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说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沙土、湿抹布、剪刀、扇子、烧杯、面碱(碳 酸钠)、白醋(醋酸)
(三)发散思维、再探新知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低于着火点。
(四)学以致用、灭火自救
(四)学以致用、灭火自救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事例 熄灭酒精灯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
碰倒酒精灯着火 煤气着火
纸箱着火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两段熟悉的视频,使学生 认识到研究本课题的重要性。注重从学生的已 有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本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 四个探究活动,以问题和任务的方式,使学生 在不断“猜想”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充 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发展教材,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 ,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 而有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 识。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 灭火的原理。 2、培养防火和自救能 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 的条件。 2、能解释生活中某些 燃烧现象。
1、重视防火安全,珍爱 生命,报效祖国 。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 识。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对着火点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 情 分 析
年龄 特征
九年级学生
学习心 理规律
知识 基础
课程要求 和特征
教 学学 法策 指略 导
三、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1、创设情境法
2、实验教学法
帮助
3、多媒体教学法
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4)……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活动探究二:改进实验、再探新知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预测实验过程可能观察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活动探究三:自学教材
根据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烧杯中的物质与铜片上的物质 哪一处发生燃烧?为什么?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选择纸条而不选石块?
②煤块也是可燃物,为什么选它来做实验的人很少? ③为什么用灯帽能快速盖灭酒精灯? ④生活中还有棉花、汽油等可燃物,为什么它们在常温下都不 燃烧?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1、猜测燃烧的条件是:
(1)可能需要_可___燃__物_____ (2)可能需要_氧___气__或__空__气_ (3)可能需要__一__定__温__度___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燃烧与灭火》说课
——第七单元课题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氧气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些物质的燃烧现象
燃 烧 与 基础
灭 火
燃料的合理 利用与开发
一、教材分析
(2)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3) 怎样使试管中的红磷燃烧?
(4)从环保的角度分析:此实验与刚 才的演示实验相比较有何不足之处?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燃烧定义 燃烧条件
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
可燃物
(三)发散思维、再探新知
活动探究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 燃着的蜡烛熄灭,并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 提供的器材如下:(仅供参考)4 Nhomakorabea引导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动手实验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发散思维、再探新知 学以致用、灭火自救
知识小结,练习反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活动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分组竞赛 用较短时间控制物质的燃烧 实验用品: 纸条、煤块、酒精灯、火柴、小石块、铁丝、坩埚钳 要求: 在较短时间内点燃某种物质,再将其熄灭,时间越短越好。
A.棉花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棉花比煤的着火点高
C.棉花比煤的着火点低
D.棉花比煤的密度
2.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钻木取火 煽风点火
釜底抽薪
五、板书设计
• 第七章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氧气
达
到 着
可燃物
火
点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降
隔
隔
温
离
绝
到
可
氧
着
燃
气
火
物
点
以
下
六、教学反思
森林着火
(五)知识小结、 练习反馈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去掉其一即可)
(五)知识小结 、练习反馈
练一练:
1.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棉花比煤 更易被点燃,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
(三)发散思维、再探新知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低于着火点。
(四)学以致用、灭火自救
(四)学以致用、灭火自救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事例 熄灭酒精灯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
碰倒酒精灯着火 煤气着火
纸箱着火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两段熟悉的视频,使学生 认识到研究本课题的重要性。注重从学生的已 有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本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 四个探究活动,以问题和任务的方式,使学生 在不断“猜想”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充 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发展教材,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 ,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 而有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 识。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 灭火的原理。 2、培养防火和自救能 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 的条件。 2、能解释生活中某些 燃烧现象。
1、重视防火安全,珍爱 生命,报效祖国 。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 识。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对着火点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 情 分 析
年龄 特征
九年级学生
学习心 理规律
知识 基础
课程要求 和特征
教 学学 法策 指略 导
三、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1、创设情境法
2、实验教学法
帮助
3、多媒体教学法
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4)……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活动探究二:改进实验、再探新知
提示: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预测实验过程可能观察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活动探究三:自学教材
根据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烧杯中的物质与铜片上的物质 哪一处发生燃烧?为什么?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选择纸条而不选石块?
②煤块也是可燃物,为什么选它来做实验的人很少? ③为什么用灯帽能快速盖灭酒精灯? ④生活中还有棉花、汽油等可燃物,为什么它们在常温下都不 燃烧?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1、猜测燃烧的条件是:
(1)可能需要_可___燃__物_____ (2)可能需要_氧___气__或__空__气_ (3)可能需要__一__定__温__度___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燃烧与灭火》说课
——第七单元课题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氧气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些物质的燃烧现象
燃 烧 与 基础
灭 火
燃料的合理 利用与开发
一、教材分析
(2)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3) 怎样使试管中的红磷燃烧?
(4)从环保的角度分析:此实验与刚 才的演示实验相比较有何不足之处?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燃烧定义 燃烧条件
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
可燃物
(三)发散思维、再探新知
活动探究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 燃着的蜡烛熄灭,并解释蜡烛熄灭的原因。 提供的器材如下:(仅供参考)4 Nhomakorabea引导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动手实验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发散思维、再探新知 学以致用、灭火自救
知识小结,练习反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分组实验、探求新知
活动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分组竞赛 用较短时间控制物质的燃烧 实验用品: 纸条、煤块、酒精灯、火柴、小石块、铁丝、坩埚钳 要求: 在较短时间内点燃某种物质,再将其熄灭,时间越短越好。
A.棉花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棉花比煤的着火点高
C.棉花比煤的着火点低
D.棉花比煤的密度
2.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钻木取火 煽风点火
釜底抽薪
五、板书设计
• 第七章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氧气
达
到 着
可燃物
火
点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降
隔
隔
温
离
绝
到
可
氧
着
燃
气
火
物
点
以
下
六、教学反思
森林着火
(五)知识小结、 练习反馈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去掉其一即可)
(五)知识小结 、练习反馈
练一练:
1.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现棉花比煤 更易被点燃,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