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的另一种危害分类系统——NFPA 704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1 目的美国道化学公司自1964年开发“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第一版以来,历经29年,不断修改完善;在1993年推出了第七版,以已往的事故统计资料及物质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措施为依据,定量地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实际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危险性行分析评价,可以说更趋完善、更趋成熟;其目的是:1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2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3向有关部门通报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4使有关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到各工艺部门可能造成的损失,以此确定减轻事故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经济的途径;2 评价计算程序评价计算程序如下: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风险分析计算程序如图1所示;图1 风险分析计算程序3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及补偿系数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及补偿系数见表1、表2、表3及表4;表1 火灾、爆炸指数F&EI表4 DOW方法计算说明4.1 选择工艺单元确定评价单元:进行危险指数评价的第一步是确定评价单元,单元是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与其他部分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用防火墙;定义:工艺单元——工艺装置的任一主要单元;生产单元——包括化学工艺、机械加工、仓库、包装线等在内的整个生产设施;恰当工艺单元——在计算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时,只评价从预防损失角度考虑对工艺有影响的工艺单元,简称工艺单元;选择恰当工艺单元的重要参数有下列6个;一般,参数值越大,则该工艺单元就越需要评价;1潜在化学能物质系数;2工艺单元中危险物质的数量;3资金密度每平方米美元数;4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5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历史资料;6对装置起关键作用的单元;选择恰当工艺单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由于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体系是假定工艺单元中所处理的易燃、可燃或化学活性物质的最低量为2268kg或2.27m3,因此,若单元内物料量较少,则评价结果就有可能被夸大;一般,所处理的易燃、可燃或化学活性物质的量至少为454kg或0.454m3,评价结果才有意义;2当设备串联布置且相互间未有效隔离,要仔细考虑如何划分单元;3要仔细考虑操作状态如开车、正常生产、停车、装料、卸料、填加触媒等及操作时间,对F&EI有影响的异常状况,判别选择一个操作阶段还是几个阶段来确定重大危险;4在决定哪些设备具有最大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时,可以请教设备、工艺、安全等方面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 4.2 物质系数的确定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在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爆炸时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是一个最基础的数值;物质系数是由美国消防协会规定的NF 、NR分别代表物质的燃烧性和化学活性决定的;通常,NF 和NR是针对正常温度环境而言的;物质发生燃烧和反应的危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加大,如在闪点之上的可燃液体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就比正常环境温度下的易燃液体大得多,反应的速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加大,所以当温度超过60℃,物质系数要修正,其内容见物质系数修正表;附表中提供了大量的化学物质系数,它能用于大多数场合;附表中未列出的物质,其NF 、NR可以根据NFPA325M或NFPA49加以确定,并依照温度修正后,由表9—7确定其物质系数;对于可燃性粉尘而言,确定其物质系数时用粉尘危险分级值Sc而不是NF;1表外的物质系数在求取附表、NFPA49和NFPA325中未列出的物质、混合物或化合物的物质系数时,必须确定其可燃性等级NF 或可燃性粉尘等级St,必须首先确定有表5左栏中的参数,液体和气体的NF由闪点求得,粉尘或尘雾的St值由粉尘爆炸试验确定;可燃固体的NF值则依其性质不同在表5左栏中分类标示;表5 物质系数取值表物质、混合物或化合物的反应性等级NR根据其在环境温度条件下的不稳定性或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按NFPA704确定;NR=0:在燃烧条件下仍保持稳定的物质,通常包括以下物质:①不与水反应的物质;②在温度>300~500℃时用差热扫描量热计DSC测量显示温升的物质;③用DSC试验时,在温度≤500℃时不显示温升的物质;NR=1:稳定,但在加温加压条件下成为不稳定的物质,一般包括如下物质:①接触空气、受光照射或受潮时发生变化或分解的物质;②在>150~300℃时显示温升的物质;=2:在加温加压条件下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物质:NR①用DSC做试验,在温度≤150℃时显示温升的物质;②与水剧烈反应或与水形成潜在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3:本身能发生爆炸分解或爆炸反应,但需要强引发源或引发前必须在密闭状态下加热的物质:NR①加温加热时对热机械冲击敏感的物质;②加温加热时或密闭,即与水发生爆炸反应的物质;=4:在常温常压下易于引爆分解或发生爆炸反应的物质;NR注意:反应性包括自身反应性不稳定性和与水反应性;物质的NR指标由差热分析仪DTA或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分析其温升的最低峰值温度来判断,按表6分类:几个附加限制条件是:1若该物质为氧化剂,则NR再加1但不超过4;2对冲击敏感性物质,NR为3或4;3如得出的NR值与物质的特性不相符,则应补做化学品反应性试验;一旦求出并确定NF 、NR,就可以用表5确定物质系数;2混合物工艺单元内混合物物质应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最危险物质”原则来确定;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如氢气和氯气在人工条件下混合、反应,反应持续而快速,生成物为非燃烧性、稳定的产物,则其物质系数应根据初始混合状态来确定;混合溶剂或含有反应性物质溶剂的物质系数,可通过反应性化学试验数据求得;若无法取得时,则应取组分中最大的MF作为混合物MF的近似值最大组分浓度≥5%;对由可燃粉尘和易燃气体在空气中能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其物质系数必须用反应性化学品试验数据来确定;3烟雾易燃或可燃液体的微粒悬浮于空气中能形成易燃的混合物,它具有易燃气体—空气混合物的一些特性;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雾滴在远远低于其闪点的温度下,能像易燃蒸汽—空气混合物那样具有爆炸性;因此,防止烟雾爆炸的最佳有效防护措施是避免烟雾的形成,特别是不要在封闭的工艺单元内使可燃液体形成烟雾;如果会形成烟雾,则需将物质系数提高1级,并请教有关专家;4物质系数的温度修正如果物质闪点小于60℃或反应活性温度低于60℃,则该物质系数不需要修正;若工艺单元温度超过60℃,则对MF应作修正,见表7;4.3 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包括—般工艺危险系数F1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对每项系数都要恰当地进行评价;计算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中各项系数时,应选择物质在工艺单元中所处的最危险的状态,可以考虑的操作状态有:开车、连续操作和停车;计算F&EI时,一次只评价一种危险,如果MF是按照工艺单元中的易燃液体来确定的,就不要选择与可燃性粉尘有关的系数,即使粉尘可能存在于过程中的另一段时间内;合理的计算方法为:先用易燃液体的物质系数进行评价,然后再用可燃性粉尘的物质系数评价,只有导致最高的F&EI和实际的可能的最大财产损失的计算结果才需要报告;一个重要的例外是混合物,如果某种混杂在一起的混合物被视作最高危险物质的代表,则计算工艺单元危险系数时,可燃性粉尘和易燃蒸气的系数都要考虑;一般工艺危险性一般工艺危险是确定事故损害大小的主要因素,共有6项;根据实际情况,并不是每项系数都采用,各项系数的具体取值参见以下方面:1放热化学反应若所分析的工艺单元有化学反应过程,则选取此项危险系数,所评价物质的反应性危险已经为物质系数所包括:1轻微放热反应的危险系数为0.3,包括加氢、水合、异构化、磺化、中和等反应;2中等放热反应系数为0.5,包括:①烷基化——引入烷基形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反应;②酯化——有机酸和醇生成酯的反应;③加成——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和无机酸的反应,无机酸为强酸时系数增加到0.75;④氧化——物质在氧中燃烧生成CO2,H2O的反应,或者在控制条件下物质与氧反应不生成CO2,H2O的反应,对于燃烧过程及使用氯酸盐、硝酸、次氯酸、次氯酸盐类强氧化剂时,系数增加到1.00;⑤聚合——将分子连接成链状物或其他大分子的反应;⑥缩合——两个或多个有机化合物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较大分子的化合物,并放出H2O和HCl的反应;3剧烈反应——指—旦反应失控有严重火灾、爆炸危险的反应,如卤化反应,取1.00;4特别剧烈的反应,系数取1.25,指相当危险的放热反应;2吸热反应反应器中所发生的任何吸热反应,系数均取0.25;1煅烧——加热物质除去结合水或易挥发性物质的过程,系数取为0.40;2电解——用电流离解离子的过程,系统为0.20;3热解或裂化——在高温、高压和触媒作用下,将大分子裂解成小分子的过程,当用电加热或高温气体间解加热时,系数为0.20;直接火加热时,系数为0.4;3物料处理与输送本项目用于评价工艺单元在处理、输送和贮存物料时潜在的火灾危险性;1所有Ⅰ类易燃或液化石油气类的物料在连接或未连接的管线上装卸时的系数为0.5;2采用人工加料,且空气可随时加料进入离心机、间歇式反应器、间歇式混料器设备内,并且能引起燃烧或发生反应的危险,不论是否采用惰性气体置换,系数均取0.5;3可燃性物质存放于库房或露天时的系数为:①对NF =3或NF=4的易燃液体或气体,系数取0.85,包括桶装、罐装、可移动挠性容器和气溶胶罐装;②对表9—7中所列NF=3的可燃固体,系数取0.5;③对表中所列NF=2的可燃性固体,系数取0.4;④对闭杯闪点大于37.8℃并低于60℃的可燃性液体,系数取0.25;若上述物质存放于货架上且未安设洒水装置时,系数要加0.20,此处考虑的范围不适合于一般贮存容器;4封闭单元或室内单元处理易燃液体和气体的场所为敞开式,有良好的通风,以便能迅速排除泄漏的气体和蒸气,减少了潜在的爆炸危险;粉尘捕集器和过滤器也应放置在敞开区域并远离其他设备;封闭区域定义为有顶且三面或多面有墙壁的区域,或无顶但四周有墙封闭的区域;封闭单元内即使专门设计有机械通风,其效果也不如敞开式结构,但如果机械通风系统能收集所有的气体并排出去的话,则系数可以降低;系数选取原则如下:1粉尘过滤器或捕集器安置在封闭区域内时,系数取0.50;2在封闭区域内,在闪点以上处理易燃液体时,系数取0.3;如果处理易燃液体量>4540kg,系数取0.45;3在封闭区域内,在沸点以上处理液化石油气或任何易燃液体量时,系数取0.6;若易燃液体的量大于4540k8,则系数取0.90;4若已安装了合理的通风装置时,1、3两项系数减50%;5通道生产装置周围必须有紧急救援车辆的通道,“最低要求”是至少在两个方向上设有通道,选取封闭区域内主要工艺单元的危险系数时要格外注意;至少有一条通道必须是通向公路的,火灾时消防道路可以看做是第二条通道,设有监控水枪并处于待用状态;整个操作区面积大于925m2,且通道不符合要求时,系数为0.35;整个库区面积大于2315m2,且通道不符合要求时,系数为0.35;面积小于上述数值时,要分析它对通道的要求;如果通道不符合要求,影响消防时,系数取0.20;6排放和泄漏控制此项内容是针对大量易燃、可燃液体溢出危及周围设备的情况,不合理的排放设计已成为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该项系数仅适用于工艺单元内物料闪点60℃或操作温度大于其闪点的场合;为了评价排放和泄漏控制是否合理,必须估算易燃、可燃物总量以及消防水能否在事故时得到及时排放;1F&EI计算表中排放量按以下原则确定:①对工艺和贮存设备,取单元中最大储罐的贮量加上第二大储罐10%的贮量;②采用30min的消防水量;将上述①、②两项之和填入F&EI计算表中一般工艺危险的F&EI;2系数选取的原则:①设有堤坝防止泄漏液流入其他区域,但堤坝内所有设备露天放置时,系数取0.5;②单元周围为一可排放泄漏液的平坦地,一旦失火,会引起火灾,系数为0.5;③单元的三面有堤坝,能将泄漏液引至蓄液池的地沟,并满足以下条件,不取系数:·蓄液池或地沟的地面斜度不得小于下列数值:土质地面为2%,硬质地面为1%;·蓄液池或地沟的最外缘与设备的之间的距离至少小于15m,如果没有防火墙,可以减少其距离;·蓄液池的贮液能力至少等于1中①与②之和;④如蓄液池或地沟处设有公用工程管线或管线的距离不符合要求,系数取0.5;简而言之,有良好的排放设施才可以不取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性特殊工艺危险是影响事故发生概率的主要因素,特定的工艺条件是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特殊工艺危险有下列12项;1毒性物质毒性物质能够扰乱人们机体的正常反应,因而降低了人们在事故中制定对策和减轻伤害的能力;毒性物质的危险系数为0.2×NH,对于混合物,取其中最高的NH值;N H 是美国消防协会在NFPA704中定义的物质毒性系数,其值在NFPA 325 M或NFPA49中已列出;附表中给出了许多物质的NH值;对于新物质,可请工业卫生专家帮助确定;NFPA704对物质的NH分类为:NH=0 火灾时除一般可燃物的危险外,短期接触没有其他危险的物质;NH=1 短期接触可引起刺激,致人轻微伤害的物质,包括要求使用适当的空气净化呼吸器的物质;NH=2 高浓度或短期接触可致人暂时失去能力或残留伤害的物质,包括要求使用单独供给空气的呼吸器的物质;N=3 短期接触可致人严重的暂时或残留伤害的物质,包括要求全身防护的物质;H=4 短暂接触也能致人死亡或严重伤害的物质;NH注:上述毒性系数NH值只是用来表示人体受害的程度,它可导致额外损失;该值不能用于职业卫生和环境的评价;2负压操作本项内容适用于空气泄入系统会引起危险的场合;当空气与湿度敏感性物质或氧敏感性物质接触时可能引起危险,在易燃混合物中引入空气也会导致危险;该系数只用于绝对压力小于500mmHg66661Pa的情况;系数为0.50;如果采用了本项系数,就不要再采用下面“燃烧范围内或其附近的操作”和“释放压力”中的系数,以免重复;大多数汽提操作,一些压缩过程和少许蒸馏操作都属于本项内容;表压=绝对压力—大气压3燃烧范围或其附近的操作某些操作导致空气引入并夹带进入系统,空气的进入会形成易燃混合物,进而导致危险;本条款将讨论以下有关情况:1NF =3或NF=4的易燃液体贮罐,在贮罐泵出物料或者突然冷却时可能吸入空气,系数取0.50;打开放气阀或在负压操作中未采用惰性气体保护时,系数为0.50;贮有可燃液体,其温度在闭杯闪点以上且无惰性气体保护时,系数也为0.50;如果使用了惰性化的密闭蒸汽回收系统,且能保证其气密性则不用选取系数;2只有当仪表或装置失灵时,工艺设备或贮罐才处于燃烧范围内或其附近,系数为0.30;任何靠惰性气体吹扫,使其处于燃烧范围之外的操作,系数为0.30,该系数也适用于装载可燃物的船舶和槽车;若已按“负压操作”选取系数,此处不再选取;3由于惰性气体吹扫系统不实用或者未采取惰性气体吹扫,使操作总是处于燃烧范围内或其附近时,系数为0.80;4粉尘爆炸粉尘最大压力上升速度和最大压力值主要受其粒径大小的影响;通常,粉尘越细,危险性越大;这是由于细尘具有很高的压力上升速度和极大压力伴生;本项系数将用于含有粉尘处理的单元,如粉体输送、混合粉碎和包装等;所有粉尘都有一定的粒径分布范围;为了确定系数,采用10%粒径,即在这个粒径处有90%粗粒子,其余10%为细粒子;根据表8确定合理的系数;除非粉尘爆炸试验已经证明没有粉尘爆炸危险,否则都要考虑粉尘系数;5释放压力操作压力高于大气压时,由于高压可能会引起高速率的泄漏,因此要采用危险系数;是否采用系数,取决于单元中的某些导致易燃物料泄漏的构件是否会发生故障;例如:己烷液体通过6.5cm2的小孔泄漏,当压力为517kPa表压时,泄漏量为272kg/min;压力为2069kPa表压时,泄漏量为上述的2.5倍即680kg/min;用释放压力系数确定不同压力下的特殊泄漏危险潜能,释放压力还影响扩散特性;由于高压使泄漏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随着操作压力提高,设备的设计和保养就变得更为重要;系统操作压力在20685kPa表压以上时,超出标准规范的范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非直接火加热压力容器规范中第八章第一节;对于这样的系统,在法兰设计中必须采用透镜垫圈、圆锥密封或类似的密封结构;参见图2,根据操作压力确定初始危险系数值;下列方程适用于压力为0~6895kPa表压时危险系数Y的确定;译者注:直接引用原文公式,故公式中的压力即X值的单位应为“磅/英寸2”;Y=0.16109+1.61503X/1000-1.42879X/10002+0.5172X/10003图2 易燃、可燃液体的压力危险系数图表9可确定压力为0~6895kPa表压的易燃、可燃液体的压力系数也包括图2在内;用图2中的曲线能直接确定闪点低于60℃的易燃可燃液体的系数;对其他物质可先由曲线查出初始系数值,再用下列方法加以修正:1焦油、沥青、重润滑油和柏油等高粘性物质,用初始系数乘以0.7作为危险系数;2单独使用压缩气体或利用气体使易燃液体压力增至103kPa表压以上时,用初始系数值乘以1.2作为危险系数;3液化的易燃气体包括所有在其沸点以上贮存的易燃物料,用初始系数值乘以1.3作为危险系数;确定实际压力系数时,首先由图2查出操作压力系数,然后求出释放装置设定压力系数,用操作压力系数除以设定压力系数得出实际压力系数调整系数,再用该调整系数乘以操作压力系数求得实际压力系数;这样,就对那些具有较高设定压力和设计压力的情况给予了补偿;注意调节释放压力使之接近于容器设计压力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对于使用易挥发溶剂,特别是气态的反应,可以通过调节反应中释放的温度并根据反应物质及有关动力学数据,用计算机模拟来确定是否需要释放压力;但是在一些反应系统中并不需要释放压力;在一些特定场合,增加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以降低释放的可能性是有利的,在有些场合也许能达到容器的最大允许压力;6低温本项主要考虑碳钢或其他金属在其展延或脆化转变温度以下时可能存在的脆性问题;如经过认真评价,确认在正常操作和异常情况下均不会低于转变温度,则不用系数;测定转变温度的一般方法是对加工单元中设备所用的金属小样进行标准摆锤式冲击试验,然后进行设计,使操作温度高于转变温度;正确设计应避免采用低温工艺条件;系数给定原则为:1采用碳钢结构的工艺装置,操作温度等于或低于转变温度时,系数取0.30;如果没有转变温度数据,则可假定转变温度为10℃;2装置为碳钢以外的其他材质,操作温度等于或低于转变温度时,系数取0.20;切记,如果材质适于最低可能的操作温度,则不用给系数;7易燃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易燃和不稳定物质数量主要讨论单元中易燃物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与危险性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用各自的系数曲线分别评价;对每个单元而言,只能选取一个系数,依据是已确定为单元物质系数代表的物质;1工艺过程中的液体或气体;该系数主要考虑可能泄漏并引起火灾危险的物质数量,或因暴露在火中可能导致化学反应事故的物质数量;它应用于任何工艺操作,包括用泵向贮罐送料的操作;该系数适用于下列已确定作为单元物质系数代表的物质:①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60℃的可燃液体;②易燃气体;③液化易燃气;④闭杯闪点大于60℃的可燃液体,且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2,3或4;⑤化学活性物质,不论其可燃性大小NR确定该项系数时,首先要估算工艺中的物质数量kg;这里所说的物质数量是在10min内从单元中或相连的管道中可能泄漏出来的可燃物的量;在判断可能有多少物质泄漏时要借助于一般常识;经验表明,取下列两者中的较大值作为可能泄漏量是合理的:a.工艺单元中的物料量;b.相连单元中的最大物料量;紧急情况时,通过遥控关闭阀门,使相连单元与之隔离的情况不在考虑之列;在正确估计工艺中物质数量之前,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最大可能的泄漏量”当你熟悉了工艺后,做出判断的结果与上述估算有较大差异时,只要确信你的结果可靠,就应当采用它;记住:凭借你对工艺的熟悉和良好的判断,总能使你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估算值;但要注意:如果泄漏物具有不稳定性化学反应性时,泄漏量一般以工艺单元内的物料量为准;例:加料槽、缓冲罐和回流罐是与单元相连的一类设备,它们可能装有比评价单元更多的物料;可是,如果这些容器都配备遥控切断阀,则不能把它们看做是“与工艺单元相连的设备”;在火灾、爆炸指数计算表的特殊工艺危险的“G”栏中的有关空格中填写易燃或不稳定物质的合适数量;使用图3时,将求出的工艺过程中的可燃或不稳定物料总量乘以燃烧热HcJ/kg,得到总热量J;燃烧热Hc可以从附表或化学反应试验数据中查得;对于NR =2或NR值更大的不稳定物质,其Hc值可取6倍于分解热或燃烧热中的较大值;分解热也可从化学反应试验数据中查得;在火灾、爆炸指数计算表的特殊工艺危险“G”栏有关空格处填入燃烧热HcJ/kg值;。
常见运输化学品特性
主要承运化学品1、苯/Benzene(UN1114)1.1特性苯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
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
1.2标识类别1.3 安全风险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
人和动物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体内苯生成了苯酚。
特别注意:(1)长期吸入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急性中毒会产生神经痉挛甚至昏迷、死亡。
(2)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机制品接触历史。
1.4 注意事项毒性较强,属于致癌物。
严格按照封闭式作业来操作,避免吸入。
纯苯要求纯度较高,如果上载货物是易结晶的货物(如对二甲苯、苯酚),务必彻底清洗干净,纯苯货物的化验指标中,其中对二甲苯不能超过20PPM,近期曾经有公司因为冬天洗舱不彻底造成货损!卸完纯苯后备舱时间较长,主要是需要蒸舱,否则纯苯气体无法去除,有致癌物,船员不愿意下去抹舱。
2.1 特性甲苯无色澄清液体。
有苯样气味。
有强折光性。
能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和冰乙酸混溶,极微溶于水。
相对密度0.866。
凝固点-95℃。
沸点110.6℃。
折光率 1.4967。
闪点(闭杯) 4.4℃。
易燃。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1.2%~7.0%(体积)。
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5000mg/kg。
高浓度气体有麻醉性。
有刺激性。
2.2 标识类别2.3 安全风险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该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
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
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
常见化学品的NFPA704数据(中文翻译)
化工品使用指南
AV30举例:
BMS3-27俗称黄胶 牌号:MASTINOX 6856K 空客手册为:CML05-002 其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接触容易致癌,皮肤接触后请用大量清水冲 洗,或者认可的清洗液,使用时保持通风,特别注意外包装和BMS5-95的 密封胶特别相近。 防腐剂使用注意事项:防腐剂在使用时要注意对适用对象周围部件 进行保护,比如钢索 导线 管路等等。
滑油类
标准:MIL-PRF-23699 空客手册中为CML03-002。 1、特性:用于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具有润滑,冷却,清洁,防腐的作 用。目前我司航材库有三种牌号分别为MOBIL JET OIL Ⅱ,MOBIL JET OIL 254和TURBO OIL 2380。MOBIL JET OIL Ⅱ是我们常用的 发动机滑油;MOBIL JET OIL 254 和TURBO OIL 2380常用于公务机 滑油系统。 2、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发动机的滑油系统,APU滑油系统,IDG等。 3、注意事项:选择正确牌号的滑油(330 340),另外滑油箱等外表面 会有标牌提示,不同牌号的滑油禁止混用,混用错加之后的处理措施 ,应方面要向上岗人员总指挥通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AMM查找补救 措施,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劳动保护。
防腐剂类
功用:防腐剂用在完整部件或系统上防止腐蚀,用在缺损的部件上停 止腐蚀。许多防腐剂可以渗入很小的腔体内并排出水份。所以当部件有 缺损时,它们可以进入搭接面,紧固件和螺孔内。 共同特性:都是由有机溶剂混合而成,其中不包含硅。可以通过浸泡, 刷,喷等方法使用,防腐剂可以在物体表面快速形成类似蜡状的涂层, 这个涂层很难被清洗,和磨损,但一旦被清洗就要立即补充。 防腐剂标准 防腐剂主要牌号 标准:BMS3-23 牌号:ARDROX AV8或HARD COAT CORROSION PROTECTANT (LPS-3) 标准: BMS3-26 牌号:DINITROL AV25B 标准:BMS3-29 牌号: ARDROX AV30 标准:BMS3-27俗称黄胶 牌号:MASTINOX 6856K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6)对装置起关键作用的单元。
选择恰当工艺单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由于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体系是假定工艺单元中所处理的易燃、可燃或化学活性物质的最低量为2268kg或2.27m3,因此,若单元内物料量较少,则评价结果就有可能被夸大。一般,所处理的易燃、可燃或化学活性物质的量至少为454kg或0.454m3,评价结果才有意义。
②加温加热时或密闭,即与水发生爆炸反应的物质。
NR=4:在常温常压下易于引爆分解或发生爆炸反应的物质。
注意:反应性包括自身反应性(不稳定性)和与水反应性。物质的NR指标由差热分析仪(DTA)或差示扫描量热计(DSC)分析其温升的最低峰值温度来判断,按表6分类:
几个附加限制条件是:
(1)若该物质为氧化剂,则NR再加1(但不超过4);
4
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在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爆炸时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是一个最基础的数值。
物质系数是由美国消防协会规定的NF、NR(分别代表物质的燃烧性和化学活性)决定的。
通常,NF和NR是针对正常温度环境而言的。物质发生燃烧和反应的危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加大,如在闪点之上的可燃液体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就比正常环境温度下的易燃液体大得多,反应的速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加大,所以当温度超过60℃,物质系数要修正,其内容见物质系数修正表。
(3)在封闭区域内,在沸点以上处理液化石油气或任何易燃液体量时,系数取0.6;若易燃液体的量大于4540k8,则系数取0.90。
(4)若已安装了合理的通风装置时,(1)、(3)两项系数减50%。
生产装置周围必须有紧急救援车辆的通道,“最低要求”是至少在两个方向上设有通道,选取封闭区域内主要工艺单元的危险系数时要格外注意。
四色标签PPT精选文档
NFPA标签
• 在美国部分单一物质的分类有专门的分类网站,但混合物分 类需要参照SDS上部分信息来判定其相对应的等级。NFPA标 签公示内容,部分信息可以从SDS上的第9、10、11来获取。
HMIS标签和NFPA标签的差
HMIS标签
• 不同颜色分别对应:蓝色:健康危害;红色:易燃性;黄色: 危险反应性;白色:工人的个人防护措施。从高到低依次为5 个危险等级,从0-4依次危险等级递增,4表示危险程度最高 的。
•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制作HMIS标签时,部分信息可以从SDS上 的第8、9、10、11部分获取。
NFPA标签
,自给式呼吸器
较高的场所;强刺激、强腐蚀性的场所
8 防护服,特殊防护手套,自给 环境中氧浓度低于18%,所接触毒物为高毒物或具有窒
式呼吸器
息性气体的场所
7 防护服,特殊防护手套,全面 环境中氧浓度高于18%,所接触毒物为高毒物及毒物
罩防毒面具
浓度较高的场所;刺激性和腐蚀性均较强的场所
6 防护服,特殊防护手套,半面 环境中氧浓度高于18%,所接触毒物为中等毒物及浓
• HMIS和NFPA都是两个在美国工作场所通用的标签制度。其 标签上都有蓝、红、黄、白四个部分,但其四个部分标示信 息存在差异。
HMIS标签
• 在美国的GHS标准OSHA((HCS) 2012)中并 没有对HMIS标签作强制要求。HMIS标签也不 会在短期内消失,但它会慢慢被OSHA标准的 新GHS标签所代替。现行HMIS标签需要与新 修订的美国GHS标准HCS(2012)保持一致。
EHS 交流培训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
四色标签ppt课件
罩防毒面具
弱的场所
2 防护服,特殊防护手套,防护 所接触的物质刺激性较弱的场所
眼镜
1 防护服,一般防护手套
所接触的物质微毒、微腐蚀性、无刺激性的场所
15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报批稿)
16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报批稿)
• A1 健康危害
– A1.1 概述是指化学品通过吸入、食入、皮肤和眼睛接触等 途径侵入肌体的损伤能力。主要考虑物质本身的固有危害 和在火灾情况下分解产物的危害性,适当兼顾慢性影响, 如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但不考虑火灾烧伤危害。
18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报批稿)
• A1 健康危害
• c) 2 表示中等毒是指短期接触或高浓度接触,可引起暂时性的伤害 或可能留下永久性残迹的物质。划分原则如下:
– 50mg/kg<LD50≤500mg/kg(经口)的化学品 – 200mg/kg<LD50≤1000mg/kg(经皮)的化学品 – 2mg/L<LC50≤10mg/L(粉尘或烟雾) – (3×1000·M/24.45)mg/m3<LC50≤(5×1000·M/24.45)mg/m3(气体) – 在20℃常温条 件下,饱和蒸气浓度≥(1/5)·LC50且(3×1000·M/24.45)mg/m3 – <LC50≤(5×1000·M/24.45)mg/m3的液体; – 对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可引起严重刺激和伤害,但此类化学品引起伤害
• d) 1 表示可燃是指引燃前需要预加热的化学品。包括:接触815℃ 高温,在5分钟之内能燃烧的化学品;大多数可燃物。
20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报批稿)
• A2 燃烧危险性
– A2.1 概述化学品的燃烧危险性是指引起化学品燃烧的难易 程度。
对PX的认知
前置审 查放松
专家组的意见常被选择性无视,在项目 规划时不顾公众安全和环境污染,一味 追求利益,甚至其中还夹杂着相关人员 的腐败问题。
在现有的监管机制下,执法部门执行能 力低下,相关的监管并没有落实到位, 甚至将监管流于形式。
2011年7月11日凌晨4时10分左右,广东惠州大亚湾石 化区中海油下属炼油厂发生爆炸
2013年7月30日凌晨4时35分,福建漳州古雷PX项目一 条尚未投入使用的加氢裂化管线,在充入氢气测试压 力时,发生焊缝开裂闪燃,引发爆炸和火灾,石化园 区部分设施被焚毁,临近园区的村庄的部分住宅玻璃 被震碎。
由于相关的设备生产厂家对安全生产的重
视程度不够,此外投资者为了降低成本以 设备 次代好,导致设备的规格较为落后。实际 问题
设备水平与预期水平严重不符的问题。
在PX相关设备的安装、试车、以及正式生 产过程中,都涉及到人员的操作。 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操作中的疏忽都可能 会导致事故。安全隐患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 存在。
1.立法方面难以避免地存在漏洞与不完善 之处,给予相关企业与相关人员可乘之机。
2.执法方面存在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问题,甚至 出现法律流于形式。
• 落实责任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惩罚机制。让监 管从根本上赢得公众信任。
• 尽快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并且需要结合 我国现有的国情逐步进行。
• 普及相关知识,与公众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 舆论导向。
2014年12月6日22时34分,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 公司液化气分离装置回流灌水包倒淋脱水阀发生液化 石油气泄漏着火。 2015年4月6日18时56分,福建漳州古雷PX项目再次发 生爆炸,
化学品的另一种危害分类系统——NFPA 704
准
NFPA标准 指的是美国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简称NFPA)所制定的系列标准,旨在促进防火科学的发展, 改进消防技术,组织情报交流,建立防护设备,减少由于火 灾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NFPA 704 则是系列标准中针对化学品的一个紧急处理系统鉴别标准。 该标准提供了一套简单判断化学品危害程度的系统,并将其 用蓝、红、黄、白四色的警示菱形来表示。
NFPA标准
蓝色表示健康危害性;红色表示可燃性;黄色表示反应活 性;白色用于标记化学品的特殊危害性。前三者根据危害 程度被分为0、1、2、3、4五个等级,用相应数字标识在颜 色区域内。示例如表1所示
蓝色/健康危害性
根据上述标准,常见的健康危害性物质有氟(危害等级4)、氯 (危害等级3)、硝化甘油(危害等级2)、丙酮(危害等级1)等
红色/可燃性
红色/可燃性
根据上述标准,常见的可燃性物质有甲烷(危害等级4)、汽油 (危害等级3)、苯基硫脲(危害等级2)、甘油(危害等级1)
黄色/反应活性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常见的反应活性物质有TNT(危害等级4)、 乙炔(危害等级3)、白磷危害等级2)、氧化钙(危害等级1)
白色/特殊危害性
对二甲苯资料要点
对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比重0.861,熔点13.2℃,沸点138.5℃,闪点25℃,能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混溶。
可燃,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1%~7.0%(体积分数)。
物理性质【中文名称】1,4-二甲苯,对二甲苯【英文名称】para-xylene,1,4-dimethylbenzene对二甲苯对二甲苯【结构或分子式】C8H10;C6H4(CH3)2【分子量】106.17【蒸汽压】 1.16kPa/25℃【闪点(℃)】25 ℃(封闭式),27.2 ℃(开放式)【熔点(℃)】13.2【沸点(℃)】138.5【溶解情况】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密度】相对密度(20/4℃水)0.8611,(25/4℃水)0.8610;相对密度(空气=1)3.66 【稳定性】稳定【折射率】(nD25)1.4958,(nD21)1.5004[3]化学性质1、对金属无腐蚀性,用稀硝酸氧化生成对甲基苯甲酸,继续氧化生成对苯二甲酸。
与其他氧化剂的作用和邻二甲苯类似。
对二甲苯在碳酸钠水溶液和空气存在下,于250℃,6 MPa下生成对甲基苯甲酸、对苯二甲酸、乙醛。
用钴盐作催化剂,120℃经空气液相氧化生成对甲基苯甲酸。
氯化反应与其他二甲苯类似。
对二甲苯热解生成甲烷、氢、甲苯、对联甲苯、2,6-二甲基蒽。
2、稳定性:稳定3、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等4、聚合危害:不聚合5、常见化学反应:甲基能被常见氧化剂氧化。
如用稀硝酸氧化生成对甲基苯甲酸,继续氧化生成对苯二甲酸;用酸性高锰酸钾也能将甲基氧化成羧基。
甲基上的氢原子能被卤素取代。
主要用途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进而生产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丁二醇酯等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是生产涤纶纤维、聚酯薄片,聚酯中空容器的原料。
涤纶纤维是我国当下第一大合成纤维。
也用作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
制备方法1. 石油二甲苯、煤焦油二甲苯中,都含有相当量的对二甲苯。
常见化学品的NFPA704数据(中文翻译)
TERT-BUTYL PEROXYACETATE, [<= 76% IN SOLUTION] 过乙酸叔丁酯[含量大于等于76%] TERT-BUTYL PEROXYACETATE 过乙酸叔丁酯 TERT-BUTYL PEROXYBENZOATE, [TECHNICALLY PURE] 过氧苯甲酸叔丁酯 TERT-BUTYL PEROXYPIVALATE, [<= 77% IN SOLUTION] 叔丁基过氧新戊酸酯 N-BUTYL PHTHALATE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BUTYRALDEHYDE 正丁醛 BUTYRIC ACID 正丁酸 CALCIUM CARBIDE 碳化钙(电石) CALCIUM CHLORATE 氯酸钙 CALCIUM CYANIDE, [SOLID] 氰化钙 CALCIUM HYPOCHLORITE MIXTURE, [DRY, WITH >39% AVAILABLE CHLORINE] 次氯酸钙 CALCIUM, METAL 金属钙 CALCIUM, METAL, [CRYSTALLINE] 金属钙[晶体] CALCIUM OXIDE 氧化钙 CARBON DISULFIDE 二硫化碳 CARBON MONOXIDE 一氧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四氯化碳 CHLORINATED PHENOLS/CHLOROPHENOLS 氯代酚类/氯酚 CHLORINE 氯 CHLORINE TRIFLUORIDE 三氟化氯 CHLOROACETIC ACID, [SOLID] 氯乙酸(氯醋酸) CHLOROACETONITRILE 氯乙腈(氰化氯甲烷) CHLOROACETYL CHLORIDE 氯乙酰胺(氯化氯乙酰) CHLOROBENZENE 氯苯(一氯化苯) CHLORLOROMETHYL METHYL ETHER, [ANHYDROUS] 氯甲基甲醚[无水] CHLOROPENTANE, [FLAMMABLE LIQUID] 氯戊烷[易燃液体] CHLOROPHENOLS, [LIQUID] 氯酚[液体] CHLOROPHENOLS, [SOLID] 4-氯苯酚(对氯苯酚)[固体] CHLOROPICRIN, [LIQUID] 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液体] CHLOROSILANE, [CORROSIVE LABEL] 氯硅烷[腐蚀性标签] CHLOROSILANE, [EMITS FLAMMABLE GAS 氯硅烷[湿时释放出可燃液体,腐蚀性 WHEN WET, CORROSIVE LABELS] 标签] CHLOROSILANE, [FLAMMABLE, CORROSIVE LABELS] 氯硅烷[易燃,腐蚀性标签] CHLOROSULFONIC ACID 氯磺酸(氯化硫酸) CHROMIC ACID, [SOLID] 铬酸[固体]
四色标签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报批稿)
16
作业场所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报批稿)
• A1 健康危害
– A1.1 概述是指化学品通过吸入、食入、皮肤和眼睛接触等 途径侵入肌体的损伤能力。主要考虑物质本身的固有危害 和在火灾情况下分解产物的危害性,适当兼顾慢性影响, 如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但不考虑火灾烧伤危害。 – A1.2 危害分级是根据毒物的固有特性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将其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级,分别用 4,3,2,1,0表示。划分原则如下:
5
HMIS标签
• 不同颜色分别对应:蓝色:健康危害;红色:易燃性;黄色: 危险反应性;白色:工人的个人防护措施。从高到低依次为5 个危险等级,从0-4依次危险等级递增,4表示危险程度最高 的。
•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制作HMIS标签时,部分信息可以从SDS上 的第8、9、10、11部分获取。
6
NFPA标签
NFPA LABEL
3
两种常见的四色标签
•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NFPA):美国国家消防协 会。NFPA704危险等级系统是由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 通过使用NFPA704的指令开发的标准系统。
• Hazardous Materials Identification System (HMIS):有害物质识 别系统。有害物质识别系统(HMIS)是由美国涂料协会 (ACA)开发,用以帮助雇主遵守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 局(OSHA)修订后的危险公示标准(HCS)。
– – – – 爆炸下限≤10%(V/V)的易燃气体; 易燃的低温液化气体化学品; 闪点<-18℃的液体; 自燃化学品。
nfpa 704-2017 应急响应材料危害识别标准体系
nfpa 704-2017 应急响应材料危害识别标准体系NFPA 704是由美国安全协会(NFPA)所制定的关于应急响应材料危害识别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帮助人们快速识别和评估物质的危害性,以便采取适当的紧急应对措施。
该标准体系包括:“健康危害”、“火灾危害”、“反应性危害”和“特殊危害”四个方面。
首先,健康危害部分是通过判断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来评估,标识为蓝色。
它主要包括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急性和慢性影响。
对于急性影响,主要考虑的是物质是否会引发瞬时或短期的健康问题,如眼睛或皮肤刺激、呼吸道刺激等。
而慢性影响则指的是物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的慢性病,例如导致癌症、生殖系统受损等。
第二,火灾危害部分以红色标识,用于评估物质引发火灾的潜力。
主要考虑物质的燃烧性能、燃烧产物的毒性等。
标志中的数字从0到4,表示了火灾途径的不同特征。
0表示不燃,4表示极易燃。
这些数字评估了物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引发火灾的可能性。
接下来,反应性危害标识为黄色,主要用于评估物质的反应性能力。
这主要涉及到物质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物质可能表现出的危险反应包括爆炸、剧烈的氧化或还原反应、电化学反应等。
例如,某些物质可能高度反应性,与空气中的湿气或特定条件下的其他物质接触会引发爆炸。
最后,特殊危害标识为白色,并用特殊符号表示。
它主要用于识别对人体健康和安全有特殊危害的物质。
例如,在该标签中可能包含有关辐射、氧缺氧或联系眼睛的危害的信息。
NFPA 704标准体系向用户提供了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识别物质的危险性。
通过识别物质的危害性,用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例如,在遇到具有高火灾危险性的物质时,用户可以立即远离并寻求专业救援。
同样地,当用户遇到具有高健康危害的物质时,可以避免直接接触或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需要注意的是,NFPA 704标准体系并未针对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记。
它主要关注工作场所常见的物质,因此对于一些非常规或罕见物质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评估。
道化学评价法教学案例
NR=4 在常温压下自身易于引起爆炸分解或爆炸反应的物质。
若为氧化剂,则NR再加1,但不超过4; 对冲击敏感性物质,NR为3或4
此外还应考虑:
(1)物质的数量。对于工艺单元,其易燃、易爆或 化学活性物质的最低处理量为2268kg或2.27m3。 对于小规模实验在厂,处理易燃、易爆或化学活 性物质的数量至少为454㎏或0.454m3。低于该数 量,评价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的危险性增大,出现 评价结果的失真;
(2)合理划分工艺单元
0.3-1.25 0.20-0.40 0.25-1.05
(4)密闭式或室内工艺单元F14 0.25-0.90
(5)通道F15
0.20-0.35
(6)排放和泄漏控制F16
0.25-0.50
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
6
F1=1+∑ F1i
式中:1——基本系数;
i=1
F1i——单项一般工艺危险的修正系数。
采用危险系数
• 蓄液池或地沟最外缘与设备间距离至少数为15m, 如设有防火墙,可以减少其间距离;
• 蓄液能力≥前述排放总量。
4)蓄液池或地沟处设有公用工程管线,或者管线的距 离不符合要求者, F16=0.5。
表9-3 火灾、爆炸指数(F&EI)表 p198
1.一般工艺危险 基本系数
危险系数范围 1.00
(1)放热化学反应F11 (2)吸热反应F12 (3)物料处理与输送F13
确定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F1×F2 确定火灾、爆炸指数F&EI=F3×MF
水蒸气标识
水蒸气标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蒸气标识的意义在于帮助工作者快速准确地识别和理解水蒸气相关的信息,从而保障工作安全和生产效率。
水蒸气在工业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此必须在设备和管道上进行明确的标识,以减少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和事故的发生。
水蒸气标识一般分为颜色标识和文字标识两种。
颜色标识是指通过不同颜色的标志来表示不同的水蒸气信息,如红色表示高温高压的水蒸气,黄色表示中温中压的水蒸气,蓝色表示低温低压的水蒸气等。
文字标识则是通过具体的文字描述来表达水蒸气的相关信息,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这两种标识方式通常会结合使用,以提高标识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设计水蒸气标识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简洁明了,不能过于复杂或繁琐,以免影响标识的识别和理解。
其次是准确无误,标识信息必须准确反映水蒸气的实际情况,以避免给工作者带来误解和危险。
还需要考虑标识的持久性和可靠性,要选择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并确保标识不易褪色或损坏。
水蒸气标识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
在化工厂设备上,经常会有很多涉及水蒸气系统的设备和管道,需要进行标识以区分不同介质的管道和设备,保障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电力厂和制药厂中,水蒸气也是重要的能源和中间介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标识和管理。
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水蒸气常用于蒸煮和加热食品,需要对其进行标识,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水蒸气标识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保障工作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合理设计和正确使用水蒸气标识,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
希望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水蒸气标识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重视,为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2000字】。
第二篇示例:水蒸气标识是一种常用的标识符号,用于表示水蒸气在管道、设备或容器中的存在。
水蒸气是水在液态状态下受热蒸发后形成的气体状态,它在工业生产、热力供应、化工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化学品安全风险评估考核试卷
10.进行化学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______和环境保护。()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所有化学品都必须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2.化学品的安全风险评估只需要在化学品首次使用时进行。()
D.单一的责任归属
19.以下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化学品的再次评估?()
A.发现新的危害信息
B.改变使用方式或条件
C.法律法规更新
D.员工提出安全担忧
20.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化学品的环境影响?()
A.减少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B.优化化学品的生产过程
C.采用环保型化学品
D.增加废液的处理成本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2.化学品的毒理学评估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A.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B.致癌性和遗传毒性
C.毒性和剂量
D.接触途径和暴露时间
3.下列哪种化学品危害等级划分方法被广泛使用?()
A. NFPA 704
B. OSHA
C. GHS
D. SARA
4.下列哪个不是化学品安全数据表(SDS)中必须包含的信息?()
A.建立化学品管理程序
B.对员工进行化学品安全培训
C.定期审查和更新化学品清单
D.忽视员工的反馈
17.以下哪些化学品风险评估中可能使用到的工具或方法?()
A.暴露评估模型
B.毒理学数据
C.风险矩阵
D.定量风险评估
18.以下哪些是化学品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NFPA 704
NFPA 704开放分类:社会、安全NFPA 704是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危险品紧急处理系统鉴别标准。
它提供了一套简单判断化学品危害程度的系统,并将其用蓝、红、黄、白四色的警示菱形来表示。
警示菱形按颜色分为四部分:蓝色表示健康危害性;红色表示可燃性;黄色表示反应性;白色用于标记化学品的特殊危害性。
前三部分根据危害程度被分为0、1、2、3、4,五个等级,用相应数字标识在颜色区域内。
蓝色 / 健康危害性等级描述范例4 短时间的暴露可能会导致死亡或重大持续性伤害。
氢氰酸3 短时间的暴露可能导致严重的暂时性或持续性伤害。
氯气2 高浓度或持续性暴露可能导致暂时失去行为能力或可能造成持续性伤害。
氯仿1 暴露可能导致不适,但是仅可能有轻微持续性伤害。
氯化铵0 暴露在火中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超过一般可燃物。
花生油等级描述范例4 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发生爆炸。
三硝基甲苯3 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如被加热或与水反应等)发生爆炸。
乙炔2 在加热加压条件下发生剧烈化学变化,或与水剧烈反应,可能与水混合后发生爆炸。
单质钙1 通常情况下稳定,但是可能在加热加压的条件下变得不稳定,或可以与水发生反应。
氧化钙0 通常情况下稳定,即使暴露于明火中也不反应,并且不与水反应。
液氮白色/特殊危害性警示菱形的白色区域可能有以下符号:W(有时被写作W):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如:钙。
OX(有时被写作OXY):氧化剂。
如:高锰酸钾。
以上两个符号是NFPA 704标准中规定的符号,除此之外,化学品厂商有时还使用以下符号标记在白色区域:COR:腐蚀性。
如:浓硫酸。
ACID:强酸。
如:盐酸。
ALK:强碱。
如:氢氧化钠。
NFPA 704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NFPA 704122WFire diamond for Sodium borohydrideNFPA 704 is a standard maintained by the U.S.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It defines the colloquial "fire diamond" used by emergency personnel to quickly and easily identify the risks posed by nearby hazardous materials. This is necessary to help determine what, if any, specialty equipment should be used, procedures followed, or precautions taken during the first moments of an emergency response.Contents [hide]1 Symbolism1.1 Blue/Health1.2 Red/Flammability1.3 Yellow/Reactivity1.4 White/Special2 See also3 References4 External links[edit] SymbolismThe four divisions are typically color-coded, with blue indicating level of health hazard, red indicating flammability, yellow (chemical) reactivity, and white containing special codes for unique hazards. Each of health, flammability and reactivity is rated on a scale from 0 (no hazard; normal substance) to 4 (severe risk).[edit] Blue/Health4. Very short exposure could cause death or major residual injury (e.g., hydrogen cyanide).3. Short exposure could cause serious temporary or residual injury (e.g., chlorine gas).2. Intense or continued but not chronic exposure could cause temporary incapacitation or possible residual injury (e.g., chloroform).1. Exposure would cause irritation but only minor residual injury (e.g., turpentine).0. Exposure under fire conditions would offer no hazard beyond that of ordinary combustible material (e.g., sodium chloride).[edit] Red/Flammability4. Will rapidly or completely vaporize at no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r is readily dispersed in air and will burn readily (e.g., propane). Flash point below 23°C (73°F).3. Liquids and solids that can be ignited under almost all ambi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e.g., gasoline). Flash point below 38°C (100°F) but above 23°C (73°F).2. Must be moderately heated or exposed to relatively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before ignition can occur(e.g., diesel fuel). Flash point between 38°C (100°F) and 93°C (200°F).1. Must be pre-heated before ignition can occur (e.g., canola oil). Flash point over 93°C (200°F).0. Will not burn (e.g., water).[edit] Yellow/Reactivity4. Readily capable of detonation or explosive decomposition at normal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e.g., nitroglycerin).3. Capable of detonation or explosive decomposition but requires a strong initiating source, must be heated under confinement before initiation, reacts explosively with water, or will detonate if severely shocked (e.g., fluorine).2. Undergoes violent chemical chang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reacts violently with water, or may form explosive mixtures with water (e.g., phosphorus).1. Normally stable, but can become unstabl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e.g., calcium).0. Normally stable, even under fire exposure conditions, and is not reactive with water (e.g., liquid nitrogen).[edit] White/SpecialThe white "banda" area can contain several symbols:'W' - reacts with water in an unusual or dangerous manner (e.g. cesium, sodium)'OX' - oxidizer (e.g. potassium perchlorate)'COR' - corrosive; strong acid or base (e.g. sulfuric acid, potassium hydroxide)'ACID' and 'ALK' to be more specific.'BIO' - Biohazardous (e.g. smallpox virus)The radioactive trefoil () - is radioactive (e.g. plutonium)'CRYO' - CryogenicNote: Only 'W' and 'OX' are officially part of the NFPA 704 standard, but other self-explanatory symbols are occasionally used in an unofficial manner.[edit] See alsoHMIS Color BarHazchemHazmat[edit] ReferencesUniversity of Oregon Chem Labs - NFPA Hazard Identification System[edit] External linksListing of NFPA Ratings for many chemicalsAbout NFPA 704: Standar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azards of Material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Retrieved from "/wiki/NFPA_704"Category: Safety。
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代张音【摘要】在分析煤矿安全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简捷方便的特点,研究了该方法定量评价煤矿生产系统的可行性,并通过实例评价,探索了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验证了其可操作性.【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煤矿;安全评价;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火灾爆炸指数;毒性指标【作者】代张音【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煤矿井下灾害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工、自然环境共存的灾害系统[1]。
针对煤矿井下灾害系统的特性,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很多煤矿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估计”安全,定量评价是“计算”风险[2],考量经济发展程度与企业经济能力,强调“相对安全”,评价的最终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3]。
由于目前煤矿定量安全评价方法的复杂性和各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在实际煤矿安全评价中应用较少。
因此,研究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煤矿定量安全评价方法,仍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分析煤矿井下灾害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美国道化学公司(DOW)的火灾爆炸指数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思路[4],提出利用其简化方法,即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定量评价煤矿生产系统,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其可行性。
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是美国DOW火灾爆炸指数法的简化方法,使用简捷方便,主要用于评价爆炸潜在危险性大小、生产装置火灾,找出危险部位、危险设备[5]。
其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瓦斯、煤尘、火灾、水灾、顶板事故称为煤矿“五大”灾害,可见火灾、爆炸事故是煤矿主要灾害形式,这正是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主要评价对象。
由于煤矿具有动态性、相关性等特点,评价时,评价单元划分越小评价结果越准确,因此对较复杂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时,系统往往被划分成几十个评价单元,利用单元快速排序法对单元进行初评,找到重大危险单元,以便下一步的详细分析和评价。
常见运输化学品特性
主要承运化学品1、苯/Ben ze ne( UN1114)1.1特性苯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
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
1.2标识类别1.3安全风险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
人和动物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体内苯生成了苯酚。
特别注意:(1)长期吸入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急性中毒会产生神经痉挛甚至昏迷、死亡。
(2)在白血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有苯及其有机制品接触历史。
1.4注意事项毒性较强,属于致癌物。
严格按照封闭式作业来操作,避免吸入。
纯苯要求纯度较高,如果上载货物是易结晶的货物(如对二甲苯、苯酚) ,务必彻底清洗干净,纯苯货物的化验指标中,其中对二甲苯不能超过20PPM,近期曾经有公司因为冬天洗舱不彻底造成货损!卸完纯苯后备舱时间较长,主要是需要蒸舱,否则纯苯气体无法去除,有致癌物,船员不愿意下去抹舱。
2、甲苯/Toluene( UN1294)2.1特性甲苯无色澄清液体。
有苯样气味。
有强折光性。
能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和冰乙酸混溶,极微溶于水。
相对密度0.866。
凝固点-95C。
沸点1106C。
折光率1.4967。
闪点(闭杯)44C。
易燃。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7.0% (体积)。
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5000mg/kg。
高浓度气体有麻醉性。
有刺激性。
2.2标识类别2.3安全风险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该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
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色表示健康危害性;红色表示可燃性;黄色表示反应活 性;白色用于标记化学品的特殊危害性。前三者根据危害 程度被分为0、1、2、3、4五个等级,用相应数字标识在颜 色区域内。示例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标准,常见的健康危害性物质有氟(危害等级4)、氯 (危害等级3)、硝化甘油(危害等级2)、丙酮(危害等级1)等
NFPA标准 指的是美国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简称NFPA)所制定的系列标准,旨在促进防火科学的发展, 改进消防技术,组织情报交流,建立防护设备,减少由于火 灾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NFPA 704 则是系列标准中针对化学品的一个紧急处理系统鉴别标准。 该标准提供了一套简单判断化学品危害程度的系统,并将其 用蓝、红、黄、白四色的警示菱形来表示。
根据上述标准,常见的可燃性物质有甲烷(危害等级4)、汽油 (危害等级3)、苯基硫脲(危害等级2)、甘油(危害等级1)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常见的反应活性物质有TNT(危害等级4)、 乙炔(危害等级3)、白磷危害等级2)、氧化钙(危害等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