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乃”用法例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乃”⽤法例析
虚词“乃”⽤法例析
“乃”这个词在⽂⾔中主要作副词和代词,现归纳分析如下:
⼀、作副词
“乃”最常见的⽤法是作副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有以下三种情况:
(⼀)表承接
“乃”表承接时常表⽰主谓之间动作和时间上的顺承关系。

⼀般译为“于是”“就”等。

如:
1、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2、项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余久卧病⽆聊,乃使⼈复葺南阁⼦。

(《项脊轩志》)
4、项王乃引兵⽽东。

(《项⽻之死》)
(⼆)表转折
表转折时“乃”⼀般表⽰动作⾏为的出⼈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竟”“竟然”“却”等。

如:
1、⽽陋者乃以斧⽄拷击⽽求之。

(《⽯钟⼭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3、左,乃陷⼤泽中。

(《项⽻之死》)
4、今画者乃节节⽽为之。

(《⽂与可画筼筜⾕偃⽵记》)
有时,“乃”表⽰语意的轻微转折,语⽓较缓和。

如:
⽼⾂今者殊不欲⾷,乃⾃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这时的“乃”译为“但还是”。

(三)表情态
“乃”有时表⽰动作⾏为产⽣和发展的情感、状态等,可以译为“才”“才能”等。

如:
1、季⽗愈闻汝丧之七⽇,乃能衔哀致诚。

(《祭⼗⼆郎⽂》)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壁之战》)
3、⽽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
4、今⼤王亦宜斋戒五⽇,设九宾礼于廷,⾂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要之死⽇,然后是⾮乃定。

(《报任安书》)
有时还可以在疑问句中组成“⽆乃……乎?”等固定结构,表揣测、歉疚等,译为“恐怕……了吧?”。

如:
1、然后乃求谋⾂,⽆乃后乎?(《勾践灭吴》)
2、⽆乃尔是过与?(《季⽒将伐颛臾》)
3、⽆乃与仆私⼼剌谬乎?(《报任安书》)
(四)表判断
“乃”表判断时,⼀般表⽰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因⽽可译为“是”“就是”。

如:
1、当⽴者乃公⼦扶苏。

(《陈涉世家》)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壁之战》)
3、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记》)
4、此乃⾂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5、⽆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晋⽂之事》)
(五)表时间
“乃”有时表⽰动作⾏为的时间,如:
1、度我⾄军中,公乃⼊。

(《鸿门宴》)“乃”译为“再”。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乃”译为“才”“刚刚”等。

(六)表范围
表范围时,“乃”⼀般表⽰动作⾏为所涉及的范围⼩或事物的数量少等。

译为“只”“只有”“仅”“仅仅”等。

如:
⾄东城,乃有⼆⼗⼋骑。

(《项⽻之死》)
⼆、作代词
“乃”作代词时主要是作第⼆⼈称代词,⽽且常在句中作定语,⼀般译为“你的”。

如:
1、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
2、尔其⽆忘乃⽗之志!(《伶官传序》)
有时,“乃”可以作指⽰代词。

译为“这样”等。

如:
1、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

(《齐桓晋⽂之事》)“乃”译为“这样”。

2、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

(《孔雀东南飞》)“乃尔”译为“就这样”。

三、作连词
“乃”作连词时可以表⽰动作⾏为的并列关系,如: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之会。

(《庖丁解⽜》)这⾥的“乃”译为“⼜”。

可以表⽰另提⼀⼈、⼀事或⼀个话题。

如:
乃如左丘⽆⽬,孙⼦断⾜,终不可⽤。

(《报任安书》)这⾥的“乃”译为“⾄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