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文言文系列《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文言文系列《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一、(2019海南卷)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 C
【解析】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要及时查字典。

A项:歇(xiē);B项:跃(yuè);D项:佁(yǐ)。

2.(1)交相辉映 (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实词的解释。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法,“四时”为古今异义词,答题时千万不能以今释古。

3.(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直译讲究句句落实,特别是关键词必须呈现出来。

第(1)句重点词语:欲界、仙都。

第(2)句重点词语:可、许。

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本题考察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如可分析“清澈见底”“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等句,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出水清澈、透明、纯净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部编初中语文集萃102658100
二、(2019株州卷)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 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1.D
【解析】D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改为:①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

“寝”:睡觉。

“相与”:一起,共同,一同。

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 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

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参考译文】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2015·德州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