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七上·平顶山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黄晕(yùn)潜行(qián)悄然(qiǎo)混为一谈(hún)
B . 刹那(shà)贮蓄(zhù)顷刻(qǐng)疲倦不堪(kān)
C . 着落(zhuó)应和(hè)荫蔽(yìn)忍俊不禁(jīn)
D . 热忱(chèn)屡次(lǔ)确凿(záo)头晕目眩(xuàn)
2. (2分) (2020九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A . 文段中加点的成语,它和“萨拉同她回来了,在床上唠唠叨叨说了半个小时才睡着”中的“唠唠叨叨”意思和感情色彩都相似。

B . 文段中“生平”“应该”“合理”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 . 文段中“一同受用”是偏正短语,结构相同的如“独立思考”“陆续开放”等。

D . 文段中“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一句的主干是“两句话实现与调和”。

3. (2分)(2018·广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在歌声中唤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让更多的中国人得以传承经典、了解经典、走进经典。

B . 旺苍小伙陈藜,患病后身高缩至1.3米,但身残志坚。

乐观面对生活,是他能否战胜病魔的关键。

C . 为了广元的美好环境,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保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

D . 每日读书,犹如攀爬梯子。

通过攀爬无形之梯,我便可时刻丈量自己到底领略到多少人生真意。

4. (2分) (2017八上·扬州月考) 下列文学常识以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七律长征》这首诗以比喻、夸张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军过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还未完成长征的红军一、四方面军广大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B .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陆定一,课文以时间为序,采取了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记叙了一天半内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的经过。

C . 小说《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的心态,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D . 《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
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默写 (共1题;共7分)
5. (7分)(2018·嘉祥模拟) 默
写。

(1)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尓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2)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

(王建《十五夜望月》)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慷慨激昂之句催人奋进、令人鼓舞。

曹操的《观沧海》中,用“________,志在千里”含蓄表达自己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的精神;________的《观书有感》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思想。

三、阅读理解 (共2题;共40分)
6. (20分) (2020八下·滨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

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

”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

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

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

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

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

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

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

”水妹低声说。

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

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

”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

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

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

他的头发白了很多。

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

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 (20
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
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为低碳生活,后者为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一句中划线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除了文中所述的低碳生活方式,你还能再支三个“低碳生活”的高招吗?
四、古诗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
8. (10分)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

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9. (12分) (2018八上·云安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儋耳①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

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

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

③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

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予欣然从之/从流飘荡
B . 舍南舍北皆春水/归舍已三鼓矣
C . 历小巷/历历在目
D . 屠酤纷然/然亦笑韩退之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3)文中多次写到苏轼笑,他笑什么呢?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六、语言运用 (共2题;共15分)
10. (5分)根据所给情境按要求表达。

假如中考之后,你的父母买了28日的车票,准备带你去上海看望爷爷、奶奶。

这时,你却接到通知,29日班长将组织全班同学聚会,并邀请班主任王老师参加。

你思考再三,不得不放弃这次聚会。

给你的班主任王老师发一条手机短信,请将短信内容写在下面。

11. (10分)(2020·肥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

当前,风雨同舟、命运与共日益成为人类共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抗击疫情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它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强调各国合作共赢、人民和谐相处,体现的是“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契合各国人民共同期盼。

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抗击疫情,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到,各国命运相连、___________,各国共同抗击疫情的行动,既是帮人也是帮己。

“值此关健时刻,我们应该直面挑战、迅速行动。

我坚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朝一夕、___________的事情,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成语(或是四字短语)。

(2)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段话。

(不超过50字。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8九上·长春开学考)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一)题目:好习惯伴我成长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亚洲和我国南方有众多的毛竹,绿意葱葱,姿态优美,楚楚迷人。

但它的成长颇具传奇:幼小时的毛竹生成很慢,最初的五年中你几乎看不出它的生长,然而,五年过,它像施了魔法一样却疯狂的拔节成长,最开始时每天可长30厘米,不到两个月就可长到二十米多高,即可遮天蔽日。

原来,几周内看似不可思议的变化,都源于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扎根土壤,深植根系,看似默默无闻的毛竹在长期蛰伏之后,终于迎来了暴风成长。

打好根基,充分准备,适时绽放,不失为人生明智选择。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4题;共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二、默写 (共1题;共7分)
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考点:
解析:
三、阅读理解 (共2题;共40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考点:
解析: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四、古诗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答案:8-1、
答案:8-2、
考点:
解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运用 (共2题;共15分)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答案:11-2、
考点:
解析: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2-1、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