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XX,先
生往谒,答述XX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
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XX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
B.先生往谒谒:拜见
C.称之不置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4分)
【答案】
6.C
7.B
8.(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得分点:“先”“以”“北面”各1分,句意1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1分,句意1分)
9.治学:X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
C项,置:放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具体地说就是:学新
带旧,以旧证新。
可采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正确判断。
7.试题分析: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
B项,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X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握关键词及特殊句式。
可运用课文联想法、成语联想法、代入法等解读重要实词,注意“换”“调”“留”“增”“补”“删”。
9.试题分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
区间,然后划分层次,再摘选关键语句组织答案。
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注意从治学、为文两方面概括。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
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
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
文词逐渐进步。
XX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
心动魄,一字千金”。
因此名声大显。
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
认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
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
考生之首。
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
被看重就像这样。
朱文正到XX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XX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
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
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
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名
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
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
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
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
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如果遇到好
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
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
不辞辛苦。
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在XX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
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
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
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
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2016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XX邓
文浩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浩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
”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X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X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X岱《家传》,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X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X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X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X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X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答案】
6.B
7.D
8.(1)你这样子是已经完了,回去教你的儿子读书吧,以希望不让你家祖先的功名堕落。
(2)朋友拿经书的题目来商量,话刚一说完,他的文章就已经写好了。
以后有再谈到这个话题的话,朋友都塞住耳朵不愿再听了。
9.①书写要端正美观;②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③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④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X,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
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
“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
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
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X作霖的科举经历”的X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
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2015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X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
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
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
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
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祜四年
十一月甲子,葬君XX新X县旌贤乡X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X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X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6.C7.D
8.(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2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
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
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X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
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答案】B
【解析】“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无以韩责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而来,释为“要求”。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答案】B
【解析】断定“其”字的用法,可从语法上解决,如“其实”“其人”“其礼”,“其”字后都是名词,而“其详读之”则不然,所以选B项。
A、C、D三项中的“其”字作“那些”“那”讲,代词;B项中
的“其”是祈使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同“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答案】(1)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⑴句中的“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乃,这样; 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
第⑵句中的“亟”“谋”“于”“知道”“考诸古”是难点,而且句子中有两处特殊句式:亟,急迫,迫切;谋,商量;于,跟,向;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
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考证它。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分)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第一点在第一段中,即翻译题的第⑴句;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
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
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XX,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
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XX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
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
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
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
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
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
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6、D
7、A
8、(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
XX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
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XX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
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
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
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X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
第二,不可。
冶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
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
冶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冶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
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冶擢提点利州路刑狱, 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
则不孝大矣。
冶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冶辙惧子弟之日怠也,
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
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
XX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
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X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
苏涣认为他儿子
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
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