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用治流行性感冒---何炎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方今用治流行性感冒---何炎焱
古方今用治流行性感冒
何炎焱
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属中医广义伤寒病范畴。

《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法治疗伤寒病,后世医家不断有所发展。

清初温病学说之创立,治疗伤寒病之理、法、方、药,已粲然大备了。

现按现代医学流感分型,而用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辨证施治,分述于下。

一、轻型(约5%)
此型症状轻微,只要将息得宜,饮食清淡,多饮开水,不须服药,二三日可自愈。

若仅有低热,微恶寒者,可用葱白连须5条、淡豆豉10克,一同捣烂,水煎数沸,服后取汗即解。

普通型(约80%)
(一)邪犯卫气
流感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脉浮数,舌苔薄白欠润,此温邪外袭,卫气同病,宜辛散表邪,凉解里热,用撤热柴胡饮:
柴胡15 防风15 白芍15 陈皮6 甘草5 金银花15
连翘15 蝉蜕12 僵蚕6 黄芩12 板蓝根15
按: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这与现代医学所说流感病毒是从呼吸道感染的不谋而合。

病初起,呼吸道症状并不明显,临床表现多见卫气同病。

叶天士说:“温邪热变最速”,即是此理。

撤热柴胡饮乃取张景岳的正柴胡饮为基础,乃变桂枝汤的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之法,加金银花、连翘辛凉疏风,蝉蜕、僵蚕辛散邪毒,板蓝根、黄芩凉解里热,诸药合而为剂,既解卫分之邪,又清气分之热,较景岳原方及银翘散,升降散诸方之效果为优。

兼咳嗽——流感病一、二日后,外症渐减,而温邪仍留肺系。

内热未净者,则鼻塞涕浊,咳嗽痰稠,咽干、口渴、舌苔微黄,脉滑数,宜清热涤痰止咳,川桑杏止嗽散:
荆芥10 百部10 白前10 紫苑10 陈皮6 桔梗8
甘草5 桑叶12 北杏12 浙贝12 黄芩12 芦根30
若风邪未净者,则嚏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略数,宜疏风涤痰止咳,用杏苏止嗽散:
荆芥10 百部10 白前10 紫苑10 陈皮6 桔梗8
甘草5 紫苏12 北杏12 前胡10 蝉蜕10克
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流感病多兼咳嗽。

古人谓肺为娇脏,用药宜轻,过寒过热,皆非所宜。

《医学心悟》之止嗽散乃治外感咳嗽之良方,辨其为偏热、偏风,随症加味,活法在人。

兼咽喉痛——流感病一、二日,内热不解,上攻咽喉,症见发热不退,咽喉红肿热痛,时有干咳,舌红、苔黄、口燥,脉滑数,宜清肺火,利咽喉,解热毒,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元参20 麦冬15 浙贝15 白花蛇舌草25
白芍15 薄荷5 甘草5 土牛膝根20
丹皮15 板蓝根20 连翘15 夏枯草15
按:温邪从口鼻入肺,必经咽喉,若素禀阳盛之人,及有咽喉宿
疾者,患上流感,多兼咽喉红肿之症。

故借用《重楼玉钥》之养阴清肺汤去生地之腻,加大量清热解毒利咽散结之品,可以顿挫病势。

(二)外寒束内热
气候寒热反常之际,流感病毒侵人,常有外寒束内热之证。

症见:凛凛恶寒,蒸蒸发热,无汗,头顶强痛,骨节酸痛,甚则腰脊如被杖。

口渴,不引饮,心烦,脉浮紧而数,舌苔薄白微黄,宜温散外寒,凉解里热,用人参败毒散加石膏:
党参15 羌活12 独活12 柴胡15 前胡12 川芎10
茯苓15 枳壳8 桔梗8 甘草5 石膏30-50
按:据天人合一之理及人之生活方式不同,流感病毒侵人,发病亦异。

如冬至—阳生,人身阳气渐盛。

虽室外严寒,而室内暖气温煦。

加以酒肉无厌,则内热燔灼。

若感外寒,则成客寒包火之证。

又如夏日酷热,倏然凉风淫雨:或室外骄阳似火,室内则冷气清凉,此时患感,亦见外寒束内热之证。

此症与《伤寒沦》之大青龙汤证相类,然大青龙汤疗效不及《类证活人书》之人参败毒散重加石膏为佳。

喻嘉言推崇此方为“暑湿热三气传而为疫”之第一方,诚非虚语。

(三)邪传阳明
温邪表症不解,则化热入里。

症见高热持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数,舌苔黄干,宜辛寒达热出表,用新加白虎汤:
石膏30-90 知母15 甘草6 粳米15 丝瓜络15 芦根30
兼表证——兼见微恶寒、头痛,以前额为甚,加葛根20 升麻8 兼里实——兼见心烦谵语,大便秘结,或滞下胶粘黄秽,腹痛肛热。

舌苔黄燥,或厚,脉实数,加大黄15(水浸后下) 芒硝10(冲服)
按:温邪化热入里,若不传于肺,常传于阳明,而现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大)之症。

自古以白虎汤为治阳明经热之主方。

再加丝瓜络以疏通阳明脉络,芦根清热救津,可增强达热出表之效。

临床所见之阳明经病,并非全是里热,亦有兼阳明本经之表者,
于白虎汤中,再加葛根、升麻疏解表邪,为表里分消之法。

温邪传里,常有可下之证,且之宜早。

吴又可说:“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故不可泥执要痞、满、燥、实俱全,始可用下法之说,于白虎汤中复入调胃承气汤,乃经腑同治之法。

(四)邪留三焦
流感病二、三日后,邪不外解,亦不传里,而留于半表半里之间。

症见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苦、胁满、脘闷干呕、脉弦略数,舌苔白微黄,舌心稍厚,向边尖渐薄。

宜和解表里,并分消上下,用新订柴胡温胆汤:
柴胡15 黄芩15 太子参15 半夏12 甘草5 茯苓15
陈皮5 竹茹15 枳壳12 桔梗10 生姜3片
按:叶天士说:“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之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温胆汤之走泄。

”普通型流感病中,此证常见。

叶天士畏忌柴胡,改用温胆汤之分消走泄,甚有巧思。

然此方究嫌力薄,故后世医家,于方中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以增强透邪泄热之力,然证诸临床,仍以小柴胡汤与温胆汤合用为优。

去大枣之甘壅,加桔梗以配枳壳一升一降,则邪更易解。

胃肠型(约5%)
(一)肺胃大肠同病
流感病初起,发热、咳嗽、口渴、胸脘痞闷,滞下溏黄,脉浮濡数,舌苔薄黄。

此温邪从肺胃下注大肠,宜解表宣肺,泄热和中,用陈氏升泄法加金银花、滑石:
煨葛根15 桔梗10 陈皮6 豆卷15 黄芩15
金银花15 滑石20 甘草5
按:流感病初起,常见既有呼吸道症状,又兼胃肠症状者。

《温热经纬》所载《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有升泄温邪之法,取葛根、桔梗升发,陈皮、豆卷泄湿,黄芩泄热,甘草和中,方药精简,再加金银
花清热,滑石利湿,疗效甚佳。

(二)湿盛濡泄
夏月秋初,流感病患者,少数有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而以胃肠症状为主者。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重痛,肢体倦怠,胸脘痞满,腹痛,泄泻溏稀,脉濡滞,舌苔白滑或厚腻者,此湿邪内困,脾胃不和,宜解表和中祛湿,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15 厚朴10 半夏12 茯苓20 猪苓15 泽泻15
苍术12 白蔻仁6 苡仁30 苏叶10 神曲10
按:长夏湿盛,故胃肠型流感常见于此时。

此症甚少兼夹传变,祛湿之法,较易治愈。

重型(约10%)
(一)邪入营血
流感病持续高热不退(39℃至40℃以上),日渐烦躁不安,时有谵语,甚则神昏僵厥,脉弦细数,唇焦舌绎,此温邪内传营血重病,宜清营凉血,透热转气,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羚羊角5-10 玳瑁20 生地25 丹皮15 赤芍15
石膏30-60 知母15 甘草5 连翘15 桅子15
黄芩15 竹叶15 元参25 黄连10
按:温邪从气分逆传营血,病情凶险,此即现代医学所称“中毒型流感”。

余师愚治热疫之清瘟败毒饮,乃犀角地黄汤、白虎汤、清心凉膈散三方合一,再加元参、黄连,乃救治毒血症良方(其中犀角可用羚羊角合玳瑁代用,较用水牛角为优)。

(二)邪陷厥阴
流感病一、二日,即壮热、神昏、口噤、舌歪、失语、抽搐频繁,脉弦数疾,唇焦、舌绎苔燥,经现代医学检查为病毒性脑炎者,乃温
热邪毒,内陷厥阴,络闭风动之候,宜透络苏神,泻火熄风,用安宫牛黄丸合防风通圣散,鼻饲给药:
安宫牛黄丸2枚(分次服用) 防风12 荆芥12 薄荷5
黄芩15 桅子15 连翘15 赤芍15 川芎10 当归12
大黄15(水浸后下) 芒硝15 甘草5 石膏30 滑石30
寒水石30 羚羊角10 地龙15
按:叶天士说:“……外热一陷,里络就闭。

……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经临床验证,安宫牛黄丸乃治脑炎之主药,而刘河间之防风通圣散,有疏风透邪、清解里热、大寒降逆、急下存阴、活血化瘀五大作用。

此去麻黄、桔梗之升,白术之守,加羚羊角、地龙、寒水石,增强熄风降逆之力,常可挽救垂危。

(三)邪入肺络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早期之卫气同病不即外解,邪陷肺络,而成重症,即现代医学所称之流感病毒性肺炎。

症见持续高热(39‘C 以上)不恶寒而汗出,咳嗽阵发,气促痰鸣,痰黄粘稠,或带血丝,胸痛,脉大滑数,舌红苔黄,此邪热壅遏肺络,肺失宣降,宜辛寒肃降,清热涤痰,用新订麻杏芩鱼苇茎汤:
麻黄6 北杏15 石膏30-50 甘草6 苇茎30
冬瓜仁30 苡仁30 桃仁15 黄芩15 鱼腥草30
若温邪留恋,日数既多,则耗气伤阴,症见热稽留不退,神情烦躁,咳嗽气促,声低音哑,胸高鼻煽,口渴咽干,唇焦,舌干红苔燥,或如沙子,脉细数或促,此肺阴肺气俱伤,化源将涸,老人、小儿,最常见此候。

宜甘寒肃肺,益气救阴,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西洋参15 甘草6 火麻仁30 阿胶15克(烊化)
麦冬15 北杏15 桑叶15 枇杷叶10
石膏30 川贝12 竺黄15
若神志昏沉,舌尖起红粒而干,乃肺性脑病先兆,宜加入安宫牛黄丸1-2枚。

按:流感病毒性肺炎虽不如细菌性肺炎之多见,然病情较重。

中医治疗此病,有千余年之经验。

新订之麻杏芩鱼苇茎汤乃取《伤寒论》治喘咳之麻杏石甘汤合《千金方》治疗肺痈之苇茎汤,能肃肺平喘,泻热涤痰,现加黄芩、鱼腥草增强其逐邪之力,临床屡效。

至于喻氏之清燥救肺汤是由麻杏石甘汤与复脉汤加减化裁而成(现以火麻仁代胡麻),乃甘寒濡润,沃焦救焚之良方,随症加味,疗效甚佳。

(四)邪毒伤心
流感病初中期,卫分气分症候反复不解,而胸闷、气短、虚烦、心悸怔忡、脉结代等症相继出现,此乃邪毒伤心之候,即现代医学所称之流感病毒性心肌炎。

宜清热逐邪,益气护心,用新订撤热护心汤:金银花15 连翘15 板蓝根15 蒲公英20 丹参15
西洋参15 麦冬15 五味子5 生地20 甘草15-30
按:《伤寒论》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文,说明此时之心律失常乃由于外感而非杂病。

而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已积累1700余年之经验。

病早期,多是虚实互见,故用大剂清热祛邪之品与益气养心之品合用,可控制病情。

若诸恙递减,病情稳定,即进入恢复期,宜益气养心,缓缓调治,以竟全功。

用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5-30 吉林人参15 桂枝10 麦冬15
生地25 枣仁15 大枣20 阿胶15 黄芪30
玉竹30 丹参15
此即《伤寒论》之炙甘草草汤去生姜,以枣仁代火麻仁,加黄芪、玉竹、丹参,更增补气养阴之效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