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的中国从西方看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后的中国从西方看走向
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只手-----政府的调控
大家都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产物,而西方又是资本主义的故乡。
所以从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就成为了欧美国家的家中常客。
从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开始,这种危机就经常造访西方的各个国家,据非科学的判断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有发生。
尤其是在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欧美,这位客人造访的更为频繁,直到世界大战。
从一篇报告中我了解到一些事情,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均与经济危机有关,或者更清楚地说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
在众多的危机中,美国人特别把1837、1872、1893、1907和1929年这五次经济危机称为大萧条。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照样不能避免危机的袭击。
我国就有学者指出,战后西方经历了四次普遍性的危机:1948-1949年、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
那经济危机能给国家,乃至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经济危机会造成国家生产力的倒退、大量工厂企业的倒闭、社会各方面的动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一个事件对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重的,即一方面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但另一方面,它们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站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大多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生存的威胁都不是太严重,危机过后总是走向新一轮的发展,在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一定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好比当你丢掉以前的恶习,你面对的就一定是那广阔的天空。
实际上,通过危机,它消除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落后的东西,比如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力,然后通过竞争进入新一轮的繁荣。
进一步的观察还能发现,紧随着危机而来的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动力,往往来自新生产力的投入使用及国家或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所以,至少在19世纪里,可以说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实现发展的方式之一,舍此它就无法达到淘汰旧的、落后的生产力的目的。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站在当下分析以往历次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
现在的中国虽然已经提前来到了“后危机时代”,但中国的经济依旧没有全面的醒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中国的未来经济走向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西方各国它们走出危机的方式,大体上讲,有这么几种:
第一:政府为稳定社会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穷苦百姓的基本生活,启动内需,增加就业。
这是西方国家发展史上常用的抗危机的办法,最典型的举措可从罗斯福新政中看到,但从源头上看,这些做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
第二:通过改善管理和提高科技水平,促使产业升级来渡过危机。
同时,在保证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第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新的增长点有时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有时通过企业或发明家有意无意的创造来实现,但也有的时候是偶然发生的。
马克思曾说道,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使“世界贸易第二次获得了新的方向”。
他还认为其意义比法国二月革命还要大,其带来的成果比发现美洲大陆还要多。
以上几种途径,我们都能看到政府干预的影子。
所以西方国家历史上渡过经济危机的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国家越来越大规模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我们通常都知道上世纪30年代初的罗斯福新政,而这种干预其实是从19世纪慢慢发展起来的。
从以上几点我们还可以看到,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渡过了众多的经济危机,他们克服经济危机的手法也是很多的,而且往往采用的是多种手法并用的方式进行调控的。
并且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他们使用这些方法也越见成效。
经济危机作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不可能出现一个没有危机的市场经济,也不会出现一个只有危机的市场。
但一定要有的,就是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政府,一个可以把危机控制的政府。
而所谓可以控制,就是在面临危机时,政府拥有足够的机智和敏捷,仍然能保证普通百姓基本的生活水平,同时能有效的调整经济结构,为危机后的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危机中的一个国家如果还可能保持较低速度的发展,那就是很成功的调控了。
而只有安全地渡过危机,才有可能迎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危机后的中国是一个发展和调整的时代,中国的现有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局势并不乐观。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贸易出口大国。
在这次的经济危机中承受了极大的挑战。
经济危机有可能会通过外贸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中国对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很高,经济危机将会透过降低国外消费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中国出口大幅的下降,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产品过剩和供给关系过度问题。
容易导致通货紧缩,由此,出口不振将增加结构调整的压力。
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同时必须保证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增长中调结构,科学发展红线贯穿始终。
抓住当前经济周期性回调的绝好时机,促进结构优化、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真正将“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保民生、促改革:调控新政展露新视角梳理一系列新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的4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这一财政刺激方案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
1、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
2、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供水和水质保护,农村道路,电网;
3、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
4、医疗保健,和教育;
5、生态保护,和环境项目;
6、技术创新,研究和开发,产业升级;
7、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
在未来的两年里,中国将向这些项目投入四万亿人民币,占中国2007年GDP总额的15%。
中央政府承担1.18万亿人民币,其余的将由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贷款,发债券,等各种方式自筹。
这一财政刺激方案正在完善成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
在中央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公布后,几个富裕省份,如广东,江苏,山东,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上万亿元的开发项目,全国项目的总规模,已经超过14万亿人民币。
很显然,财政刺激计划的成功最后的落实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地方政府。
我们看到了一个政府对经济危机过后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政府调控的无形的手是振兴经济不可或缺的有力武器。
我们坚信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政府,一个可以把危机控制的政府是可以把我们带离危机的阴影,可以安全渡过危机,可以迎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的危机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