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解析: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2.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
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
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
解析:材料“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说明当时不缺乏劳动力,印刷技术的革新没有得到推广,材料“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表明当时的技术革新没有得到应用是因为不需要节省劳动力,故A项正确;轻视科技发明与材料中“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了转轮”不符,故B项错误;雇佣制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标志,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方式、技术的革新得不到推广,并非印刷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文化需求低迷,故D项错误。
答案:A
3.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而非钱宝琮对待科研的态度,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B项正确;材料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实用性,C、D两项错误。
答案:B
4.康熙因西洋历法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法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材料反映了康熙在“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法代表……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这说明他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B 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材料未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且此时清朝以“天朝大国”自居,康熙帝不会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D 项错误。
答案:B
5.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这说明()
A.儒家思想导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B.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D.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
解析:中国古代科技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领先世界的,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技理论的升华,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C、D两项错误。
答案:B
6.《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
《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时提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解析:根据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
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可知,《四库全书总目》从有利于民用的传统科技观念的角度来肯定西方的农业水利,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西洋水利,没有说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A
7.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
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解析:宋代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是不符合材料和史实的,故A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通俗类书画的发展,故C项错误;宋代的官僚士大夫将书法名画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
民阶层和工商业者阶层,急需社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而选择消费是实现阶层认同的最好方式之一,即模仿士大夫阶层,通过超越一般人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8.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最后又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汉字中的“帝”字的字意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汉字是文明的载体,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答案:B
9.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
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解析:儒学开始出现危机是在魏晋时期,题目反映的是清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说明当时道教流行,“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说明当时佛教大发展,“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礼办理后事”体现的是儒学,因此这段材料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并存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10.《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戏、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解析:根据题意,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的局面,A项只涉及贵族文化,不全面,故错误;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1.北宋著名的瓦市艺人张山人说:“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
”至北宋末期,东京的瓦子勾栏已热闹非凡了。
这体现了北宋() A.写诗足以谋生B.文艺商业化
C.经济重心南移D.已暂停抑商
解析:从“鬻钱以糊口”可知写诗是谋生手段,但不代表写诗“足以谋生”,故A 项错误;从北宋有读书人以写诗为生,可知诗歌商品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展示的是北宋东京的场景,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推行的经济政策,北宋只是对商业管理放宽松,不是暂停抑商,故D 项错误。
答案:B
12.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
其共同原因是()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解析:古希腊以观剧来提高公民参政的素质,文艺功能的政治化只符合古希腊,故A
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以及宋代戏剧世俗化并走向成熟的共同原因,故B项正确;C项只符合中国宋代,故错误;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戏剧的繁荣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二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上一个千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解析:(1)注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宋代”和角度限制“文学艺术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如宋词的流行、散曲的兴起和风俗画的盛行等。
(2)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逐一分析。
答案:(1)文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散曲的兴起等。
艺术:《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亮点。
(2)因素: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这一说法最早由英国科技史学家、汉学家李约瑟于1942年正式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
早在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
“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提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了造纸术。
2008年7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这次大展重新定义了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四大发明”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观点一: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理由论述可以从对西欧的社会转型(思想上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治上对摧毁封建骑士阶层;经济上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人类进步的角度进行作答。
言之成理,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即可。
答案:可以支持传统的“四大发明”,也可支持新“四大发明”,或者提出自己心中的“四大发明”,也可否定“三大发明”“四大发明”这样的提法。
示例:观点: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理由: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少数人才能读书和受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火药的使用有利于摧毁封建统治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指南针为欧洲的航海家使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总之,四大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