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诗以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认识 和理解。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4、背诵诗文,温习思想感情 5、练习册
十、板书
渡荆门送别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叙事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景色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壮阔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4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展现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 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的雄伟。这正是 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 的形象写照。
这两句与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 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初读感知
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 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四 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 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 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 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有关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 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难点)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感情。
二、题目解说
1、诗歌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 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已。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52021/8/52021/8/5Aug-215-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5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8/52021/8/5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52021/8/5August 5, 2021
4、朗读,扫清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平野:平旷的原野。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作者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 年的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5、品读鉴赏,概括诗意
1~2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 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叙事) 荆门在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
5~6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和远景。 月下飞天镜: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
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 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 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唇楼般的奇景。
3~6句绘景。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8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 写故乡的山水送自己的万里行舟,表达诗人对故乡无
三、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祖籍陕西西纪(今 甘肃安东)。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等。
四、诗歌赏析
1、字词音释 2、节奏: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
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 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 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 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 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 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 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六、写作方法
1、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 2、格调激越奔放,融情于景。特别是“山随
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作者运用了浪漫 主义的表达手法,写得逼真如画,成为脍 炙人口的佳句,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开阔的 胸襟。
七、名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长江两 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垠的低平的 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的画面,给人以 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限爱恋的情感。 诗人以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何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 了养育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 依依难舍呢?
“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人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 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 独到令人称叹。
后一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 仿佛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一 个“入”字,力透张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开阔 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八、小结
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作 者离蜀到楚的漫游行踪。颔联、颈联描写 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 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 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尾联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6、翻译诗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 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 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 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 我东行的小舟。
五、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诗人告别故乡时所见到的山河 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赞美,表达了诗人送别壮游,心怀开阔 的心情和眷恋故乡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