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_2010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实验指导书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实验一简单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实验环境
2.掌握基本指令的使用方法
3.掌握RAM的操作方法
二、预习知识
1. MCS-51存储器组织
2. 简单指令
3. QTH单片机实验仪和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1.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2.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设从片内30H和32H开始分别存放两个16位无符号二进制数(低8位在低地址,高8位在高地址),完成两个数相加的程序,并将结果放入34H开始的单元。

将1122H和3344H分别送入RAM单元,观察结果和CY标志;再分别将8899H和AABBH放入RAM单元,再观察结果和CY标志。

2.将30H单元内的2个BCD数相乘,乘积为BCD数,并把乘积送入31H单元。

3.实现将无符号数扩大6倍,设扩大6倍后的值不超过255。

4.试求内部RAM30H~37H单元中8个无符号数的算术平均值,结果存入38H单元。

5. 以上编写的程序,进行单步执行,观察相应专用寄存器、RAM空间(包括工作寄存器区、位寻址区、用户RAM区)数据的变化情况以及程序存储器的指令代码。

6. 验证堆栈操作的步骤:
PUSH direct:①(SP)←(SP)+1,
②direct地址单元的内容压入SP指向的单元。

POP direct:①SP指向的单元内容弹出到以direct为地址的单元,
②(SP)←(SP)-1。

7. 调试上课所讲的例题。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二I/O端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指令系统的熟悉掌握
2.学习延时程序的编写和应用
3.学习P0~P3作为普通I/O口的使用方法
4.了解发光二极管(LED)的工作原理及驱动方法
二、预习知识
1.振荡周期、时钟周期、机器周期、指令周期
2.指令系统
3.单片机的输入、输出控制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1.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2.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设系统晶振为6MHz,编写一个延时500ms的延时程序。

2. 设实验连线如图2-1所示,设计一个系统点亮发光二极管。

图2-1
3. 设实验连线如图2-1所示,设计一个系统控制发光二极管闪烁。

4. 设实验连线如图2-1所示,设计一个系统控制发光二极管循环亮。

5. 设实验连线如图2-2所示,设计一个系统根据开关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图2-2
6. 有四个变量U、V、W、X分别从P1.0~P1.3输入,阅读如下程序,写出逻辑表达并画出逻辑电路图。

如果将结果输出到P3.0,请使用ORG、END、BIT等伪指令重新整理编写该段程序,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

MOV P1,#0FH
MOV C,P1.0
ANL C,P1.1
CPL C
MOV ACC.0,C
MOV C,P1.2
ORL C,/P1.3
ORL C,ACC.0
MOV F0,C
SJMP $
END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三 基本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指令系统的熟悉掌握
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熟悉掌握
3.子程序设计的熟悉应用 二、预习知识
1.分支程序、循环程序、查表程序
2.子程序的设计及调用
3.子程序几种参数传递的方法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 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 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某系有20名学生参加外语统考,假设成绩已经存放在RAM 地址为ENGLISH 的连续存储单元中,现决定给成绩在90~100分之间的学生颁发A 级合格证书,给成绩80~89之间的学生颁发B 级合格证书。

试编写程序,可以统计A 级和B 级证书的学生人数,并把统计结果存入内部RAM 的GRADA 和GRADB 单元。

2. 写一段程序将内部RAM 从30H 开始的十个无符号数按增序排序。

3. 用程序实现22b a c +=。

设a 、b 、c 分别存于内部RAM 的AAA 、BBB 、CCC 3个单元中。

设a 、b 皆为小于10的整数。

要求利用查表的方法编写一个求平方的子程序,再调用子程序完成。

4.完成0~9的平方值查表程序,要求分别利用DPTR 和PC 作为变址寄存器,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四外部中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外部中断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中断处理的编程方法
二、预习知识
1.中断请求源
2.中断入口
3.中断优先级
4.与中断相关的寄存器:TCOM、IE、IP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设实验连线如图4-1所示:
图4-1
INT时左移。

编程实现无中断时,发光二极管常亮,有外部中断0
2. 设实验连线如图4-2所示:
图4-2
①编程实现无中断时,发光二极管常亮,有外部中断0
INT时右移。

INT时左移,有外部中断1
②验证中断查询的自然优先顺序(写出验证方法及结果)。

③通过IP寄存器设置优先级,验证中断的两个优先级结构(写出验证方法及结果)。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五电子音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定时/计数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定时/计数器的编程方法
二、预习知识
1.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方式
2.初值的计算
3.与定时/计数器相关的寄存器:TCON、TMOD、IE、IP
4.定时器编制不同音乐的原理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设实验连线如图5-1所示:
图5-1
用定时器T1方式1来产生歌谱中各音符对应频率的方波,由P1.0输出驱动喇叭;节拍控制可通过调用延时子程序次数来实现。

实验说明:
①通过控制定时器的定时时间来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法,驱动喇叭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再利用延时来控制发音时间的长短,即可控制音调中的节拍。

把乐谱中的音符和相应的节拍变换为定时常数和延时常数,作为数据表格存放在存储器中。

由查表程序得到定时常数和延时常数,分别用以控制定时器产生方波的频率和发该频率方波的持续时间。

当延时时间到,再查下一个音符的定时常数和延时常数。

依次下去,就可自动演奏出悦耳的乐曲。

②LM386是低电压音频放大器。

③乐曲“新年好”数据表格如下,三个字节为一组,其中前两个字节表示定时常数(16位计数器),高位在前,若定时常数为00H,00H,表示休止符,若定时常数为0FFH,0FFH,表示结束,后一个字节表示延时常数(每个延时为200ms)。

0FCH,4AH,04H,0FCH,4AH,04H
0FCH,4AH,08H,0FBH,00H,08H 0FDH,08H,04H,0FDH,08H,04H 0FDH,08H,08H,0FCH,4AH,08H 0FCH,4AH,04H,0FDH,08H,04H 0FDH,80H,08H,0FDH,80H,08H 0FDH,30H,04H,0FDH,08H,04H 0FCH,0AEH,08H,00H,00H,08H
0FFH,0FFH
2. (选做)设实验连线如图5-2所示:
图5-2
编程实现有外部中断0INT 时演奏乐曲“新年好”,有外部中断1INT 时演奏乐曲“小星星”。

实验说明:
①“小星星”乐谱:
1 1 5 5 ‖6 6 5 - ‖4 4 3 3 ‖
2 2 1 - ‖
音符与频率对应关系:
音符: 1 2 3 4 5 6 7 频率: 523.25 587.33 659.25 698.46 783.99 880 987.76
② 编写演奏乐曲的子程序,入口参数:(DPTR )=乐曲数据表格的首地址,通过调用子程序完成演奏。

③ 考虑0INT 、1INT 与T1中断优先级。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六数码管显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定时/计数器的基本使用和编程方法
2.掌握串行口工作方式0的使用和编程方法
3.掌握移位寄存器74HC164的工作原理
4.掌握数码管显示的工作原理
二、预习知识
1.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0
2.串行口工作方式0
3.与定时/计数器相关的寄存器:TCON、TMOD、IE、IP
4.与串行口通信相关的寄存器:SCON、PCON
5.移位寄存器74HC164的工作原理
6.数码管显示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实验连线如图6-1所示:
图6-1 实验连线图
利用单片机的串行口工作方式0扩展并行输出口,在双位数码管上循环显示00,01,02,… ,99。

实验说明:
① 串行口工作方式0为移位寄存器方式,数据由RXD (P3.0)输入/输出,移位同步脉冲由TXD (P3.1)输出,发送的8位数据低位在前。

② 74HC164是8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同步移位寄存器,其引脚如图6-2,引脚说明如表6-1。

表6-1 74HC164引脚说明
真值表如表6-2所示:
表6-2 74HC164真值表
③ 输入值与数码管显示数字对应关系如下:
03H :0 9FH :1 25H :2 0DH :3 99H :4 49H :5 41H :6 1FH :7
01H :8 09H :9
2.在双位数码管上自59开始,以秒为单位,显示倒计时时间,时间记到0时再重新开始。

利用单片机定时器T0工作方式0进行计时,要求T0的定时时间为5ms ,倒计时显示的计时个位存放在R0中,十位存放在R1中。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符号 引脚 说明
DSA
1 数据输入 DSB
2 数据输入 Q0~Q
3 3~6 输出 GND 7 地 (0 V)
CP 8 时钟输入(低电平到高电平边沿触发) /MR 9 中央复位输入(低电平有效) Q4~Q7 10~13 输出 VCC
14
正电源
图6-2 74HC164引脚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七A/D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A/D转换芯片ADC0809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掌握ADC0809转换性能及编程方法;
2.掌握LED七段数码管显示器的显示原理;
3.掌握对串口的写数据操作。

二、预习知识
ADC0809引脚定义:
IN0-IN7:8路模拟信号输入端,由地址锁存及译码控制单元的3位地址A、B、C进行选通切换。

START:A/D转换启动控制信号输入端。

ALE:地址锁存信号输入端,START 和 ALE 用于启动A/D转换。

VREF(+)和VREF(-):正、负基准电压输入端。

OE:输出允许控制信号输入端,A/D转换后的数据进入三态输出数据锁存器,并在OE的作用下(OE 为高电平),通过D0- D7将锁存器的数据送出。

EOC:A/D 转换结束标志信号。

EOC为高电平时,表示转换结束,因此EOC可作为CPU的中断或查询信号。

CLK:ADC0809内部没有时钟电路,故时钟信号应由外部送入CLK端。

A、B、C:8路模拟开关的三位地址选通输入端,用于选择对应的输入通道,其对应关系表如下:
ADC0809工作时序图
ADC0809与MCS-5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有两种最常用的方式,即查询方式和中断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实验说明
本实验利用实验板上的ADC0809做A/D转换实验,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在LED上显示,调节电位器观察LED的变化。

四、实验连线
电位器电压输出端(VOUT)——0809通道0(IN0)
选通信号CS——译码电路8000H
振荡电路的脉冲输出端——分频电路(T)的脉冲输入端
串并转换的DIN接P3.0,CLK——P3.1
SWR——P3.6,SRD——P3.7
数据线与仿真单片机的数据线相连,地址高8位、低8位分别与单片机部分地址线相连
五、实验内容
1.实验连线如图8-1所示,利用单片机,将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转换后的八位二进制数以两位十六进制数形式显示在数码管上,调节电位器观察数码管的变化(编程采用延时读数的方法)。

2. 如果要求编程采用查询EOC=1 或EOC申请中断的方法,应如何连线,程序又该如何修改?
3. 已知输入的模拟信号为0~5V,在数码管上显示当前电压的伏值(格式为X.X,如:3.6)。

4. 如果选择通道1(IN1)作为模拟输入,应该如何修改程序?
六、仿真器设置
仿真模式设置:8052模式;仿真存储器模式选择:内程序存储器外数据存储器。

仿真器P3.6/P3.7短路块设置在WR/RD状态(见仿真器说明书跳线设置)。

七、实验程序
流程图
八、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八 LED点阵显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移位寄存器74HC595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2.掌握译码器74LS154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
3.掌握LED点阵显示的工作原理及显示方法
二、预习知识
1.移位寄存器74HC595的工作原理
2.译码器74LS154的工作原理
3.LED点阵显示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实验连线如图7-1所示:
图7-1 实验连线图利用单片机,在16×16 LED点阵显示区上显示图7-2。

图7-2 实验显示图
实验说明:
①在做该实验时请把该实验区的四个DIP开关设置在ON状态。

②实验连线:P1.0—LA、P1.1—LB、P1.2—LC、P1.3—LD、P1.4—SER、P1.5—SCLR、P1.6—SRCLK、P1.7—RCK。

请在程序中定义:
SER BIT P1.4、 SCLR BIT P1.5、 SRCLK BIT P1.6、 RCK BIT P1.7
③74HC595为8位串入、串/并出移位寄存器,带8位三态输出锁存器。

其部分引脚功能如下:
-SER:串行数据输入端。

-SCLR:寄存器数据清零端。

低电平有效。

-SRCLK:移位脉冲输入端。

上升沿时数据寄存器的数据移位:QA-->QB-->QC-->...-->QH;下降沿移位寄存器数据不变。

-RCK:数据锁存输入端。

上升沿时移位寄存器的数据进入数据锁存器,下降沿时锁存器数据不变。

④ 74LS154为4线-16线译码器,LA、LB、LC、LD为输入,A为低位,D为高位;Q0-Q15为输出端(低电平有效)。

⑤列扫描由74LS154译码控制,P1.0-P1.3对应154的A-D;行扫描由74HC595移位控制。

2. 实验连线如图7-1所示,利用单片机,在16×16 LED点阵显示区上交替显示“欢”、“迎”字样。

“欢”字点阵数据如下:
004H,028H,008H,024H,032H,022H,0C2H,021H
0C2H,026H,034H,038H,004H,004H,008H,018H
030H,0F0H,0C0H,017H,060H,010H,018H,010H
00CH,014H,006H,018H,004H,010H,000H,000H
“迎”字点阵数据如下:
002H,002H,004H,082H,0F8H,073H,004H,020H
002H,000H,0E2H,03FH,042H,020H,082H,040H
002H,040H,0FAH,03FH,002H,020H,042H,020H
022H,020H,0C2H,03FH,002H,000H,000H,000H
3. 实验连线如图7-1所示,利用单片机,在16×16 LED点阵显示区上循环显示“欢迎您使用”字样(以0FF、0FF作为结束标志)。

“您”字点阵数据如下:
000H,001H,004H,002H,01CH,00CH,0C0H,03FH
01CH,0C0H,002H,009H,002H,016H,092H,060H
04AH,020H,082H,02FH,002H,020H,00EH,024H
000H,022H,090H,031H,00CH,020H,000H,000H
“使”字点阵数据如下:
000H,002H,000H,004H,0FEH,00FH,000H,038H
002H,0E0H,082H,04FH,044H,029H,028H,029H
030H,029H,0C8H,0FFH,008H,029H,00CH,029H
004H,029H,086H,02FH,004H,020H,000H,000H
“用”字点阵数据如下:
001H,000H,002H,000H,00CH,000H,0F0H,07FH
040H,044H,040H,044H,040H,044H,040H,044H
0FFH,07FH,040H,044H,040H,044H,042H,044H
041H,044H,0FEH,07FH,000H,000H,000H,000H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九外部中断的C51编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51的编程方法,掌握简单程序的编写,如:延时程序、流水灯程序、子程序等。

2.熟悉用C51编写外部中断程序。

二、预备知识
1.中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外部中断的概念、编程;
3. C51编写的延时程序,延时时间的检测等。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用C51完成实验4,设实验连线如图9-1所示:
图9-1
INT时左移。

编程实现无中断时,发光二极管常亮,有外部中断0
2. 设实验连线如图9-2所示:
图9-2
①编程实现无中断时,发光二极管常亮,有外部中断0
INT时右移。

INT时左移,有外部中断1
②验证中断查询的自然优先顺序(写出验证方法及结果)。

③通过IP寄存器设置优先级,验证中断的两个优先级结构(写出验证方法及结果)。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十定时计数器的C51编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定时/计数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用C51实现的定时/计数器的编程方法;
二、预备知识
1定时/计数器的四种工作方式
2计数初值的计算以及用C51实现的计数初值的设置方法
3与定时/计数器相关的寄存器:TCON、TMOD、IE、IP
4定时器编制不同音乐的原理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设实验连线如图所示:
用定时器T1方式1来产生歌谱中各音符对应频率的方波,由P1.0输出驱动喇叭演奏《新年好》;节拍控制可通过调用延时子程序次数来实现。

实验说明见实验5。

2.把定时计数器T0扩充为外部中断源,并触发此扩充的外部中断,演奏乐曲《小星星》
3.(选做)设实验连线如图所示:
编程实现有外部中断0
INT时演奏乐曲“小星星”。

INT时演奏乐曲“新年好”,有外部中断1
“小星星”乐谱:
1 1 5 5 ‖6 6 5 - ‖4 4 3 3 ‖
2 2 1 - ‖
音符与频率对应关系:
音符: 1 2 3 4 5 6 7
频率: 523.25 587.33 659.25 698.46 783.99 880 987.76
说明:编写演奏乐曲的子程序,通过调用子程序完成演奏;
考虑0
INT与T1中断优先级。

INT、1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实验十一对串口的C51编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定时/计数器的基本使用和编程方法
2掌握串行口工作方式0的使用和用C51的编程方法
3进一步掌握移位寄存器74HC164的工作原理
4掌握数码管显示的工作原理
二、预备知识
1 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0
2串行口工作方式0
3与定时/计数器相关的寄存器:TCON、TMOD、IE、IP
4与串行口通信相关的寄存器:SCON、PCON
5移位寄存器74HC164的工作原理
6数码管显示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
硬件:QTH单片机实验仪
软件:QTH模拟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
1. 实验连线如图11-1所示:
图11-1 实验连线图
利用单片机的串行口工作方式0扩展并行输出口,在双位数码管上循环显示00,01,02, (99)
实验说明:
① 串行口工作方式0为移位寄存器方式,数据由RXD (P3.0)输入/输出,移位同步脉冲由TXD (P3.1)输出,发送的8位数据低位在前。

② 74HC164是8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同步移位寄存器,其引脚如图6-2,引脚说明如表11-1。

表11-1 74HC164引脚说明
真值表如表11-2所示:
表11-2 74HC164真值表
③ 输入值与数码管显示数字对应关系如下:
03H :0 9FH :1 25H :2 0DH :3 99H :4 49H :5 41H :6 1FH :7
01H :8 09H :9
2.在双位数码管上自59开始,以秒为单位,显示倒计时时间,时间记到0时再重新开始。

利用单片机定时器T0工作方式0进行计时,要求T0的定时时间为5ms ,倒计时显示的计时个位存放在R0中,十位存放在R1中。

五、实验要求
掌握程序的设计、调试并保证其正确运行;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采用的器件和连线
4、实验结果和现象
5、实验过程分析
6、实验总结
符号 引脚 说明
DSA
1 数据输入 DSB
2 数据输入 Q0~Q
3 3~6 输出 GND 7 地 (0 V)
CP 8 时钟输入(低电平到高电平边沿触发) /MR 9 中央复位输入(低电平有效) Q4~Q7 10~13 输出 VCC
14
正电源
图11-2 74HC164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