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内的大西天与小西天(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海公园内的大西天与小西天(上)
北海公园北门正对着北京最美的后花园一一什刹海,因此这个门也就成了游人出入最多的大门之一。

就在离这个门不远的文物研究所里,人们总能看到一座保存完好、高大雄伟的琉璃阁。

这座琉璃阁其实就是北海公园内“大西天”景观中的一处建筑,但因历史原因,它现身处于国家机构之内,正因如此很少有人看过它的全貌,了解它的历史。

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它及它所在的大西天的前生今世有了一定了解,下面我就来讲讲它和它们的故事。

北海公园的北岸有许多知名景点,像静心斋、九龙壁、快雪堂、五龙亭等,但除了这些景观,北岸还有两组非常重要的佛寺,一处是“大西天”,一处是“小西天”,这两个寺庙一东一西遥遥相望。

“大西天”位于静心斋的西侧,是北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庙宇。

它始建于明朝,曾是明朝翻译和印刷佛经的场所,称为西天禅林喇嘛庙,后被荒废,清乾隆时期重新修缮扩建。

建好后的“大西天经场”改称为“西天梵境”,这组建筑由南向北,占地11310平米,非常宏伟壮观。

立于太液池北岸前的“华藏界”琉璃牌坊就是“大西天”建筑群的南向开始。

这座高约13米面阔约25米的四柱七楼式
的彩色琉璃牌坊高大而精美,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属般的光泽,其南额为“华藏界”,北额为“须弥春”,意为人们将要从这里进入佛国的庄严世界。

仔细观看这座琉璃牌坊,竟发现与国子监内的琉璃牌坊十分相像。

通过查阅文献才知道原来国子监内的琉璃牌坊就是按照大西天琉璃牌坊仿制的,连牌坊的尺寸也基本相同。

走过牌坊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大西天的山门前,它由三座单独券门组成,中间大,两边略小,黄绿琉璃瓦覆顶,中间券门上挂着“西天梵境”的金字匾额,下面则是整块汉白玉雕成的二龙戏珠的丹陛。

这些石雕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是石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红色山门中间也砌有龙纹的琉璃花墙,还未进寺,皇家的福贵威严,已经从这些纹样中显示出来。

民国时,徐世昌曾出资修葺了山门与天王殿,他将山门匾改为“天王门”,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大西天又被泛称为天王殿。

进入第一进院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菩萨,尤其是四大天王,对于看着《西游记》长大的80后们来说,印象是格外的深刻。

这四尊护法相貌虽有些相似,但手持法器各不相同。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蛇);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

他们不仅守护着须弥山四方的安全,还保佑着国家一年的风调雨顺,因此在汉地佛教中,天王殿是寺院内的第一重殿。

天王殿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在钟鼓楼北面竹林中,左右各立一座石经幢,左面的是《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右面的是《佛法药师如来本愿经》,苍松竹影伴着阵阵的梵音,仿佛让人们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清静无忧。

第二进院,正中是大慈真如宝殿,两侧各有配殿五间。

大慈真如宝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制宝殿,它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五楹,为重檐庑殿顶,等级之高由此可见。

大殿全部由金丝楠木制成,因此又称为楠木殿。

整座大殿未施彩绘,金棕色的楠木原色配上黑琉璃黄剪边的殿顶,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

现殿内供奉的是按清朝时复原的三世佛与十八罗汉,但从清康熙朝的学者高士奇所著的《金鳌退食笔记》中看,明朝时期殿内曾立有高亭一座,亭内为西天说法时的场景,其中塑有释迦牟尼、菩萨和众护法的铜像。

除此以外,还供有文殊、普贤等神像的画卷,殿壁上还绘有精美的壁画。

这些画像与壁画均出于商喜之手。

商喜是明朝非常著名的宫廷画家,他善于刻画山水、人物、花鸟,至今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内还收藏着他的画作,只是这些画像与壁画在清初就已不复存在了,人们只能根据书中的描写想象它的精美程度了:“殿壁绘画龙神海怪。

又有三大轴,高丈余,广如之,中绘众神像二十余,左右则文殊、普贤变相,三首六臂,每首三目,二臂合掌,余四臂擎莲花火轮,剑杵简槊,并日月轮、火焰之属,裸身,着虎皮裙,蛇缠胸项间,怒目直视,威灵凛烈,金涂错杂,形彩陆离。

”虽然这些早已看不到了,但殿内正中仍悬挂着清乾隆
皇帝御笔匾额“恒河演乘”,在佛前还有二座七重八檐的铜塔。

据殿前铜牌简介:这两座铜塔是2008年根据清皇宫档案记载复原的,塔高约6.59米,塔身镶铜胎无量寿佛七百一十二尊。

其实殿内除了这两座铜塔外,还有木塔两座,据《三海见闻志》载,这二座木塔原为铜塔的模型。

但笔者通过查阅《北海景山公园志》了解到,这两座木塔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楠木胎五彩宝塔,一塔镶增胎擦擦无量寿佛五百八十四尊,另一塔镶擦擦无量寿佛五百八十四尊,所以说这两座木塔应与铜塔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这几座佛塔伴着佛祖安享了百年的香火供奉后,却毁于近代的纷乱之中,尤其是那两座精美的铜塔,命运更是多舛。

民国十七年(1928)出版的《调查北海天王
殿前丹陛报告》中载:“佛前设精制铜塔二,塔之洞内原遍置小铜佛,后被军人盗去变卖。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伪政府开始以各种理由对百姓进行疯狂的掠夺与压迫,其中在1942年至1945年间,他们强制推行了“献铜”运动,范
围之大规模之广,势必要将北京城内所有铜器都搜刮一光,这也导致了众多文物毁于此次运动之中。

大到故宫内的铜缸、铜炮,寺庙里的铜佛、铜钟,小到百姓家里的铜盆、铜碗、铜蜡扦,甚至连城门钉都被他们征走,当成制造武器的原料,而这两座重达六万八千九百四十八斤的铜塔,更是他们掠夺的重点。

1945年铜塔被拆卸运至天津塘沽时,日本战败投降,它们就
这样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只是此时铜塔已经残缺不全了。

1946
年铜塔由天津接回北平“老家”。

直到文革期间,无人问津的铜塔悄无声息地被人按废铜处理掉了,不得不说这是文物界的一大遗憾。

它们躲过了日本人,躲过了大炼钢铁,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这场浩劫,一把火将它们燃成钢水。

幸而今天铜塔又恢复了原样,以当初的容貌在大殿进行展览,也许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吧。

顺着大慈真如宝殿后面的月台走本应可以到达第三进
院落,但是一道凸字形的红墙,硬生生地把后面的景观全部隔开。

尽管如此,一座黄琉璃重檐歇山顶的大殿还是露出头来。

这座大殿就是华严清界殿,据文献记载这座大殿面阔三间,檐下正中挂有“华严清界”满汉藏蒙四体的字匾。

在华严清界殿后是一座带镏金宝顶的重檐八角七佛塔亭,此亭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后,内有石塔一座,上刻七世佛像及乾隆御笔所书的《七佛碑记》。

塔亭的北面就是那座流光异彩的琉璃阁,这座琉璃阁与颐和园内的智慧海虽有几分神似,但规模还是要小得多。

它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名为大琉璃宝殿,是砖石结构的无梁殿形式,三重檐,歇山顶,顶覆绿琉璃瓦,上下两层,面阔五间,整座建筑均用黄绿琉璃砖装饰,阁的四壁还嵌满了佛像,这些佛像造型生动、多样,据说多达千尊,非常宏伟壮观。

尤其是券门上六具的琉璃雕刻更为精美,六具为藏传佛教中六种动物形象,它们一般装饰于佛像的背光或门券之上,其中有大鹏鸟、狮子、大象、鲸鱼等,但由于具
流行的时间不同,它的组合也有所不同。

这里券门上的六具是:大鹏鸟居中,龙子龙女环在两侧,下面是成对的山羊、狮子和大象。

六具为藏传佛教中的造型,代表了慈悲、保护、救度、自在等意。

它在北京并不少见,像居庸关的云台、五塔寺、碧云寺等处都能看到。

就在琉璃阁的四周,曾还环有游廊七十一间,并在游廊的四个转角处还各有重檐方亭一座,但由于年久失修,在1955年时全部拆除。

我们凭借着文献上的资料,很难想象它当初的面貌,但就是现在想看一眼琉璃阁的全貌也并非易事。

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归还文物的步伐,使它们真正回到大众身边。

只有当我们不用遥望或是偶逢机会去欣赏它们的时候,才是真正自觉了解保护它们之时。

(编辑?韩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