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易学的古诗精选【十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中国历史⽂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化中的⼀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的⽣活经历,简短⽂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字的博⼤精深。

下⾯是分享的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拨清波。

鉴赏
这⾸诗以⼀个七岁⼩孩的眼光看鹅游⽔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动活泼。

第⼀句三个“鹅”字,是诗⼈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

第⼆句“曲项向天歌”。

曲,弯曲。

项,就是脖⼦。

曲项,弯着脖⼦。

歌,唱歌。

这两句让⼈想象出,⼀个7岁的⼉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朝着天空唱歌。

⼀下⼦抓住鹅脖⼦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得的神态。

第⼆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以声声⼊⽿之感。

鹅的声⾳⾼亢嘹亮,⼀个“曲”字,把鹅伸长脖⼦,⽽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分⽣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进中的情形,下⾯两句则写鹅群到⽔中悠然⾃得游泳的情形。

⼩诗⼈⽤⼀组对偶句,着重从⾊彩⽅⾯来铺叙鹅群戏⽔的情况。

鹅⼉的⽑是⽩的,⽽江⽔却是绿的,“⽩”“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两句中⼜“⽩”“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在⽔中悠然⾃得,⼀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在⽔中⽤⼒划⽔,以致掀起了⽔波。

这样,动静相⽣,写出了⼀种变化美。

2.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悯农⼆⾸·其⼆
李绅〔唐代〕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赏析
⾸诗描绘了在烈⽇当空的正午农民⽥⾥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勤劳动的⽣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表达了诗⼈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

⼀开头就描绘在烈⽇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劳作,那⼀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粒
粟”到“万颗⼦”,到“四海⽆闲⽥”,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粒粒皆⾟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以当⼗。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雪风霜,终年⾟勤劳动的⽣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但⼜不仅以它的说服⼒取胜,⽽且还由于在这⼀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是采⽤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怎样⾟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之下锄⽲⽽汗流不⽌的情节作了⼀番形象的渲染,就使⼈把这种⾟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最后⽤反问语⽓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

尤其是把粒粒粮⾷⽐作滴滴汗⽔,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贴切。

3.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梅花
王安⽯〔宋代〕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以梅拟⼈,凌寒独开,喻典品格⾼贵,暗⾹沁⼈,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洁品格喻⽰那些像诗⼈⼀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

全诗语⾔朴素,写得则⾮常平实内敛,却⾃有深致,耐⼈寻味。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写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数枝梅”,“墙⾓”不引⼈注⽬,不易为⼈所知,更未被⼈赏识,却⼜毫不在乎。

“墙⾓"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居简陋,孤芳⾃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开”,这⾥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只写她“独⾃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偏僻的地⽅,仍然凌寒⽽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像写⼈品。

“独⾃”,语意刚强,⽆惧旁⼈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不倒。

体现出诗⼈坚持⾃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从⽼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不是雪”,不说梅花,⽽说梅花的洁⽩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分纯净洁⽩,但知道不是雪⽽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寻味。

暗⾹清幽的⾹⽓。

“为有暗⾹来”,“暗⾹”指的是梅花的⾹⽓,以梅拟⼈,凌寒独开,喻典品格⾼贵;暗⾹沁⼈,象征其才华横溢。

⽴在僻静甚⾄冷清的墙⾓,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送去浓郁的幽⾹,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

4.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王维〔唐代〕
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然景物,赞叹的却是⼀幅画。

前两句写其⼭⾊分明,流⽔⽆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

四句诗构成了⼀幅完整的⼭⽔花鸟图。

全诗对仗⼯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读着琅琅上⼝。

全诗读起来似乎⾏⾏违反⾃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有⾊”远⼭含笑,有⾊便是好⼭,何为有⾊?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寒⾊苍苍亦是佳⾊,奇傀峭拔也是异⾊,只因其距离⽽产⽣美感,让⼈觉其有⽆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句,在于有静⼼者能品之。

这就好⽐是阳春⽩雪,⼀开始就将下⾥巴⼈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任何的浮躁都不⾏,有的只是⼼静如⽔.但不是死⽔⽽是活⽔.你看画中有⽔呢?⼀汪春⽔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出,⼀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的眼中。

“近听⽔⽆声”源头活⽔本是“动境”,⽽⽆声⼆字⼜进⼊静境,宁静致远.和⾸句并⽆⽭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难以放弃去⼀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神和⼭⽔便靠近了。

⼀切的妙处只是因为“⽆声”,⽆声是⼀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阴道上⾏,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声都溶在⼀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籁”“地籁”⼀起时,便共同构成⼀个常⼈⽆法⾔语的⾃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说的是花⼉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去,⽽只有在画中,花⼉美⽽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种梦想,⼀种可见⽽不可得的梦想。

⽽且同第⼆句中的“⽔⽆声”⼀样,“⼈来鸟不惊”也是表⽰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

这⾥诗⼈以“近听⽔⽆声”来表现⽔的潺潺可听,以“⼈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法是很⾼明的。

5.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花。

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花,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这是⼀⾸描写风的⼩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种诠释和理解。

风⽆形,空⽓流动形成风。

但它⼜是有形的,⼀阵微风掠过,⼩草含笑向⼈们点头,花⼉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撒欢⼉,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的脸庞。

风也有⾃⼰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秀、⼆⽉春风似剪⼑,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草的青春,也在⼈们⼼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壁怀古》来证明: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树连根拨起,⽤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袖挥断成⽚树⽊,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策的⼈们,视⾃⼰为⼀列战车,⽽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似在诉说⼼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类的朋友,却也给⼈类带来⽆尽的灾难,风,你让⼈不得不爱,同时也让⼈惧之三分。

6.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欢乐的⼼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回旋反复的⾳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望⽆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由⾃在、欢快戏耍的鱼⼉,还有那⽔上划破荷塘的⼩船上采莲的壮男俊⼥的欢声笑语,悦⽿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动的场景!从⽂化学的⾓度,我们⼜会发现这是⼀⾸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怎能不想起北⽅的“⼤姑娘⾛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股夏⽇的清新迎⾯扑来,想着就令⼈觉得清爽。

还不⽌于此,我们感受着诗⼈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的⼼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字是写⼈的,但是我们⼜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如临其境,感受到了⼀股勃勃⽣机的青春与活⼒,领略到了采莲⼈内⼼的欢乐和青年男⼥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民歌不朽的魅⼒所在。

7.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画鸡
唐寅〔明代〕
头上红冠不⽤裁,满⾝雪⽩⾛将来。

(裁⼀作:戴)
平⽣不敢轻⾔语,⼀叫千门万户开。

赏析
《画鸡》是⼀⾸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裁,满⾝雪⽩⾛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

头戴⽆须剪裁的天然红冠,⼀⾝雪⽩,兴致冲冲地迎⾯⾛来。

诗⼈运⽤了描写和⾊彩的对⽐,勾画了⼀只冠红⽻⽩、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公鸡。

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红冠,在这第⼀句⾥,诗⼈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装饰⽽⾃然形成的⾃然美本⾝,所以诗⼈称颂这种美为“不⽤
承句“满⾝雪⽩”⼜从全⾝描写公鸡浑⾝的雪⽩⽻⽑。

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积的⽩⾊(公鸡)与公鸡头上的⼤红冠相⽐,⾊彩对⽐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洁的形象。

“平⽣不敢轻⾔语,⼀叫千门万户开”。

这是写公鸡的⼼理和声⾳。

诗⼈拟鸡为⼈揭开了它⼀⽣中不敢轻易说话的⼼理状态,它⼀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

它⼀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天的到来。

“平⽣不敢轻⾔语”,诗⼈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词,⽤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

后两句⽤拟⼈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了诗歌的艺术⼿法,使两句产⽣了强烈的对⽐树⽴了雄鸡⾼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洁。

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它平时不多说话,但⼀说话⼤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不避⼝语”的写诗特点,富有⼉歌风味。

8.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赠汪伦
李⽩〔唐代〕
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此诗是李⽩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乘⾈欲⾏时,汪伦踏歌赶来送⾏的情景,朴素⾃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深千尺”赞美桃花潭⽔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转,⽤衬托的⼿法,把⽆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清新⾃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字,却是李⽩诗中流传最⼴的佳作之⼀。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

“李⽩乘⾈将欲⾏”是说诗⼈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不假思索,顺⼝流出,表现出乘兴⽽来、兴尽⽽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的。

⼈未到⽽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就料到⼀定是汪伦赶来送⾏了。

这样的送别,侧⾯表现出李⽩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由的⼈。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为结句预伏⼀笔。

桃花潭⽔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深情深⾃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物⼿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于潭⽔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
在“不及”⼆字,好就好在不⽤⽐喻⽽采⽤⽐物⼿法,变⽆形的情谊为⽣动的形象,空灵⽽有余味,⾃然⽽⼜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李⽩《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意”不浅,味更浓。

古⼈写诗,⼀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味。

⽽《赠汪伦》从诗⼈直呼⾃⼰的姓名开始,⼜以称呼对⽅的名字作结,反⽽显得真率,亲切⽽洒脱,很有情味。

9.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悯农⼆⾸·其⼀
李绅〔唐代〕
春种⼀粒粟,秋收万颗⼦。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赏析
这⾸诗⾸诗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粒粟”化为“万颗⼦”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的⽣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
的“发”,这三句诗⼈⽤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民的巨⼤贡献和⽆穷的创造⼒,这就使下⽂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获得了丰收,⽽他们⾃⼰还是两⼿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间的悲剧”这⼀问题。

诗⼈把这⼀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产了惊⼈作品(奇迹),然⽽,劳动替劳动者⽣产了⾚贫。

劳动⽣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产了洞窟。

劳动⽣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产了畸形。


“春种⼀粒粟,秋收万颗⼦”,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概是⼈⼈习见,众⼈皆知的,然⽽往往难于像诗⼈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思考⼀些问题。

诗⼈却想到了,他从“四海⽆闲⽥”的⼤丰收景象⾥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点拨就异常惊⼈醒⽬,⾃然给⼈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是采⽤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这⾸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野⾥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苦。

这些⾟苦并换来了⼤量的粮⾷,该说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最后⼀句却凌空⼀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引发读者从对⽐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得多。

10.幼⼉易学的古诗精选
所见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赏析
这⾸诗的第⼀句平平⽽起,不着痕迹。

第⼆句调⼦突然⾼昂,旋律突然加快,从⽽形成⼀个⾼潮。

⼀⼆句描写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情。


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在、⽆忧⽆虑的⼼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乎完全陶醉在⼤⾃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字。

正因为⼼中欢乐,才不禁引吭⾼歌,甚⾄于遏⾏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理活动,交代了他“闭⼝⽴”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深潭,戛然⽽⽌。

“忽然”⼀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了变化:由响⽽静、由⾏⽽停,把⼩牧童闭⼝注⽬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

⽽“闭”和“⽴”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描⼿法,紧紧抓住⼩牧童⼀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牧童⾮常机灵的特点,让⼈倍觉⼩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反映⼉童⽣活的诗篇,诗⼈在诗中赞美了⼩牧童充满童趣的⽣活画⾯。

诗⼈先写⼩牧童的动态,那⾼坐⽜背、⼤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然,把⼩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明⽩如话,质朴⽆华,⼗分本⾊。

⾄于下⼀步的动静,⼩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诗通过对⾃然环境和社会⽣活的描写,直接抒发⽣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诗不顾及格律,活泼⾃由,语⾔浅显明了,形象⾃然⽣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在和天真⽆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的⼀种“真性情”。

诗⼈曾经说过“诗⼈者,不失其⾚⼦之⼼也。

”⽏庸讳⾔,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毕⽣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再强调的“真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