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中考二诊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中考二诊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煤矿是由()在地层中形成的.
A.远古时期的苔藓B.远古时期的蕨类
C.远古时期的藻类D.远古时期的被子植物
【答案】B
【解析】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解: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因此煤矿是由远古时期的蕨类在地层中形成的.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今天使用的煤炭是远古时期的蕨类被深埋在底层中现成的.2.以下属于扁形动物的是()
A.蛔虫B.蛲虫C.绦虫D.钩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详解】
ABD.蛔虫、蛲虫、钩虫的身体细长,有口和肛门,属于线形动物,错误。
C.绦虫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正确。
故选:C。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扁形动物的特征。
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
B.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C.若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应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使其到视野中央
【解析】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碘液染色,A错误;
为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载玻片的中央滴加清水,B正确;
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若要将偏显微镜视野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往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往左上方移动到达视野中央,C正确;
毛细血管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D正确。
4.下列疾病属于遗传病的是()
A.坏血病B.夜盲症C.白化病D.流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统称为遗传病。
【详解】
A、坏血病是维生素C缺乏症,A错误;
B、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症,B错误;
C、白化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属于遗传病,C正确;
D、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D错误。
【点睛】
遗传病,维生素缺失症,传染病。
5.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水循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D.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只在白天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所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B正确;
C、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去,C正确;
D、绿色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以及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D错误。
【点睛】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直是重要的考点,要理解掌握。
6.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①传染源②病原体③传播途径④传染病⑤易感人群
A.④③①②B.②⑤①④C.④⑤③②D.④①③②
【答案】D
【解析】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病毒是病原体,流感病人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流感病人的飞沫属于传播途径。
7.在动物进化历程中,身体最先开始分节的是哪一动物类群?()
A.环节动物B.节肢动物C.扁形动物D.软体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出现分节有利于身体灵活的运动。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
【详解】
身体最先开始分节的是环节动物,A正确;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出现的晚,B错误;扁形动物,身体不分节,C错误;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进化来的,D错误。
【点睛】
关键是理解掌握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以及动物的特点。
8.下列动物中,全部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蟒蛇、鲤鱼、蝙蝠B.河蚌、蝗虫、鳄鱼
C.企鹅、蟾蜍、蝗虫D.乌龟、蜗牛、孔雀
【分析】
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详解】
蟒蛇、鲤鱼、蝙蝠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A符合题意;河蚌、蝗虫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鳄鱼属于脊椎动物,故B不符合题意;企鹅、蟾蜍属于脊椎动物、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故C不符合题意;蜗牛属于无脊椎动物、乌龟和孔雀属于脊椎动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考点考查了对动物分类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是考试的热点。
题型多样,注意灵活解答。
9.水分在植物茎内运输的结构是:()
A.叶脉B.导管C.筛管D.气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导管位于木质部,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
【详解】
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
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脉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
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故选B。
【点睛】
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功能即可解答。
10.去年非洲猪瘟在我省部分地区爆发,各地对进出的车辆等交通工具进行消毒。
请问这种方法是预防非洲猪瘟措施中的()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
【答案】A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各地对进出非洲猪瘟疫区的车辆等交通工具进行消毒。
目的是杀死病死的动植物遗体或其它附着物上的病原体,防止传播疾病,所以应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正确。
【点睛】
熟练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1.以下反射类型中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小孩夜间遗尿B.司机看到红灯停车
C.吃杨梅流唾液D.手碰到火缩回
【答案】B
【解析】小孩夜间遗尿、吃杨梅流唾液、手碰到火后会缩回,都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司机看到红灯停车,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
故B符合题意。
12.下面是某同学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的实验方案,并根据下列内容分析错误的是()
①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氢氧化钠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
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滴几滴碘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生成的蓝色出现。
A.上述内容中应该“一组放置NaOH溶液,另一组不放置NaOH溶液”。
B.上述内容中应该“红色安全灯”改为“绿色安全灯”,色素能吸收红色光,进行光合作用。
C.上述内容中应该“一组照光另一组不照光并进行相同处理”
D.上述内容中应该将“葡萄糖”改为“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
此实验方案中有不当之处:
没有对照实验,可用题干中同样装置把一杯氢氧化钠溶液换为等量的清水。
②暗处理不需要安全灯,安全灯也有少量的光。
③水浴加热后要用清水进行漂洗。
④碘液是检测淀粉的,不是检验葡萄糖。
根据实验变量及方案分析可知:
A.上述内容中应该“一组放置NaOH溶液,另一组不放置NaOH溶液”即一组杯子里放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组放等量的清水,这样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A正确。
B.上述内容中应该“红色安全灯”改为“绿色安全灯”,因为色素能吸收红色光,进行光合作用,用绿光照射不进行光合作用,绿光被叶子反射掉了,B正确。
C.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单一变量是否有二氧化碳,除了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
因此,对改进后的上述内容应该是同时光照若干小时,可以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C错误。
D.碘液是检测淀粉的,不是检验葡萄糖,所以将“葡萄糖”改为“淀粉”,D正确。
故选:C。
【点睛】
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13.凝练的谚语不仅朗朗上口,更是意味深长.下列谚语与其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匹配的是()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关系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适应环境
C.“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
D.“无心插柳,柳绿成荫”-压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A正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变好或变坏,是一种保护色,是适应环境,B正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C正确;无心插柳,柳绿成荫是扦插,D错误.
考点:生物的基本常识.
14.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如图是人的心脏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是右心室B.①内的血液流向③
C.血液从④流向② D.②内的血液是动脉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③是左心室,④是右心室,⑤是右心房.心脏的结构如图所示: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即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所示:
可见只有C选项正确.
考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15.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出墨汁,这一现象说明了生物
A.能生长和繁殖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由细胞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
【详解】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乌贼遇到敌害后会喷放出墨汁,这是乌贼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故选:B。
【点睛】
此题从具有的生命现象来考查生物的特征。
16.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种子,种下后仍能萌发,长出莲叶,并开出了艳丽的荷花,但花形和颜色与现代荷花稍有不同,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性.
A.适应性B.条件反射C.应激性D.遗传和变异
【答案】D
【解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由题意可知,千年古莲种子,种在池塘里仍能开花结籽,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特性,其花色与现代莲花稍有不同,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特性。
故选D。
17.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下图中与其它三者不同
..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叶和番茄都是由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构成的一个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ABD 都是器官,C是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叶细胞,C与其它三幅图不同。
故选C。
18.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B.只有丙C.乙和丙都是D.乙和丙都不是
【答案】B
【解析】
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甲、乙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探究的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
甲、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绿色植物,探究的是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
乙、丙有两个变量光照和绿色植物,不能构成对照试验。
因此,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丙。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试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9.小鸡是由鸡蛋中的哪一部分发育来的()
A.卵白B.卵壳C.卵黄膜D.胚盘
【答案】D
【解析】
【分析】
鸟卵的结构和功能如图所示:
【详解】
据分析可见胚盘是卵黄上的盘形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点睛】
鸟卵中卵细胞的构成和功能是重要的考点。
20.日常生活中,许多食品、药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或真菌.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①制酸奶②制作米酒③制醋④生产抗生素⑤制做面包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
【分析】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
①制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使奶具有甜酸风味;②酿酒时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③制醋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醋酸菌属于细菌;④抗生素有很多,如青霉素,生产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属于真菌。
⑤做面食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
故选C。
【点睛】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21.如图为模拟呼吸运动的示意图其演示的是()
A.吸气过程,此时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B.吸气过程,此时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C.呼气过程,此时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呼气过程,此时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容积增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2)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详解】
从模拟呼吸运动的示意图可见,底部的箭头向上,模拟膈顶部上升,那么其演示的应是呼气过程。
肺内气体要排出肺,那么意味着肺内气压要大于外界气压。
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吸气时:肌肉是收缩的;呼气时:肌肉是舒张的。
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回升,可以从此处结合示意图为解题切入点。
22.如图是模拟人体膈肌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装置中编号[3]模拟肺
B.装置中编号[4]模拟膈肌
C.手向下拉[4],小气球[2]变小
D.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1是气管、支气管、2是肺,3是胸廓、4是膈肌。
【详解】
装置中编号3模拟胸廓,2模拟肺,A错误;
装置中编号4模拟横膈膜,即膈肌,B正确;
手向下拉4膈肌,胸廓扩张,2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C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吸气、呼气时膈肌、胸廓、肺的状态以及气压变化。
23.胎儿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胎盘的主要作用是()
A.胎儿连接母体的器官B.母体的器官
C.胎儿的器官D.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胚胎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
因此脐带起到了连接母体与胎儿的作用,胎盘的主要作用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考点: 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24.子房的结构包括()
A.子房壁和胚珠
B.子房
C.花柱和柱头
D.花药和花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雄蕊和雌蕊构成花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是花的主要部分,雄蕊有花丝和花药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
考点:花的结构。
25.如表是常见微生物类群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选项种类
项目
细菌真菌病毒
A 结构都无成形的细胞核都有真正的细胞核都没有细胞结构
B 生殖都利于芽孢生殖都进行孢子生殖都不能独立繁殖
C 营养方式都是异养部分异养,部分自养都是异养
D 与人类关系可以生产青霉素可以酿酒可使人患流感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菌基本结构:单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特殊结构:荚膜、鞭毛;生活方式有两种寄生和腐生;有利:作为食物或发酵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如放线菌发酵能形成抗生素。
有害:使人患病,如痢疾杆菌是人体患痢疾;乳酸菌和枯草杆菌都属于细菌.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生活方式有寄生、腐生两种;与人类的关系有有害的也有有利的方面,有利:酵母菌发酵可以制作面包和馒头;有害:引起人或动物疾病;酵母菌和霉菌都属于真菌。
病毒形态及其微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的活的生物体上;有利:寄生细菌体内(噬菌体),有害:引起人或动物疾病;噬菌体、SARS病毒都是病毒。
【详解】
由分析可知:细菌都无成形的细胞核,真菌都有真正的细胞核,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由分析可
知:细菌进行分裂生殖,真菌中的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病毒的结构简单,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但是有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错误;细菌中也有自养的,如硝化菌等,C错误;真菌中的青霉可以生产青霉素,D错误。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6.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单位中,“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仅比较动物的形态结构,就能对动物进行分类
C.越小的分类单位,所属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
D.越大的分类单位,所属生物之间共同特征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不是属,A错误;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所以仅比较动物的形态结构,不能对动物进行分类,B错误;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
越大的分类单位,所属生物之间共同特征越少,不是越多,D错误。
27.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1是角膜,无色透明
B.结构2为晶状体,凸度过大,则为远视眼
C.结构3是视网膜,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D.结构4是视神经,能传导神经冲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
A.1是角膜,无色透明,可使光线通过,故A正确。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故B错误。
C.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故C正确。
D.结构4是视神经,能将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故D正确。
28.红柳(如图)能顽强地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耐高温、耐干旱。
它的根扎得很深,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开花结果。
这主要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繁殖后代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D.生物能适应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详解】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
绿色植物一般都有较大的叶片,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并且能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根系吸水和植物体散热。
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的红柳就不同了,它们耐高温、耐干旱。
它的根扎得很深,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并开花结果,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生物对沙漠缺水的适应。
故选D。
【点睛】
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9.下列生物的生殖中,有精子和卵细胞参与的是()
A.草莓扦插B.马铃薯块茎繁殖
C.苹果嫁接D.小麦用种子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