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徐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

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的形象。

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

A.手段组合惟妙惟肖
B.媒介组合栩栩如生
C.手段集合栩栩如生
D.媒介集合惟妙惟肖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进行书法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
赏水平和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很有意义。

B.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药物青蒿素,在帮助人类
抗击疟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C.分析人士表示,巴基斯坦政府批准的这项从中国购买8艘潜艇的协议,是两国之间最
大的军售合同,也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武器出口合同。

D.由于非机动车和行人随意过马路,影响了其它正常行驶的车辆,轻则扰乱交通秩序,
重则引发交通事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恸哭六军倶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4.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①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②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③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④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⑤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

A.③⑤②④①
B.③②⑤①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②③①④
5.下列对江苏省徐州市地铁的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M”既是地铁英文首字母,又形似地铁隧道口;交集部分形似“X”,表明徐州地区。

B.两个白色三角组成“∞”符号,象征地铁隧道向远处延伸,地铁建设蓬勃发展。

C.黑色三角及下方的空白形似山峦、湖水,象征徐州山清水秀、山水相依,人民安居乐业。

D.设计立意鲜明,简洁明快,图文结合,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识别。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

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

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

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

”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

《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

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

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

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

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役未几而罢.罢:完成
B.讽.县人兴于学讽:劝勉
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顾:只是
D.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传:传播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4分)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分)
9.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4分)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
(2)师者,。

(韩愈《师说》)
(3),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6)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8)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李十三
陈忠实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

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

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

”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

“你人来了就好——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李十三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

今晌午咥黏面。


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

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

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哥吔,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

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

”李十三说,“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

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

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黏面咥!”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

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

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

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戏好嘛!咱的戏演得好嘛!你的戏编得好嘛!”田舍娃不假思索张口就是爽快的回答,“《春秋配》《火焰驹》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演,那些婆娘那些老汉看十遍八遍都看不够,在自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演到哪里赶到哪里……”
“噢……”李十三眉头解开,有一种欣慰。

“我的十三哥呀,你的那个《火焰驹》里的‘黄桂英’,把乡下人不管穷的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得迷格登登的。

”田舍娃说,“有人编下口歌,‘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

人都不管丰年歉年的光景咧!”
说的正说到得意处,听的也不无得意,夫人走到当面请示:“话说完了没?我把面擀好了。

切不切下不下?”
“下。

”李十三说。

“只给俺哥下一个人吃的面。

我来时吃过了。

”田舍娃说着已站立起来,把他扛来的装着麦子的口袋提起来,问,“粮缸在哪儿,快让我把粮食倒下。


田舍娃提着口袋跷进另一间屋子,揭开一只齐胸高的瓷瓮的木盖儿,吓了一跳,里边
竟是空的。

他把口袋扛在肩上,松开扎口,哗啦一声,二斗小麦倒得一粒不剩。

田舍娃随之把跟脚过来的李十三夫妇按住,扑通跪到地上:“哥呀!我来迟了。

我万万没想到你把光景过到盆干瓮净的地步……我昨日格听到你的村子一个看戏的人说了你的光景不好,今日格赶紧先送二斗麦过来……”说着已泪流不止。

李十三拉起田舍娃,一脸感动之色里不无羞愧:“怪我不会务庄稼,今年又缺雨,麦子长成猴毛,碌碡停了,麦也吃完了……哈哈哈。

”他自嘲地撑硬着仰头大笑。

1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

(6分)
13.如何理解“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的含义?(4分)
14.作品中的田舍娃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15.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

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

“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

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

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
以合时人嗜好”。

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

“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

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

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6.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6分)
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8.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孙子兵法》“势篇”中有言:“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意思是说:湍急的流水所以能将大石冲走,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机,节奏迅猛。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组合:组织成为整体;集合: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3分)C(A项杂糅,“培养”与“养成”表达混乱;B项搭配不当,应为“屠呦呦主持研究发明的药物青蒿素”;D项缺主语,介词“由于”造成主语缺失)
3.(3分)A(B项“孤帆”代指船;C项“长安”代指朝廷;D项“红颜”代指美女)
4.(3分)D(内容见必修一课文《前方》)
5.(3分)C(“人民安居乐业”有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3分)D(传,作传)
7.(3分)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
8.(1)(4分)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治”“能”“党”“帅”各1分)
(2)(4分)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公之遭诬”“以为”“退而贫”“为”各1分)
9.(4分)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④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

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

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

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

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

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

”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

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

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

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

《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

“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

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

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

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

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

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

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

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

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1)(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每点1分)
(2)(4分)①动静结合。

“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

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每点2分)
(3)(4分)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而后乃今将图南(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别有幽愁暗恨生(4)无边落木萧萧下(5)拄杖无时夜叩门(6)赢得生前身后名(7)仰不愧于天(8)岂因祸福避趋之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6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李十三让妻子擀面,(1分)为下文写田舍娃发现空瓮埋下伏笔。

(1分)内容上:表现了李十三生活的艰辛,(1分)夫人对田舍娃送粮的感激,(1分)李十三的淳朴热情。

(1分)
13.(4分)①表现了村民对皮影戏《火焰驹》由衷的热爱;②表明田舍娃表演的精彩;③表明李十三剧本创作的成功;④隐含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每点1分)
14.(4分)①演技精湛;②善良厚道;③心思细腻;④重情重义。

(每点1分)
15.(6分)①田舍娃送麦,李十三借面招待:做人要有情有义;②田舍娃戏演得活脱,李十三戏写得成功:做事要做到极致;③乡下人不管收成如何,也要看戏:人要有精神生活;
④李十三生活艰辛仍坚持剧本写作:人在困境中也要有追求;⑤李十三作品广受欢迎却生活困顿:要关心尊重传统艺人。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6分)①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极端化了社会情绪;(3分)②加剧了社会的焦虑与矛盾。

(3分)
17.(6分)首先,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其次,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

(每点2分)18.(6分)①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②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③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

(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19.参考立意:(1)顺势而为;(2)善于借物;(3)抓住时机。

评分参照2015
年江苏省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