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议论文:文章分论点的确定及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4级】议论文:文章分论点的确定及补充
什么是文章的分论点?
知识回顾:
在议论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简言之: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分支
阅读中怎样考查分论点?
分论点到哪里找?
(1)位置法:一般在段落首句或尾句;有时在过渡句中;
(2)找信息词:每段第一人称后(我、我们要……),总结性词语后(由此可见、因此……);
“
(3)有时则需要自己概括: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组织语言连缀成句,形成几个关系并列
或递进的观点。
【注意】:分论点也和中心论点一样,句中不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如果段落原句有修辞,
则要选其他句子或自己概括,即还原出本体。
【例 1】
善言是一种美德
①生活中,我们常为如何融洽地与人交流而煞费苦心。
其实,想营造愉快、真诚的谈话环境,
是有基本的规律可循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口出善言。
这里的善言,指说的话不仅能让
人乐于接受,而且能使人获益。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所以说,口出善言,是我们
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
②善言,可以给身处困境的人自信和力量。
善言暖心,面对身处困境中的人,我们不妨多说
一些美丽的善言,使人奋发自强。
一次语文课,一位个子矮、有些跛脚的学生在黑板上默写
生字。
他刚刚够到黑板,写字要斜着身子,字迹歪歪斜斜,很难看。
然而老师点评时却说:
“这些字,好像从地里拱出来的小嫩芽。
虽然乱了一些,但是,说不定就是这些嫩芽,将来
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呢。
”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
在以后的人生道
路上,他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当年正是老师
用一句生动形象的比喻给了他信心与力量,帮助他走出自卑的困境,使他走向成功。
由此可
见善言的魅力。
③善言,可以让困惑迷失的人找到前进的方向。
马来西亚著名华语歌手曹格,在一次醉酒打
人被曝光之后,人气骤然下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迷茫之中。
无助的他打电话给刘德华。
刘德华说:“你今年 30 岁,这么早发生这事对你是好事,是上天给你改过的机会,你要好好
” “ ”
改过,否则只有两个字:收工。
刘德华的话,让曹格如梦初醒。
他痛定思痛,重塑形象,终
于又获得了成功。
刘德华的话让迷茫的曹格重新燃起了希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困惑迷失的时候,一句善言,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它能使人在黑暗中看
到光明,从而走出人生的阴霾。
④善言,可以化解矛盾、促进事业的成功。
美国南北战争中,平民出身的格兰特将军与韦策
尔将军脾气不合,作战中不能有效地沟通。
韦策尔强烈要求林肯总统撤掉格兰特的军职,理
由是格兰特喝酒太多。
林肯找到格兰特,对他说:格兰特将军,我真的为你感到欣慰,你的
部下和同事都在夸你总是打胜仗,韦策尔将军还很欣赏你酒后不慌乱的风度,要是战争结束
了我一定请你喝酒。
”听到这些话后,格兰特主动与韦策尔将军打配合战,为结束南北战争立
下了赫赫战功,并与韦策尔将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林肯总统的善言,成为两人和好的桥梁,
使两人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试想,如果林肯总统真的撤掉了格兰特,不
仅会使两人结怨,甚至可能影响南北战争的进程。
因此,我们要学做报喜的“喜鹊,这有益
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事业的发展。
⑤善言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而善良的内心,而他人也可能因一句善言而从此发生改变。
所
以,如果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时时谨记口出善言,那我们就拥有了一份美德。
20. 为什么说“善言是一种美德”?(3 分)
位置法:一般在段落首句或尾句
【例 2】
享受思考的乐趣
①生活如旅行。
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更好地品味生命的美好,觅得怡心的美景。
”
”
”
②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绕过一道弯,多角度观赏那难得一见的美景。
多角度思考,
方能观察事物之全貌,品难见之美景。
有人说秋风冷酷无情,它吹落了树叶,吹下了果实,
吹掉了种子,吹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但有人却给出了另一番思考,如果不是秋风将树
叶吹落树梢,那叶子岂不要被严冬撕碎?如果不是秋风将果实卸下枝头,那果实岂不要被冰
雪吞噬?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岂不要被酷寒冻僵?关于人生,我们也不妨
多角度地去思考一番:我们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可以是最可爱的;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
可以是最勤奋的;也许不是最富有的,但可以是最充实的。
这一切表明,角度犹如思考的魔
方,“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换个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给思想设一个驿站,停下来细品那视而不见的美景。
每个人的生命
长度是一定的,增加生命韧度、扩充生命容量、彰显生命意义,需要思考的积淀。
同样的环
境、相似的经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差异?原因众多,但核心就是思考的差别。
生活
的素材犹如米粒,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花园,那么,只有那
些细细品味、深深思考的人,才会饱览人生美景,收获生命真谛。
④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爬上一个坡,到山巅去欣赏那一览无余的美景。
一个视野狭
隘的人,只能在船头感叹眼前的惊涛骇浪;一个视野宽阔的人,却能在桅杆顶上眺望大海尽
头的地平线。
思考就是那根桅杆,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只有站在高处对全局进行思考
和把握,方能如立高山之巅,一眼便发现出路所在,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任何知识和经验不经过萃取提炼都难以彰显其价值。
萃取提
炼的过程就是思想攀登爬坡的过程,披荆斩棘,奋力前行,才能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开辟
出一条路来,正如人们常说的“无限风光在险峰。
⑤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思考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一种心灵的修行, 种
品格的锻造。
让我们尽情领略思考的美景、享受思想的盛宴吧!
21.结合全文思考,怎样才能享受思考的乐趣?(3分)
位置法:段落首句、尾句或过渡句→
①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绕过一道弯,多角度观赏那难得一见的美景。
②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给思想设一个驿站,停下来细品那视而不见的美景。
③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爬上一个坡,到山巅去欣赏那一览无余的美景。
注意:不能有修辞,要还原出本体→(结合关键词总结)
①多角度思考②深入思考③全盘思考
怎样补写分论点?
补写分论点三步走:
(1)先找出其他分论点;
(2)仿照分论点的句式进行仿写;
(3)从本段进行论述的句子中找关键信息,组织成句。
【例3】
谈欣赏
①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可口可乐。
为什么?可口可乐不仅味道独特瓶体更是独特:眼睛看着外观美,手掌握着不滑脱。
这个独特的瓶子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当年,有一个叫路透的青年制瓶工人在与女友约会时,非常欣赏女友穿的套裙,由欣赏产生联想,设计出了瓶子的图纸,获得了专利,并且在1923年被可口可乐公司用600万美元买走了。
正是欣赏激发了路透的创造力,可见,欣赏十分重要。
( ”
②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
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
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自信多于自卑。
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的魅力。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
赏。
这种人,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一时之情来
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
这样,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的情趣,而且平添了几分忧愁。
这委实
不值得、不必要。
③。
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
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萧何欣赏韩信,月下追来的不只是韩信,
而是汉朝的江山;诸葛亮欣赏相貌丑陋的妻子,得其所授而造木牛流马;唐太宗欣赏敢于直
谏的魏征,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种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
周瑜本是一员不可多得之将才,却因为对诸葛亮的嫉妒而饮恨终身。
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
功。
④一个不会欣赏或欣赏力低下的人,胸怀和智慧极其有限。
因为,惟有欣赏,才能领略,才
能让心头充满阳光,你才会发现人生之旅中更多的美丽和情韵,自身的胸襟和生存的意义将
更加博大广泛。
用欣赏的心态和胸襟待人行事,我们的人生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22. 请你在第③段开头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表明本段的观点。
3 分)
①先找出其他分论点: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
②仿照分论点的句式进行仿写:欣赏能够让人……
③从本段进行论述的句子中找关键信息:“成就一番事业“成功”
组织成句:欣赏能够让人成就一番事业
本讲重点知识回顾:
1、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2、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分支,为中心论点服务。
3、分论点一般在段落首句、尾句或过渡句中;有时则需要依据关键词自己概括。
4、分论点句中不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5、补写分论点三步走:
(1)先找出其他分论点;
(2)仿照分论点的句式进行仿写;
(3)从本段进行论述的句子中找关键信息,组织成句。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
——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