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方言中的多功能语法词“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邮方言中的多功能语法词“得”
姚亦登
【摘要】江苏高邮方言的多功能语法词“得”,只有一个入声读音[təʔ4]。
它可以用作实义动词和否定动词,表示得到和没有;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完成,或表示可以;可以用作结构助词,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与补语;可以用作助动词,在动词前表示不可能或没有,在动词后则一般表示客观允许等等。
%The multi-functional grammar word“De” can be pronounced as the entering tone [ təʔ4 ] in Gaoyou dialect of Jiang⁃su province. It can be used as the notional verb and negative verb expressing“obtaining” and“void”;it also can be used as the dy⁃namic auxiliary showing the“perfection” and“permission”. When it is used as the structural auxiliary, i t represents the connectives between the compliments of the adjectives and the verb;likewise when it is used as the auxiliary verb, it can express the concept of“impossibility” and “void” before the verb, and the permission wi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after the verb.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20
【总页数】10页(P64-73)
【关键词】高邮方言;得;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助动词
【作者】姚亦登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从读音、语义还是功能上来看,“得”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言单位。
普通话中的多功能语法词“得”,特别是作为结构助词的“得”,前贤已经做过非常充分的研究,研究成果涵盖“得”本身、“得”字句、“得”前成分与“得”后成分等各个方面。
研究者的切入角度既有传统句法分析,又有新的理论探讨,如杨寿勋(1998)[1]、刘彬(2001)[2]以生成语法为理论背景提出最简程序的分
析方法来阐释“得”字句,杨菁、陆汝占(2010)[3]则从逻辑语义角度来考察“得”字句。
现代汉语方言当中,“得”的功能往往比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更为复杂。
学界很早就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张大旗(1985)[4]、黄雪贞(1986)[5]、张华文(1991)[6]、徐阳春(1998)[7]、陆镜光(1999)[8]分别对长沙、永定(下洋)、昆明、
南昌、香港等地的方言中的多功能语法词“得”的用法进行了描写。
2000年之后,又有不少研究者对具体方言中“得”的功能用法进行了探讨,关注点通常集中在异于普通话的用法上。
但是,前贤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对各自方言的描写这一阶段,并未进行跨方言比较。
现代汉语方言中“得”的功能用法与语义有着较为严整的对应关系。
本文从其功能用法入手,探析其多种功能及其在江苏高邮方言中的表现。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得”,一般有以下语法功能。
其一,用作动态助词。
一是用作完成体标记。
如: (1)长沙:我先想到亲家屋里有一顿饱的吃,所以今早晨只吃得半碗饭。
(张大旗,1985)[4]二是用作持续体标记。
如:(2)长沙:有时候我爸爸就挑得在前面走有时候我爸爸就挑着(米)走在我的前面。
(伍云姬,2006)[9]
其二,用作结构助词。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当中是比较普遍和基本的功能,且与普通话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别。
此处不再赘述。
其三,用作语气助词。
如:(3)樟树:吃冒吃得,穿冒穿得。
(熊瑜,2008)[10]
其四,用作助动词。
分为前置助动词和后置助动词。
前置助动词,如:(4)常宁:
等下得落雨冒呃等一下还会下雨吗?(占升平,2010)[10]后置助动词,如:(5)下洋:昨晡夜昨晚个戏人人都讲好,十分看得。
(黄雪贞,1986)[5]
其五,用作介词。
“得”在常宁和衡山方言中可以引介动作的受益者:如:(6)常宁:我今日到城里得我格崽买鞋去倒我今天去城里给孩子买鞋去了。
(占升平,2010) [11]
另外,“得”作为实义动词用时,在常宁、衡山方言中除了有获取义还有给予义。
“得”还有使役用法,相当于普通话的“让”,有使令、致使、听任、容许的意思。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得”的功能大概如上所述。
在普通话中,“得”有三个读音([t][t35][tei214]),而在江苏高邮方言中的“得”只有一种[t4],其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与上述功能其他方言中的“得”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能做实义动词、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助动词。
以下文中的“N、V、A、O、C”分别表示“名词、动词、形容词、宾语、补语”。
(一) 实义动词“得”作谓语,表示“得到”“获得”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意义
此种用法与普通话“得”用法无甚差别。
例如:(1)他得了一个大奖。
(2)他得了一
本书。
(3)他老年得子。
上述例子的否定式为将“得”改为“苗(“没了”的合音)得”,原句中“得”后面有“了”的去掉“了”。
因为动词后“了”有完成义,否定后有未完成义,为避免冲突,去掉“了”。
以上句子若变为反复问句,则相应地改为:(1)他得苗得一个大奖?(他有没有得一个大奖?)(2)他得苗得一本书?(他得没有得一本书?)(3)他老年得苗得子?(他老年得没有得子?)对这些句子的肯定回答均为“得了”。
若否定回答,则为“苗”(义
为“没有”)。
(二)“得”用作否定动词,“没有”的意思
1.“得”用于“N+得了”结构中,表示“有”的反面,是否定动词,“没有”的
意思
如:(4)饭得了。
一般情况下,这时的“得”要与“了”连用,“了”是一个动态
助词,因此“得”应该作为动词处理。
“饭得了”即为“饭没有了”。
(5)草得了。
即为“草没有了”。
(6)牛得了。
即为“牛没有了”。
有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得”字重复的话,意思就会变化,表示原有物丢失了。
如(7)小花狗得得了。
(8)一百块
钱得得了。
此时的前一个“得”意思与实义动词“丢失”一样(当然从语义上讲,“丢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没有”),而后一个“得”有消极性完成体标记的倾向。
[11]470
2.“得”在“得+N+V”中,表示“没有”的意思
如:(9)得话说(没话说)。
(10)得车子坐(没车子做)。
(11)得酒喝(没酒喝)。
在高邮话中,“得”的使用是一种强势用法,在这里,其意义虽等同于“不得”“没得”,但口语中一般不会使用“不得”“没得”,而是使用“得”来表示否定意义。
这可能与“得”的使用状况有关。
“得”在此种结构中虽有较实在的意义,但其后面有一实义动词,这就会使得“得”略带虚化。
完全虚化了的“得”在高邮方言里也表示“消失、减缺”的完成意义[11]470(一般位于动词V后)。
这样完全虚化了的“得”给有略带虚化倾向的“得”施加影响,使得“得+N+V”中的“得”表示“没有”的意思。
同时,“得”做谓语中心动词时也表示“没有”。
这同样影响着“得+N+V”结构中的“得”。
可以说这是语言的相互感染作用的结果。
除此之外,由于“得+N+V”结构中的“得”后的“N”一般是单音词,从韵律角度看,用“得”不用“不得”或“没得”更符合韵律的美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邮话中的“得”表否定一般用于主要动词前,偶尔也用“不得”表示否定。
但
“不得”中的“不”的读音特别轻短,所以极易脱落。
在高邮方言中,在句子主要动词前,“得”即是“不得”的语流音变形式,两者可互换,其意义不变,且以用“得”为常。
表肯定则用“有得”(此处的“有得”是一个词)表达。
另外,在普通话及部分方言中,“得”作为实义动词都兼表给予和获得。
饶长溶(1993)认为长汀方言中的动词兼表获得和给予同古代汉语的“施受同辞”现象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
[12]石毓智(2004)也注意到了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动词表示两个方向相反动作的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
[13]242高邮方言中的“得”表否定义与历史上的“得”同时表给予义和获得义相关。
“得”既然可表示“给予”,由此可引申得出“没、没有”的结果。
从这一角度也能解释高邮话主干动词前的“得”往往表示否定词“没、没有”的功能。
3.“得”在问句中与“有”对举时,也常含否定义
例:(12)有得饭吃?肯定回答:有。
否定回答:得/不得。
(13)有得话说?肯定回答:有。
否定回答:得/不得。
这里的“得”用法上与上文相同。
尤其是问的时候
用“有得”连用,否定回答时一般说“得”而不说“不得”。
如果说不是问句的“有得”(这时的“有得”是特殊用法,后文还将涉及)连用,是说“什么都有,什么都很充足”的意思。
如:(14)有得吃有得穿。
不少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著作当中都提到了“得”作为动态助词的用法。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基本消失,但在高邮方言中,作为动态助词的“得”使用频繁,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一)“得”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
如:(1)(把)这故事听得(指把这故事听完)(2)(把)这本书教得(指把书教完)。
(3)东西
拿得(指东西拿开拿完)。
(4)文章写得(指文章写完)。
这些句子中的“得”都是动态助词,表“完成”。
大部分句式都是祈使句。
完成体标记“得”后常带数量名结构作为宾语。
如:(5)我今天早上吃得完两碗饭。
(6)这群猪每天吃得上百斤粮食。
这里的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必须是动作动词,而且该动词含有一定的动程,“得”作为动态助词,含有“使动作完成或消失”的语法意义。
例句:(7)饭吃得了。
(8)东西拿得了。
(9)信写得了。
以上例句中,“得”虽也有“完成”义,但完成的体貌主要由“了”来承担,“得”应该还处于虚化的过程中,可以看作是结果补语。
“得”后可以出现时量宾语或动量宾语,“V+得+时量/动量宾语”,将事件作为一个整体,带有强调“量”的意味。
如:(10)碗打得好几只了。
(11)我输得好几回了。
高邮方言中还存在“动词+得+宾语+趋向补语”的结构,据刘坚(1992)这一结构
在宋元明白话著作中十分常见。
[14]72如:(12)进得门来,一眼就看见一尊佛像
立在柜上(此句较文,带书面语色彩)。
(13)小王费了很大气力才上得城来(此句口
语较常用)。
还有省略“O”的用法在高邮话中更为常用。
如:(14)进得进来。
(15)上得上来。
(16)下得下来。
但此省略式中的“得”已不是体貌标记,而是结构助词的用法了。
(二)如果是单纯的“V得”或“V得V得”,后不加“了”,往往可以表示两种意义
一种是构成祈使句,表示命令将动作干完。
如:(17)拿得(命令全部拿走)!(18)吃
得(命令全部吃完)!另一种表“允许、能够”,如:(19)拿得。
(20)吃得。
指“能
够拿,能够吃”的意思。
(21)去得。
是能够去的意思,因“去”不能跟“完”搭配。
再如:(22)黑鱼也吃得!一般是表示“将黑鱼也吃完”。
当然偶尔也表示“黑鱼也可以吃”的意思。
普通话中可以后附助动词“得”的动词,基本上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所以“得”表示的意义大部分都是“可以”(即“在情理上允许”)的意思。
[4]如:(23)鸡溜知了
也吃得,你听说过吗?这里的“吃”就是表示的被动意义,“得”表示“可以”,这句的意思是说“鸡溜知了也可以拿来当食物吃”。
同时,此句也可以表示“鸡溜知了也拿来吃完”。
后一种说法是普通话很少用甚或不用的。
这后一种“得”应该与张其昀教授所描写的扬州方言中消极性完成体的“得”是一致的。
“得”表体貌“完了”的用法至迟在宋代就应该有了。
宋秦观《题法海平阇梨》诗中:“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诗句中的“得”应该已经是体貌性质的了。
秦观是高邮人,至少能说明一点,“得”的体貌用法是早已有之的。
“得”的结构助词用法在高邮方言中是比较普遍和基本的功能,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
(一)“V/A+得+C”结构在高邮方言中使用较多
“得”在此种结构中用来连接结果和程度的补语。
这些同普通话一样。
如:(1)说
得好不如做得好。
(2)房门关得紧紧的。
(3)小王红得发紫。
(4)这张桌子好得多。
(5)气得他几顿饭都没吃。
“C”常用表示结果或趋向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来充当。
再如:(6)吃得消。
(7)打得掉。
(8)活得成。
(9)救得活。
(10)走得出去。
其否定式是将“得”换成“不”。
这种格式在高邮方言中还大量存在,表结果或动作实现的可能性。
而在普通话里,这种表动作结果获取义的“V得C”几乎消失,只表示可能了(蒋绍愚,2005)[15]200。
当“得”后面是一个小句时,尤其是“N+得+N+V+得+C(C为小句)”结构时,
是一个比较句式,表示不及比较。
如:(11)话得你说得那么难听。
句中前一个“得”是“没有”,表不及,后一个“得”是结构助词,连接补语部分。
(二)“V+得+CO”表示具备某种主客观条件使得某种结果的实现有了可能性
可能性述补结构去掉“得”之后,述语和补语大多可以自由组合,插入“得”之后,整个结构被赋予了可能性的意义。
比如:(12)他搬得动这张桌子。
又如:(13)这间房子住得下五个人。
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概括可能式述补结构中“得”的语义类
型。
如:(14)他一定考得上大学。
(15)我打得过他。
(16)他拿得出钱。
“可能式”在高邮方言中是“V得CO”格式,对应的否定式是“V+否定词+CO”,即:(17)
我打不过他。
(18)他拿不出钱。
张清源(1996)将成都话中助动词“得”的语义分为两种:一是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性,二是表示主观的意愿。
[16]高邮方言中,同样有这样的区分。
如:(19)你别烦了,我们明天一大早一定起得来。
(表主观)(20)别
担心,我们一定走得掉。
(表客观)张清源在成都话中将“得”作为助动词,在高邮话中本人认为仍是结构助词。
(三)“有+得+C”在带“得”字的补语句里,“得”字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动词“有”也可以出现在“得”字前面。
这个“有”不是简单的“有”,它同时含有“多”的意思。
本格式的特点是补语由动词充当。
在普通话里几乎看不到单用动词作补语的例子(可能补语除外)。
如:(21)有得做。
表示“做的事很多,时间很长”,类似的,如:(22)有得吃。
(23)有得卖。
(24)有得等。
(25)有得商量。
均表示相应动作的量多,时间长(第一种)。
如果此种格式中的“V”是及物动词的话,句式有歧义。
如例(21)(22)(23)中“做”“吃”与“卖”往往与宾语相接,其意义除上文外,多了一种“有很多事情做、有很多东西吃、有很多东西穿”的意思(第二种)。
这种情况下,消除歧义的方法是看重音在哪个位置上。
如果重音在动词“V”上,只有第一种意义。
如果重音在“有”字上,只有第二种意义。
“得”前可以是动词,即“V+得+OC”。
如:(26)骂得他狗血喷头。
(27)打得他
皮开肉绽。
(28)气得她浑身发抖。
这种结构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程度。
“得”起连接补语的作用。
“得”前可以是形容词,即“A+得+不得了”。
这种结构仍然表示形容词的程度。
如:(29)好得不得了。
(30)疼得不得了。
(31)气得不得了。
(32)坏得不得了。
(33)
大得不得了。
(34)小气得不得了。
(35)死得不得了(指太坚持原则,不灵活)。
这里“不得了”表示程度高。
与高邮话中“得”的否定或肯定用法无关。
(一)前置助动词“有得”表示一种极高的可能性
在高邮方言中作为前置助动词的不是用“得”,而是用“有得”,表示认识情态的“盖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会”,对应的否定式是将“有得”改为“得/不得”。
如:(1)你也有得去,他也有得请(肯定式)。
(2)你也得去,他也得请(否定式)。
(3)大阴天的,衣裳得/不得干(否定式)。
“得”在“得+V”结构中,“得”表示“不可能”或“没有”。
如:(4)得吃。
既可表示不可能吃,又可表示没有东西吃。
这取决于上下文提供的语境。
(5)他得吃了。
如果有饭在那儿,或说“他得吃这碗饭”,那么一定是说“他不可能吃这碗饭”。
如果没有类似的语境,只说“他得吃了”,一定相当于“他得饭或东西吃了”(即没有饭或东西吃了)。
同时这两种类别还可以从重音上进行区分。
如果“得V”的重音落在V上,就是“得+N+V”中N的语法空位,是
N的一种省略格式。
如果重音在“得”上,“得”就是“否定助词”,表示“不
可能干某事的意思”。
如:(6)得吃了。
就是“没有东西吃了”。
(7)得做了。
就是“没事情做了”。
(8)得吃了。
就是“不可能吃了。
”(9)得做了。
就是“不可能做了”。
可能这有一个语义指向的问题。
重音在“V”上时,否定的语义指向与“V”有关的名词。
重音在“得”上时,否定的语义指向动词本身“V”。
再如:(10)估
计他得不会来了。
(11)明天得不会下雨吧?(12)这件事他得不会肯吧?这里的“得”都是否定意义,虽然意思上与动词“没有”相同,但因其语法位置在动词前,所以仍归纳为表示否定的助动词。
如果“得V”表示“不可能V”,则“得V”可以带宾语,“得”的语法意义不变。
如:(13)得做(事情)。
(14)得说(坏话)。
(15)得打(他)。
而如果“得V+了”则往往
有歧义,或者是“不可能V”或者是“没有+N+V”的意思(同上文)。
如:(16)得
做了(指没有事做了或不可能做了)。
(17)得说了(指没有话说了或不可能说)。
“得V”的肯定形式,一定要用“有”加“得”字。
即“有得”连用。
这种连用,如果用于对问句的回答,其表示的内涵就是“有”的意思。
如果是单独陈述句,则会产生歧义。
其一是表示一般的“有”的意思。
如:(18)我有得吃。
即表示我有吃的东西。
其二是含有“多”的意思。
如:(19)她有得吵呢。
是说“她会吵得很多很凶”的意思。
从句子层面上看,这两种意思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第二种意思在句末往往加上语气词“呢”(呢,音])。
对于例(14),其转换为问句的形式及回答需加注意。
(14)有得说(坏话)呐(呐,音])?肯定回答为:有得说(不能省略,“得”前必须
加“有”字)。
否定回答为:得/不得(以用“得”字单独回答为常)。
(二)后置助动词“V得+过或V得”表示值当或客观允许
高邮方言中后置助动词“得”往往加上一个“过”,表示“值当”义,即动作行为值得做。
如:(20)这本书才几毛钱,真买得过。
(21)西瓜五毛钱一斤,买得过。
(22)这衣裳这么好看,又合身,才100元钱,买得过。
(23)来回有车子,去了可以看免费画展,去得过。
如果动词前的“得”改为直接放在动词后面,意思就可能大变。
如:(24)请我也得去。
(25)请我也去不得。
此处不能变为(26)请我也去得。
一
是高邮话中没有“请我也去得”的说法,二是“得”在V前就是“不得”,变换
后保持原意。
“请我也得去”是主观意愿,而“请我也去不得”变成了客观上不允许,不能去,不可以去。
当然“得”在“V”前也可以是客观原因,是一种客观可能性。
与“V+不得”相同。
但也有些许差别。
如:(27)她在里面占着位置,我得
进去(进去不了,客观原因)。
(28)她在里面占着位置,你进去不得(客观上不允许,不能进去)。
助动词“得”用在动词后,表示“客观允许”。
相应地,“不得”则表示“不允许”。
常用于“V得”和“V不得”结构中。
例:(29)来得,去不得。
即“可以来,但不可以去”。
(30)这事大家说得,做不得。
即“这事大家可以说,但不可以做”。
试比较例(31)吃不得。
与例(32)不能吃。
其共同点为“不可以吃”,但例(31)指的是“有外在因素导致不可以吃,即重客观”,例(32)则重主观。
这里,如果单独说“V得”往往有歧义。
一是可表示“V完V 光”,即“得”可以作为消极性完成体标志。
二是“V得”表示“可以V”的意思,即“得” 表示“客观允许”。
如前文第二部分例:(18)吃得!可表示“把东西吃完”,又可以表示“可以吃”。
这取决于前后语境。
如果说“把饭吃得”必然属于第一种情况,如果说“这东西吃得呢,不关事”一定属于第二种情况。
如果句中出现“V1得,V2不得”结构时,“得”绝对表示“客观允许”。
如前例(29)(30)。
这种格式的肯定形式中,动词往往限于单音词。
而“得”后出现宾语是很普遍的现象。
如:(33)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34)少不得一点钱。
(35)小张吃得了亏,小王
吃不得亏。
(36)快八点了,你也起得床、吃得饭了。
“得”字后面可以出现结构很复杂的成分,如:(37)我看不得他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样子。
(38)我最听不得小王讲奉承话。
(39)他一句话讲得你笑起来,一句话讲得你跳起来。
动宾结构的动词,原则上都可以在中间插入“得”或“不得”,表示“能够”或“不能够”。
如:(40)帮得/不得忙。
(41)保得/不得险。
(42)担得/不得保。
(43)动得/不得身。
(44)开得/不得玩笑。
这里简要比较一下“得”的不同位置。
如:(45)得帮忙。
“得”在动词前,是“不会,不可能”的意思。
(46)帮不得忙。
是“不能帮忙,客观上不允许帮忙”。
(45)“得帮忙”的肯定式为“有得帮忙”,即“能够帮忙”,而(46)“帮不得忙”的肯定式为“帮得忙”,是“客观上允许帮忙”之意。
高邮话里有个别用得较多的充任结果补语的动词性双音节词语,是普通话没有的。
如:到手(=到):买得到手|借得到手|找得到手|想不到手|闻不到手,也可以只用“到”,意思一样,当然否定式必须有“不”字。
对可能式的提问,一般采用非完全叠用形式。
如:(47)搞不搞得完?(48)写不写得好?或用:(47)搞得搞不完?(48)写得写不好?这两种反复问句的方式与普通话完
全重叠不太一样。
下面用表1来说明动词(有时包括形容词)及其后面出现的“得”(包括“不得”和“不”)、补语、宾语相互之间的种种结合关系(不涉及“得”置于动词前的情形)。
“得”在动词前的情形用表2表示。
表3选取较有代表性且材料相对丰富的方言,将这些方言及高邮话中的多功能语
法词“得”的作用进行比较。
高邮方言与其他方言相比,绝大多数用法是一致的,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见表4。
如:“得”作动词或在动词前经常表示“否定”的意思,这种用法在高邮方言中非常普遍。
其肯定式必须用“有得”;作动态助词时,“得”有消极性特征,是消极性完成体的标志等。
除了以上这些讨论的内容外,“得”与N或VP结合时,还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现象。
如:(1)他得病(了)。
是说他没有病(了)。
(2)他得了病。
是说他生病了。
(3)得
说头。
是说没有说的必要。
(4)得想头。
是说没想的必要。
另普通话中的表“必须”的“得”([tei214])在高邮话中不使用,而用另一词“要”表示。
如:(5)得吃饭了。
说成(6)要吃饭了。
否则就会与前置助动词“有得”相混。
【相关文献】
[1] 杨寿勋.“得”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1998,8(5):52-70.
[2] 刘彬.小议“得”字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8(5):123-124.
[3] 杨菁,陆汝占.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对“得”字句的分类[J].贵州大学学报,2010,28(1):113-119.
[4] 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25(1):46-63.
[5] 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得”字的用法[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85(2):56-61.
[6] 张华文.昆明方言“得”字用法[J].方言,1991,50(2):133-137.
[7] 徐阳春.南昌话“得”字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9(4):103-107.
[8] 陆镜光.粤语“得”字的用法[J].方言,1999,83(3):215-220.
[9] 伍云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占升平.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49-56.
[11] 张其昀.扬州方言“消极”性完成体标记“得”[J].中国语文,2005,308(5):468-473.
[12] 饶长溶.长汀方言表“得到”和表“给予”的“得”[M]//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3] 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4] 刘坚.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5]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 张清源.成都话里虚化的“得”[M]//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7]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 郭正彦.哈尔滨话的一些语法特点[J].学习与探索,1981,13(2):122-125.
[19] 周家筠.成都话的“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1):68-74.
[20] 鲍厚星,崔振华,沈若云,等.长沙方言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1] 胡云晚.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105-109.
[22] 胡云晚.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3):144-149.
[23] 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4] 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的“得”[J].语言研究,2001,43(2):23-29.
[25] 汪平.苏州方言的“得”[J].语言研究,2001,43(2):19-22.
[26] 叶祥苓.苏州方言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7] 郑定欧.香港粤语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8] 李如龙,潘渭水.建瓯方言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9] 朱军,张展.湖南安仁话的“得”字与“得”字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2(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