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的循环往复——动态海报设计的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题诗: 如果你只是接住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上什么,不过是雕虫小技;只有当你一把接住永恒之神以精确计算的摆动,以神奇的拱桥形弧线朝着你抛来的东西,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但不是你的本领,而是某个世界的力量。
运动不但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规律,也是艺术探索与艺术实践的根本动力。
艺术对动静变化的揭示,往往是永恒的主题。
从城市里安装在高楼大厦上的巨型荧幕,到每个人手里的智能设备,如今电子屏幕涵盖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进化,人类对信息的体验感受越来越丰富和立体。
运动是引起人们视觉注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现代海报设计中,海报加入了动态化的元素,并且利用艺术中的循环性,促进了艺术的创新。
动态海报的设计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大脑要搭建起一种模拟框架,形成一种立体运动状态的思维过程。
动态
海报与短片创作不同,基本采用 G I F (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格式,
GIF 即“图像互换格式”,一个 GIF 的文件中可以储存多幅图像,依次显示到屏幕上,序列图像可以无限循环播放。
动态海报作品时间比较短,3秒至15秒不等,一般运用的镜头切换也比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塑造动态元素和个性化运动,最大化地表现主题,正是本文所要探索的内容。
我们将从动作、时间、德罗斯特效应、文字设计、可控的随机性这几个方面依次探讨。
一、动作的重复
设计动态海报整体框架时,首先要对主题进行观察和推敲,将海报中的不同元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理性的秩序中,寻找感性的细节。
接下来分析如何使画面主旨以最清楚和最有效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哪些元素对表达主题占据主要地位,以此决定将哪些静止的元素转化成动态元素。
在这种认知前提下
将静态图片做成不同形式的动态模型。
利用动态的元素揭示事物形态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将各种形式相互穿插组合。
观者面对影像,眼睛会随运动物体而运动,其关注点会在画面空间形成一条视觉运动线。
人的视觉范围虽然可以延伸至整个画面,但是眼睛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画面的一部分内容上。
所以,在进行动态设计时,需要根据这一特点集中完成视觉流向的建构,以便运动元素有效地表达主题。
在自然界,物体并不是仅仅在“动”。
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条是: 物体自身不会移动,除非有一个力加在物体上。
所以在设计动态元素时,动作本身的重要性只是第二位的,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促使物体运动的内在原因。
对于无生命的物体来说,运动主要来自地心引力。
对于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外部力量和自身肌肉收缩同样可以产生动作。
不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着的角色体现出内在的意志、情绪、本能等等。
[设计艺术研究]艺苑 065
文‖倪 洋
【摘要】 通过解读图像运动的原理,结合动态海报呈现的媒体,从动态海报设计的动作、时间的循环、德罗斯特效应的运用、文字设计、可控
的随机性五个方面展开全面研究,对海报动态元素的速度、节奏、大小、方向等进行调整和操控,并利用电脑程序计算函数,生成分形图像,重构视觉艺术的时间结构。
利用无限循环的新的视觉设计语言,可以使动态海报作品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更适合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更大的视觉张力,为我国信息时代设计产业的生态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关键词】 无限循环;
动态海报设计;德罗斯特效应;动态图形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无限的循环往复
——动态海报设计的创新研究
图1“遇”动态海报图2“第六界校园文化节”动态海报
066 艺苑
[设计艺术研究]
图3 “
武汉,我在,我们在”动态海报图4 “女性赋权”动态海报
由于动态海报最后呈现的媒体大都借助于网络传播,最后生成的Gif 文件受流量限制,在导出时需要优化,所以最终采用的色彩位数受限于压缩模式,因而图案采用符号化和抽象化的形象更有利于传达。
动态的元素可以以抽象的符号循环出现,可能是流动、旋转、蒸腾、放射、层叠的,以便完成画面的叙事和情感表达,继而使观赏者形成相应的心理节奏感,使观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在具有动态的张力感中体会到物体无限循环的运动轨迹,创造出令人振奋的效果。
二、时间的循环
动态海报设计既然是动态,就要在时间范围内考虑设计。
动态图形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呈现信息,观众会根据动态图形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因此,动态图形追求的是以一整段动态信息流打动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有序、有风格地呈现信息。
在海报设计中控制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先使观众预感到将有什么事情发生,再表现动作,最后表达对动作的反应。
这三者中,任何一项所占时间太多,便会感觉节奏太慢,观众注意力将会分散。
反之,如果时间太短,那么在观众注意到它之前,动作已经结束,设计理念就不能充分表达。
所以控制动态元素的时间分布,需要明了观众的心理是如何活动的。
观者的反应速度如何?观者接受并消化一个理念需要多少时间?多长时间会使他们厌倦?而且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反应。
不同主题为对象的海报在时间掌握上有不一样。
时间的控制还涉及动力学问题,关
上一扇门要用多少时间?飘过一朵云应该多快?……角色的大小和比例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掌握时间来控制。
一个正常比例的人,他的动作时间可能和真实生活中差不多。
但是,如果是个巨人,具有更大的重量、体积、动量和惯性,动作比正常人要慢一一些。
时间掌握是动态海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动作以“意义”,观者只有当看到动作如何发生、如何和环境互动的时候,才会清楚动作表达的是什么。
动态海报设计通过对时间的长度、速度、节奏、方向等进行调整和操控,重构视觉艺术的时间结构,获得修改时间、重复时间、甚至消解时间等艺术效果。
如图1是笔者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设计的动态海报,通过镜头反复推拉珠港澳大桥,穿插文字与图形的变化,利用装饰旗帜的汽车之相遇,突出回归20周年庆典“遇”之主题,循环播放的大桥与汽车相遇后瞬间闪现澳门标志场景,10秒钟的动画展现了20年时间的变迁;静止的空间因摄影机的运动而变化,静态与动态艺术在时空连续中生成转化为永恒。
三、德罗斯特效应的运用
德罗斯特效应是一种递归模式,即在一幅图像中,某个局部图像与整体图像类似,而在这个局部中,又有更小的部分与这个局部类似,依次类推且可无限重复。
所谓递归是一种数学算法,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自己调用自身。
动态海报也可以利用自相似的图案单元,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自我复制,层层递进下去。
海报中每一个单元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既可以单独存在,它又可以无限复制成新的概念。
也成了所谓“镜
中镜”现象。
在动态海报设计中,利用德罗斯特效应可以采用“回”形结构或“海螺”形结构。
“回”形结构利用画面叠加的原理,图像层层复制,每一层都进行等比缩放依次叠加,图像整体效果类似于数学中的同心矩形或者同心圆,富有节奏感。
“海螺”形范式结合图像的叠加与旋转,利用三维立体模式的旋转,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空间结构,经过递归复制的每一个图像单元,并不是简单地呈等比例的线性形式缩小,而是呈梯形形态均匀缩小且带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并且图像单元之间均匀而紧密地连接着,附着在三维螺旋线结构上。
与静态海报不同,德罗斯特效应在动态海报设计上递归的基本型可以循环叠加,结合时间的变化更可以营造迷幻的空间感。
如图2为笔者为校园文化节6周年活动设计的动态海报,因为“6”与海螺形状十分相似,笔者决定以校园全景作为素材,利用A E 软件进行动态海报的创作,首先将全景照片拼接成360度视角,然后利用分形滤镜将校园场景营造成嵌套结构,这种类似于的大局部与小局部的无穷嵌套结构,组合成了海螺般的“6”字形,烘托了主题,改变摄影机视角,海报就呈现动态,海报中校园场景成为一个单元,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既可以单独存在,它又可以无限复制成新的概念,正如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所言:“一览无余则不成艺术” 。
四、无穷深度的文本之阵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动态海报完成信息的有效传达的过程符合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通过视觉图像与文字的刺激能使人产生感觉记忆,但感觉
[设计艺术研究]艺苑 067
记忆停留时间大约只有0.25秒到2秒,因此,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形成观众对海报的完整印象,运用文字信息是有效的工具。
设计师为了避免视觉信息过于繁杂冗长,通过文字循环鼓励人们仔细浏览海报中的信息,并将信息留在人们长时记忆中。
静态海报必须在有限的空间显示全部文字信息,而动态海报页面是开放与流动的,部分元素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画或入画,但文字等重要元素运动时仍需保持其完整的结构,充分考虑情境互动以及整个动画效果,利用文字组织出有序的信息结构,为动态海报呈现清晰的视觉层级。
此外,动态海报由计算机生成画面,人工合成的影像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自动翻译所有的深度线索用以模仿深度,创造出第三维的错觉。
第三维是屏幕中最灵活的维度,即Z轴(深度)。
屏幕宽度(X轴)和高度(Y轴)具有绝对的空间限制,但Z轴几乎是无限的。
Z轴是建构动态海报空间和表现运动的重要元素,利用Z轴排列主次文字建立远近的空间关系,可以形成无穷深度的文本之阵,构成看得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形成海报暗藏的乐律,使海报具备秩序感和易读性,带给观众真实的视觉体验,具有强烈的震撼感。
如图3为笔者为“全民战疫”创作的公益动态海报。
海报的主题为“武汉,我在,我们在”,画面的创意来自于文字的互动,倒下的“汉”(武汉的象征)与“京”“沪”“粤”等(全国各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简称)文字相互扶持,众多汉字将“汉”共同撑起,突出了“全国一心,支援武汉”的主旨。
这件作品的底纹,运用手牵手的医护人员循环排列的图片(左上),在摄影机与灯光的作用下(A E软件中的虚拟摄影机与灯光)调整了透视,循环的画面演绎为抽象的图案,强调了“手牵手”共同战疫的决心。
画面的主体文字在Z轴排列开来,几十个小字组成的文本之阵更强调了全国团结一心的巨大力量,利用动画将倒下的“汉”力挽狂澜。
画面背景中的环形循环文字(左下),变成了一种抽象图形,也增强了画面的力量感,暗示了我们的心声,
呼应了主题。
五、可控的随机性
德罗斯特效应图像的一部分数理原
型来源于物理常识,更重要的一部分理
念来自于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自20世
纪70年代在非线性科学中被提出,它
发源于自然,形成于科学,集成于生活,
包含了数学、几何、信息、艺术等多方
面的理念。
分形艺术便是非线性科学与
艺术结合而成的新兴艺术形式。
分形在
万事万物中都存在,物体局部以某种形
式与其自身相似的自相似形状叫做分
形。
如一棵苍天大树与它自身的树枝及
枝杈,在形状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大
树与树枝这种关系在几何形状上称之为
自相似关系。
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与大大
小小的海湾,都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从
飞机上俯瞰海岸,人们发现在不同高度
上观察到的海岸线,其整体上是自相似
的。
分形艺术的数理迭代生成方式使其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效果,对于海报设计
亦可在可控的范围演绎其随机性。
通过电脑程序计算函数,就能生成
分形图像,生成的结果对于创作者来说,
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是万千种可
能的随机组合。
经过数学公式计算得到
的分形图,本身就具有抽象的特质,但
它生长与扩散的规律又源于我们生活的
环境,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又总是会发
现它似曾相识,给人的感觉既不陌生,
也不遥远。
借助一些自然界中出现的动态元素
模拟生物形态能为海报增添动感,如添
加一些在物体周围流动着、旋转着,像
水一样的空气;因风速不同而出现的不
同的波浪;被风刮起,形成种种弧形或
旋转状态的枯叶;风云变幻的云雾和火
焰,这些元素的动效利用函数设置循环
反复播放,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枯燥的
数学函数不再仅仅是抽象的原理,它们
表达出海报的情感,呈现出更大的视觉
张力。
如图4为笔者为“女性赋权”主
题设计的动态海报,右边两张小图为海
报的原型素材,即笔者拍摄的两张佛
像,这两张佛像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这
次的设计主旨就是要弱化他们的性别特
征,将两种形象混合为一体。
相似的佛
头形象重整出新的佛像,利用随机的快
面分割进行叠化处理,制造出“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视觉效果,升华了男
女平等的主题。
海报呈现了一个不仅由
图像所再现的世界,而是由重复图像所
构成并得以存在的世界。
一个图像中镶
嵌另一个图像,带来一种无限复归的眩
晕感,仿佛螺旋交织。
正如贡布里希所
言“审美快感来自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
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
单调的图案难于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 过于复杂的图案
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
对它进行观赏。
”“男女皆众生”的海报
设计正是努力在单调和复杂间寻找平衡
的尝试。
结 语
动态海报以循环的方式延伸了图像
的内涵,构成了完整的图像意义,循环
的图像似乎永远在生成新的意义,图像
也仿佛具有了生命。
动态图形设计依然
处于不断演化的状态中,信息时代的影
像艺术带着与生俱来的无序和不确定,
像宇宙一样,是一个不断分裂但却有始
无终的生命过程。
如何用新的视觉设计
语言使海报作品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更
适合的表现形式,用设计的语言引起社
会关注,在更高层面上进行交流与传播,
对社会的生态发展起到建设性作用,这
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倪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艺术、视觉传
达研究。
参考文献:
[1]朱贻渊.循环:意义在解释中生成[J].
宁夏大学学报,1999(2).
[2]哈罗德•威特克.动画的时间掌握[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3]吴卫,顾彦力.分形艺术视角下的德罗
斯特效应研究[J].包装工程,2019(12).
[4]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简史[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5]宋方圆.动画本体与新形式——动态图
形设计的视觉范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
报(美术与设计),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