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第8~9
期理论界古人讲慎独,今人也讲慎独。

古人谈慎独,常常以春秋时期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和宋元学者许衡的事迹为例,告诉世人:“不为冥冥惰行”〔1〕的举止就是慎独的表现;又时常以
“君子慎其独也”〔2〕为标准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品性,同时表明了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
子,慎独也就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功夫。

今人也讲慎独,既有对慎独这一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也是希望慎独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各领域的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性,缓解甚至是消弭经济与科技之类副作用的影响。

古人和今人都讲慎独,可见慎独的确称得上是“入德之方”。

当然,慎独
作为入德之方,“对每个人说,能否慎独乃是严峻的考验。

只有经得起这一考验才算是道德上的真进步,如果做不到慎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修养”。

〔3〕无论是进行一番慎独的功夫修养,还是要达到慎独的境界,这都是一个长期而斗争的过程。

之所以认为这是“长期”的过程,是因为善的本性是需要守护的;至于认为过程是充满斗争性的,每个人许多时刻的渴望着又想摆脱自身的私心杂念的内心活动是激烈的、痛苦的。

所以从古人到今人,尽管无一不认为慎独是高尚的德行、境界,但真正做到慎独的人却很少,连带着君子也成为了儒家的“理想人格”。

由此今人更加注重的是解决慎独的问题,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如何保持道德的问题”。

乔婷婷
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
[作者简介]乔婷婷,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摘要:作为入德之方,慎独思想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被人津津乐道。

“君子慎其
独也”的表述在儒家经典文本中屡见不鲜,标志着古时慎独是对塑造君子人格的要求;作为君子的行为原则,也表明了慎独相对于其他道德要求具有至高性和节乎性。

今人对慎独在“己所独知”之处或心念上的节制功夫极为推崇,试图发挥其在无人为监督之下的最佳效用。

随着马王堆孤本文献的出土,发现了早期的慎独思想理论上侧重于固守本心,讲“诚”,与宋以后慎独强调“戒慎恐惧”之实践方式有所偏颇。

通过海内外学者对慎独功夫义、心性义和德治义的解读与研究,慎独问题可以在道德情感主义、他律驱动自律、破除面子文化中的伪善、关注人性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慎其独;自省;心性;人性;突破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8)08-0001-08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今人关注慎独问题的缘由
对于慎独问题的解决路径,古人大致提出了两种,一是从积极意义上讲,专注于内在之心,固守善的本性。

“独也者舍体也”〔4〕和“存心”、“养心”都表达的这层含义。

另一是
从消极意义上讲,为了安全起见,怕被人发现,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敢做坏事。

“人之视
己,如见其肺肝然”〔5〕这句话既是表达了小人的行径是无处藏匿,也有对小人“闲居不善”
的好意提醒。

然而,有些小人闲居时行为举止会因此有所收敛,但他们内心的私心恶念却
并不会停止,只不过披上了伪善的迦衣。

也完全背离了慎独的根本精神与要求“不须臾离
道”。

〔6〕我们要真正意识到,抑制恶念、破除伪善,关键在于发挥慎独的根本大法——
—内省的作用。

内省的功夫是人人只要用心都可以做到的。

反省自己,不仅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剖析,总结经验教训,更是为了“认识你自己”,更加真诚地做人、做事。

今人强调慎独,也是希
望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留有足够的内省时间和自觉。

内省时间,挤一挤还是会有的,内省的自觉却是比较难得的。

这也关系到慎独的难与易。

归根结底,是主体的道德自觉性问题。

因为道德是非强制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信念的维持凭
借的也是自觉性,而慎独也是在启发和培养主体的向善的自觉性,所以慎独成为了道德哲学
上永不过时的范畴,道德生活上持久有效的功夫,道德教育上老生常谈的话题。

比如当下大
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中,突出慎独这一道德范畴的学习,廉政建设上对公职人员的要求
也是慎独,慎独又是区分网络言论与网络暴力界线的隐性标准。

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促生
了许多类似的问题,在制度与规范尚未形成完善之际,道德承担起了价值导向上的保底作
用;自然地,慎独也成为了当下现成的、可行的规范要求。

今人有普遍焦虑的倾向,开始从“孔颜之乐”中寻觅快乐、缓解焦虑的方法。

孔孟所讲
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7〕“反身而诚,乐莫大焉”,〔8〕正是慎独所要达到的境界,
不是超脱的虚境,而是生活上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的心态。

慎独带给一个人的是精神上的愉
悦与满足,恰是当代人所需要的,也满足了他们的效益需求。

如果说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
一定程度上,积德与积福就是统一的。

慎独作为去恶行义的功夫,就是通往幸福心境的修
行。

除此以外,今人关注慎独思想的解读还在于新文献的出土。

秦汉墓葬出土的文献中慎独的含义与今理解的一般含义有所偏颇。

宋明理学前,慎独偏向于被解释为上文所述的积极意
义,“帛书《五行》出现了,其中也提到了一个慎独,是指‘能为一’,指内心的专一,并
没有涉及独居、独处的问题”。

〔9〕正如王国维大师曾指出的“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
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和后来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
行篇》等子思佚籍,揭开了思孟学派的神秘面纱,补上了‘孔孟学派’之间的空白,使我们
发现慎独原来有不同的内涵:“《大学》、《中庸》的慎独是一种含义,而《礼记·礼器》、帛
书《五行》的慎独是另一种含义。

”〔10〕此后,许多大学的国学、历史学、哲学、思想文化研
究的教授发表了许多关于慎独本义新证的文章,其中国内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梁涛先生、清华
大学的廖名春先生和北京大学的王中江先生为代表,国外以日本的儒学研究学者岛森哲男为
代表。

知识界关于慎独的研究与民间对慎独的倡导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第8~9

2018第8~9
期理论界二、今人对传统慎独思想的解读取径
1.从道德范畴看慎独思想研究的基本情况
慎独是修身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张锡勤先生(1939-2016)在他的《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里也把慎独放在
了修身一类的条目下,上有“改过”、“重行”、“务实”德目,下有“自省”、“重微”、“重积”德目。

在他看来,“所谓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而不为非、越轨,做到表里内外如一,这是人们在道德修养中高度自觉与真诚的表现”。

〔11〕张锡勤先生对慎独下的定义,也是慎独最通俗的含义。

这样的慎独也是需要一个前提和保证的,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由外在约束转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

其次,在慎独的践行过程,又是一大严峻的考验。

考验的内容包含两方面,起先是要平时就要做慎独的功夫,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其后是能够接受“大庭效验”,〔12〕应对有理,不逾矩。

张锡勤还特别指出,因畏惧上天、鬼神而慎独是不可靠、不可取的。

早年,张岱年先生(1909-2004)在《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一书的《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篇章中也注意到了慎独功夫。

他总结《大学》、《中庸》两大名篇体现了修身之道“正心”和“诚意”,诚意指“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贯彻自己的善良意志”,其中就包含了慎独。

因为“慎独即在自己独处之时也不做坏事”,“亦遵道而行,坚持原则”,〔13〕所以慎独是达到诚意的功夫之一。

同时代的唐君毅先生(1909-1978),作为一代胸怀开放的现代儒者,在其著作《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虽然没有明确点出“慎独”一词,却说出“慎独”的要义,自善行义就是慎独。

把人之“自觉”研究透彻十分必要,他认为自觉中包含了自善,自善是一个动词,使自己成为固守住善性的人,做增加“善”的活动,然后才能达到“至诚无息”、“纯亦不已”,以至“至善境地”。

〔14〕而且他解读了孟子发于羞恶之心的“义”,义也是一种自觉而超自觉
的“承认人我之别”的意识。

慎独隐含了“承认人我之别”的意味,更甚者,是要承认“物我之别”,成就至诚至善的自我。

行义的价值,就是用这样的意识,逐渐抵销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

〔15〕此外,他又指出自觉性还体现在知耻上,知耻与思诚是同一心理自觉活动的两个方面,〔16〕也是慎独功夫两方面的具体内涵。

以上三位大家系统地编著中国传统道德时,都意识到了慎独作为修养功夫在道德上的卓越地位和实践作用。

张锡勤先生关于慎独的诠释有独立的一章,沿袭的是朱熹的“慎其独”思想,比较全面。

但是由于撰文时间比较早,并没有包含新出土文献中慎独的寓意。

张岱年先生则更重视诚意,认为是诚意这个大范畴,包含了慎独这个小范畴,所谓慎独,只是自己独处时不做坏事,和《辞海》、《辞源》慎独含义一样,并没有涉及个人的内心意念问题。

唐君毅先生尽管全篇没有提到慎独一词,却道出了慎独的本质价值:什么是自觉,如何提升自觉。

儒家的修养、德目都是建立在对求善意识的发掘、形成与完善的基础之上,不外乎对慎独的极致追求。

他所提到的知耻和行义也是慎独的两个重要方面。

2.聚焦新出土文献,发现先秦与宋明时期“慎独”思想的分歧
自上个世纪70年代马王堆帛书《五行》和90年代郭店竹简《五行》出土以来,学术界发现了关于慎独的新材料,以慎独为主题的研讨得以深入化。

根据新材料的理论预设,慎独问
. All Rights Reserved.
题实际上经历了从“不同说”到“相同说”的转变。

梁涛先生曾经在其主编的书中评价过当
时的研讨:“并非如学者所主张的,《五行》与《大学》、《中庸》是两种不同的慎独,而
是在同一个慎独的基本内含下,存在不同的侧重和差别而已”,〔17〕“不同的侧重和差别”则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部分,尤其要尊重慎独的文献原典。

综观慎独的几篇经典文献的成书前后顺序,以便断定各个时期不同的慎独思想之间发展、变化关系:〔18〕在子思时期(前483-前402),始有《五行》经部、《中庸》前段,但是对
《中庸》的说法仍有些争议;在孟子时期(前390-前305),《五行》说部出现;荀子的著作
《荀子·不苟》成书于前340-前245时期;《大学》、《中庸》后段、《礼记·礼器》(解释《仪
礼》的著作选集)三篇文章皆是秦汉以后的儒学作品。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和《中庸》做了充分的诠释,当代张锡勤和张岱年先生慎独观点所根据的也是朱熹的注解。

汉代经学家郑玄和朱熹一致把“慎”解释为“戒
慎”、“戒惧”,因而形成了慎独“偏重于约束自己、提醒自己甚至是防止、避免和控制自己
出现不良念头和行为”的含义。

在对《五行》篇的研究中,“慎”的含义得到了新解,戴君仁先生(1901-1978)旧时对
“慎”与“独”的训诂得到了学界关注,他根据清代考据学家郝懿行和辞书《尔雅·释诂》所
言,主张“慎应训诚,独则是纯一无杂之意”、“慎独可以作至诚讲”。

〔19〕对“慎”字不同
的训诂,从而导致了“慎独”的含义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后来,陈来先生虽没有从辨析慎字
的含义着手,但是他依据《五行》说部“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

独然后一”
和“独也者,舍体也”也主张慎独指人要精神集中,“不受感官影响而专诚于内心”。

〔20〕王
中江先生也有关于“慎”字的解读,他联系《左传》“慎守其一”之语“德”和“守”合用,
以及《周书》“慎,德之守也”之言,认为“‘慎’字完全可以从‘专注’、‘持守’、‘固
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21〕慎独即专心、守一,与《荀子·不苟》中慎独含义一致。

不过,王中江先生独特的“慎”字诠释,其证据的确凿性和充分性仍待考量;人们多倾向于
“慎”字本义与“真”、“填”等词同系同脉,应以“无缺陷的充实”之“诚”解比较正统。

3.以“慎”字本义为依托的“慎独”与“诚意”关系研究
因为“慎”字的本义有“无缺陷的充实”之“诚”解的关系,许多儒学研究者都会把
“慎独”与“诚”、“诚意”联系起来分析。

戴君仁主张,慎独即致诚,“致”为“达到”的意思。

他从训诂学意义上,进一步解释,
“慎训诚,乃动词之诚;诚即独体,纯一无杂,乃名词之诚。

慎其独,即诚其诚,亦即致其
诚”。

〔22〕而且他也明确表示《大学》和《中庸》中“慎独”作“致诚”释,更连贯统一。

日本学者岛森哲男也说,据《尔雅·释诂》“慎,诚也”,慎独即诚独。

还有国际儒学学者杜
维明先生在其《体味儒学》一书中,表示“诚”与慎独有关。

他对郑玄和朱熹对慎独的解释
不尽赞同,倾向把“独”解释为独体,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强调内在的主体性,而且会与
“为己之学”逻辑联系更加严密,扩充至家、国、天下的效用时,亦可以用来规避“裙带主
义”、“地方主义”等偏见。

〔23〕
台湾儒学学者刘君祖研究“诚意”与“慎独”的关系,独辟蹊径,从《易经》卦义着手,认为“慎”是由“真心”二字合成;在《易经》经传多有“独”字,“独”是一个名词,代表
“某一种身心状态、极度深沉幽微的境界”。

〔24〕他评论古哲论慎独,方“为正本清源”,〔25〕.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第8~9

2018第8~9
期理论界慎独即真心诚意。

同时,刘先生还阐述了两点慎独的别意,引人深思。

其一,他综观《中庸》全文,发现了其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6〕认为“率性”之“性
”是人的共同性,“慎独”之“独”则是个性,最后的“中和”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其二,他认为慎独也是一种人生态度,“虽遇摧抑挫折,不改其志,仍坚持正道行事,此即慎独之功”,〔27〕与孟子所言的“穷则独善其身”义理相符。

众学者对于“慎独”与“诚意”关系的解读,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慎独即诚意,多以“慎”字训诂和《中庸》行文连贯性为依据;第二,诚意包含慎独,慎独是诚意一个方面的功夫,以张岱年和朱熹观点(上文有论述)为代表。

持第一种论断的学者比较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还有明代大儒刘宗周(“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台湾学者戴琏璋(《儒家“慎独”说解读》)等。

4.立足于“独”字,海外儒学学者对慎独的独到研究
就目前所收集的资料而言,研究慎独并写过专门文章的外籍学者不多,他们研究慎独,普遍有一个共同的侧重点,即某种程度上,慎独指破除表面形式,追求、珍惜善心。

麦考瑞大学的陈雪莉和她的老师丹尼尔·李指出,郑玄和朱熹的注释是从语义学角度解读的慎独,
“独”有“节制的(sparing )”、“经济的(economical )”〔28〕意思,后来朱熹又把“独”的意
思具体化为“己所独知之地”,新资料《五行》的解读则是从本体论和诗学文化角度出发的,意指舍弃一切表面的、物质的东西,全心全意为诚心。

这与柏拉图的善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

至于,中文的“独”被转译为英文“经济的”,太过牵强。

日本学者岛森哲男认为,只把慎独理解为没有他人在场亦感受到有人在注视的约束行为的活动,就是“重视面子”,并没有破除表面形式,所以他从对“独”的位相的差异为切入点,论证了慎独的思想渊源来自于孟子。

因为孟子重视心的作用,确立“独”为实践主体的道德地位。

值得称赞的是,他进一步区分儒家的“独”和道家的“独”,精辟地道出了二者的异质性,表现在“对他性”〔29〕的分野上。

儒家的“独”具有“对他性”,也就是人们常常评价儒学是“入世的”,强调“独”之功夫,既为自身,也为了处理好为人处事的各种关系。

而以“出世”著称的道学则不为应对各种关系,排斥“对他性”,求的是“自我完结的终极状态”。

刘君祖先生也有这类观点,他根据庄子对独境的体会,总结了“儒家诚修慎独,道家自在悦独”。

〔30〕王中江也说道,儒家内守“独”,意义在于“独”推己及人的往外扩展,超物的却不超脱,道家隐居式的“独”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超群体、超
国家的”。

〔31〕
“独”字所指代的内容不同,使得对待“独”的方式方法亦有所区别,儒家和道家的分野也由此形成。

概言之,今人对慎独的解读取径,可分为三种视角:一为文字训诂,二为义理疏释,三为实践体践;又可分为三重义涵:一是功夫义,二是心性本体义,三是的德治义。

认为心性本体义以王阳明、刘宗周为典型,以《五行》、《礼记·礼器》为主要依据;功夫义和德治义以朱熹为代表,以《大学》、《中庸》、《荀子·不苟》为证。

尽管各种多角度的慎独观点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伦理史或《大学》、《中庸》的解读著作中,也是颇具价值的。

尤其,近十年慎独思想研究的重点,几乎都在先秦慎独与宋明慎独思想的对比研读上,反而忽视了慎独思想在多重演进中一脉相承的逻辑相关性,以及儒家的慎独功夫独具的内在特质在当代重塑文化自信层面的应有价值。

. All Rights Reserved.
三、今人对慎独问题有别于传统的探求与突破
无论是知识界对慎独范畴的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上对慎独功夫的强调,都是对慎独当代价值的一种认可。

除了上文提到的慎独对理论与实践两个大方向上的贡献,慎独在本体、人
性、文化层面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是对道德情感主义的追求,有助于提升道德主体性和自觉性
“慎独在很多场合被当成‘心’的问题而论述”,〔32〕在慎独的积极含义里,慎独指的是内心的专一,与孟子的“存心”、“养心”是同样的道理。

孟子讲仁义礼智都是由四端之心
扩充而来的,“人内在的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感、
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这些东西就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
芽,这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33〕概言之,道德理性萌芽于人所固有的道德
情感,外在的礼义规范亦是扎根于人内在的同情、羞恶情感的。

“孟子指出,仁义礼智这些
道德性,源于本心,只是人们常常不能自己体认本心,因此,常常需要反躬自问,自省自己
的良心。

”〔34〕“反躬自省”正是慎独功夫的具体表现。

慎独收敛于“心”的倾向,在《礼
记·礼器》、帛书《五行》中尤为明显,例如“礼之以少为贵,以其内心者也……观天下之物
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根本上看来,慎独追求
的是“以少为贵”的内心,换言之,也就是一种向善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自有区别于理性的优越性。

据心理学研究,“情感因素在道德决策和道德判断中,经常早于认知判断的形成就已经帮助行动者作出了相关决策和判断”。

〔35〕因此,慎独
走上反躬自省的道德情感路径,是有助于道德主体性的发挥,自觉性的提升。

自觉不同于
“自发”与“直觉”。

“自发”就是人欲不加节制地表达,“直觉”则用来表示“一种迅速、
毫不费力、带有自动性地出现的反应”,〔36〕自觉却是比“自发”多了理性考量的内省活动,
比之“直觉”反应较慢。

可以说,慎独功夫的最高境界是无需谨慎,诉诸直觉,自然向善。

2.包含了两重逻辑含义,对由外向内的自律和由内而外的践行都有所裨益
慎独不仅仅只在内心世界活动,还要在外部生活中践行。

《荀子·不苟》论述慎独,是包含了由外向内的自律和由内而外的践行两重逻辑的。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
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
明,明则能变矣……夫此有常,以致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
威。

夫此顺命,义慎其独者也。

”所谓“诚心守仁”,强调的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变的修
养功夫,这就是慎独“反求诸己”的由外向内的一重逻辑;所谓“诚心行义”,要求君子在
内省后或内省中付诸于道义的实践,这是慎独由内向外的另一重逻辑。

当然,后者对前者也
有辅助作用,使得慎独的前期内省功夫明显地能够与“懊悔”、“内疚”心理活动区别开来。

3.是对面子文化表面性的揭示,有益于维系一种真诚的为人处事关系
清代申居郧认为,“慎独本于知畏”,有所畏惧,人们才会重视慎独。

从古至今,大多人.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第8~9

2018第8~9
期理论界的观点是不是如此,尚不明确。

但是据《大学》所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因为畏惧被人发现不善的行径而被讨厌,才会慎独。

明显地,慎独在小人身上只能发挥工具性作用。

至于君子,则如《大学》所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君子不是为了“著其善”,而是为了“自谦”;不是让自己的善行被他人知晓,反而是做好人好事不留名,反省自身是否做到位。

小人高调,君子反之。

然而现实中,若“个人之所以愿接受此共同体的所有意志,或其中特定的某人之意志所要求的你应该如此或不该如此,是由于对他者之视线的考量。

这种对于视线的考量,只发挥表面上的应对功能时,就是所谓的重视面子”,〔37〕重视面子的行为就不是慎独的态度。

把慎独当作维护面子的工具,是典型的“畏于内,形于外”〔38〕行径,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取的。

的确,看重面子而慎独,就背离了慎独的“诚于内,形于外”的要求,因而我们要抵制浅薄的面子观念,不做表面功夫;要意识到慎独的价值不在于维护面子,而是以一份真诚的心待人待物;慎独的功能亦不在于伪装自己,而是以虔诚的态度去守护自身的真与善。

4.积极与消极意义的解读,有助于人性善与恶、有常与无常的本质探索
朱熹对《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作注,认为“独”是“己所独知之地”。

在己所独知之地,恶念更容易滋生疯长,慎独就是这样背景下最好的修养功夫。

反言之,当慎独被设定于有他人在的情况下,是基于对人性的洞察或恐惧而来的,“也就是说,人类会因为他者的在与不在而改变态度,尤其是他者不在时,人性有容易偏向于恶的倾向”。

〔39〕对慎独的需求,是一种常态化的需求,本质上是对真与善的需求,并不受外界环境的限制与影响。

慎独的积极含义是固守内在的善心,专注于此心。

可见,它的积极含义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先验基础之上的,延续的是孟子性善论的逻辑思路。

人性又是不稳定的,在偏向于恶时,慎独的作用就会比较凸显。

对照而言,慎独的消极含义在于抑恶,又有荀子人性本恶的意味。

一旦慎独发挥了作用,人性就有由恶转向善的变化。

从慎独范畴洞察人性,尽管慎独凭借的是内省的功夫,但也不可以简单地归属
为性善或性恶的任一方。

《孟子·尽心》和《荀子·不苟》都有对慎独的观照。

世人能够肯定的唯有两点,一是人性是变化的,二是人性有向善的终极方向。

对于慎独,我们是基于人性易变的前提下提出的;重视慎独,则与追求真与善的终极关怀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引自《烈女传》卫灵夫人曰:“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变节,不为冥冥惰行。

”,及其《论衡》虚篇云:“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

”《后汉书·冯衍传》云:“修道德于幽冥之路。

”[2]《大学》、《中庸》、《礼记·礼器》、郭店楚简《五行》都以“故君子慎其独也”说慎独,“慎独”一词是为经作传的学者简言,而后形成的术语。

最早是东汉的郑玄为《礼记·中庸》注解时,去除了“其”字,“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3][6][11][38]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361、360、359、362.
[4]引自马王堆帛书《五行》.
[5]引自《大学》.
[7]引自《论语·颜渊》.
[8]引自《孟子·尽心上》.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