的资产不能做:它的风险权重高,消费的资本多,容易出问题。

这种模式,差不多是中型金融机构的主流。

但是,即便如此,也并非尽善尽美。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而言,统筹大局,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才是关键。

你家行长通常记不住小微票据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权重,而记资本还剩多少就容易多了。

因此,对于再高一级的管理而言,资本管理才能让人有提纲挈领、快刀斩乱麻的快感。

让你家决策者知道资本消耗了多少,而不是风险资产消耗了多少才更有意义。

但是,问题,总是有但是。

在瓜接触的金融机构中,甚至是大型机构,在资源的分配中,通常还是只包括前述两个维度:规模与风险资产,而不直接告诉你和你家行领导,这笔业务到底消耗了多少资本金。

这种模式的结果通常是: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也许会告诉你家金融市场部今年可以消耗多少加权风险资产,而不是告诉你存放同业、票据转贴现、同业投资各自的限额与各自消耗的资本金。

其三,监管资本管理:相对高级的模式。

总量的管理也好,风险资产的限额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节约资本金,满足监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只是,资本金离普通的业务人员较远,远没有规模与风险资产更能让人理解与接受。

也因此,过去很长时间,不少机构在管理中聚焦于“规模或者风险资产”,而不是资本。

牵一发而动全身,资本才是这一发。

实际上,资本不仅是一种制约,更是一种资源。

风险资产与规模的管理,只是在既定资本下的内部调节,而顶级的管理者并不局限于将资本坐吃山空,而是还会考虑如何补充资本、如何进行资本规划、资本配置与考核、资本监控与预警、资本报告等等。

这才是高级的管理模式:资本管理。

但是,需要注意,前述瓜所涉及的资本都属于:监管意义上的资本,即监管资本。

这是你实实在在的本钱。

到目前为止,瓜还没有提到经济资本的概念。

其四:经济资本管理-顶级模式。

如前述,如果某家金融机构进入了资本管理模式,也不要窃喜。

他们将会很快发现,按照监管资本的要求进行补充、分配、调节等等也许并不一定能满足你家银行逐利的要求。

满足监管资本标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挣钱是最重要的。

因此,他们很快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
到底我需要多少资本才能盈利最大化呢?
这个想象中的,满足盈利需求的资本,就叫做经济资本。

之所以叫经济资本,是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银行业实现经济效益-而监管资本并不一定。

接下来,便产生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

即金融机构会根据自己的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资本的补充、分配。

这其中的经济资本类似于定价中的FTP,它只是你家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名词,它的多寡和监管资本没有关系。

因为你想实现经济效益,结果是亏了,还是赚了,和监管是没有关系的。

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就好比贷款基准价格与你行FTP。

既然类似于FTP,那么爱是多少,就是多少,基本和监管没关系。

那你定赚了,还是定亏了,亦或者模型怎么设定,都是要有自己负责。

只是,既然监管资本有现成的模型,类似于ftp有shibor,所以通常经济资本模型的设定会参考监管资本要求,也会有权重法、内评法啥的。

不过,这不能说明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有太大关系,FTP定价以shibor为基础,但是两者是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只是一个参考。

不过,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机构,几乎没有。

大行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