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研究和因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年级课本的可读性方面发 生了什么变化?
4、六年级艺术课中通常出现什么种类的活动,以及每 一种活动发生的频率怎样?
有一些研究成果就是描述性的:如课程专家John Goodlad的《一个名叫学校的地方》
(二)描述性研究的工具
例如:标准化成绩测验、问卷、课堂观 察测量工具、态度量表、访谈表以及其 他。
专门对对象研究存在样本流失和复测的问题。
2、横截面研究是指数据是在同一时间上取得的, 来自于不同的年龄组或不同的发展阶段。
例如,要研究1~6年学生学习数学态度的变化, 采用横截面设计研究,可以在每个年级选一个 学生样本,并在同一天或相接近的几天中对他 们进行问卷测试。
横截面研究不会存在样本流失的问题。
第二步是检验统计数字的显著性。
表:采用高或低情境教学教师的学生的科学素养测量成绩
平均增量分数 有关科学素养的测项 采用低情境教学 采用高情境教学 t值 p值
对科学课的看法 对科学的职业和教育 意义的看法 对一般科学的看法 对课外科学的活动的兴趣 生命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的理解
-0.194
-0.174 -0.132 -0.045
(五)因果—比较研究结果的解释
在科学素养研究中,采用高情境教学的 教师所教的学生,比采用低情境教学的 教师所教的学生,在科学过程的理解方 面的得分要低得多。我们可得出这样的 结论:教师采用情境丰富性陈述与学生 科学知识发展之间存在负相关。
(六)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中易犯错误
1、在描述性研究中 (1)研究人员没有考虑可以用于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全
周)
2.78 18.93 8.3
0.81 0.42 2.22 0.02 3.75 0.05
(二)设计一项因果—比较研究
例如,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教师教学存在什么样 的关系?
1、研究问题的陈述 定义科学素养,包括5个部分(1)科学内容的
掌握;(2)对科学的积极态度;(3)理解科 学对社会的影响;(4)掌握科学的推理过程; (5)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知识。
部测量工具。
(2)在纵向研究中,当专门对象研究或队列研究可得 出更多可解释性研究结果时,研究人员只进行一项趋 势研究。
(3)在专门对象研究中,研究人员没有增加原样本的 规模,没有把样本流失考虑进去,并且追踪不充分, 以维持高回答率。
(4)在专门对象研究中,研究人员没有考虑到样本重 复接受测量或研究的公开化会对收集数据产生怎样的 影响。
二、因果—比较研究方法
(一)因果—比较研究的优缺点 因果—比较研究是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它试
图发现一种行为方式的可能原因和结果,或者 通过比较具有、不具有或较少具有某种个人特 征的个体,来发现个人特征的可能原因和结果。 例如,研究导致某些人的学业成绩优异的原因。 这种对原因的研究是在它们可能对另一变量产 生影响之后进行的。所以又称之为事后回溯研 究。
(三)对某一时间点上的样本 的描述
描述研究常常只涉及某一时间点上样本 的特征。
例如:调查大学第一学期共有多少学生 有饮酒经历。到大学第八学期结束时共 有多少学生有饮酒经历。
(四)对延续一段时间的样本 的描述
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要通过收集样本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数 据研究样本特征的变化或连续性。
采用高情境教学 的教师
教 师 编 号 用于情境要素讲解时间的百分比
2
0
3
0.2
6
0.7
7
0.5
8
0.5
10
1.2
1
11.0
4
3.8
5
4.0
9
4.0
11
3.5
3、选择对照组
配对是在项或多项随机变量上使两个组相 等。
例如,将每一位采用高情境教学的教师同 具有相同教学经验的、采用低情境教学的 教师相配对。
在上述科学素养研究中,选择了在教授科学内 容方面存在着差别的两个组。选定程序始于对 11名教师的总样本的选择,他们都教七年级生 命科学。并从每一个教师所教班级中选择一个 班的学生。每一名教师在教授两种不的生命科 学的主题时受到观察;研究人员观察并记录下 每一位教师作出有意义的科学情境陈述所花费 的时间,计算出每一位用于情境丰富性陈述所 占总教学时间的百分比,再分为两类:采用高 情境和采用低情境教学。列表如下。
纵向研究中有三种主要的研究设计:趋势研究 设计、队列研究设计和专门对象研究设计。
(1)趋势研究是指从不固定的总体中,在每 个数据收集点上选择不同样本,从而描述变化。 例如,我国在校大学生占同龄人口比率的曲线。
(2)队列研究是从固定总体中,通过选 择每一数据收集点的不同样本来描述变化 的研究。
第十讲 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 较研究设计
一、描述性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的目的
描述性研究是对事物的形式、动作、时间上的变化, 以及与其他现象的相似性进行描述。
描述性研究关注的主要是确定“是什么”。
例如,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行政人员持什么态度? 2、对素质教育,学校教师的反映是什么?
2、因果—比较研究中
(1)研究人员假定因果—比较研究的结 果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证据。
(2)研究人员并不使用正确的t检验来比 较所研究的对象组的平均分数的差异。
(3)当比较几组平均数时,在确定每一 组的平均数相互间的显著性差异前,没有 进行方差分析。
例如,要研究我国2000年进入高级中学 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就要列出这一总体的所有成员的名单,并 在每一数据收集点(如一年一次或半年一 次)上随机从名单中选取一个样本。这个 总体仍然是相同的,但每次将有不同的个 体被抽样。
(3)专门对象研究是指在研究开始就选定一个 样本,并在以后每次收集数据时都调查同一个 样本,追踪相同的个体的研究。
主要优点是,我们可以在实验操作困难和不可能 的条件下研究因果关系。
主要缺点是,要较为准确地确定因果关系的模式 是有困难的。
兼职和非兼职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
变量
兼职的学生 非兼职的学生 t值 p值
平均值
平均数
1.平均积分点(GPA) 2.66 2.美国大学测试(ACT) 17.13 3.参加课外活动(小时/ 6.2
2.148 1.191
-0.080 -0.40 0.82
-0.216 -0.118 -0.072
2.102 0.582
0.48 0.316 -0.18 0.431
0.44 0.329 0.10 0.460 1.69 0.046
(四)统计分析:t 检验
1、平均数差异量的t 检验 2、单一平均数t 检验
表:教师用于科学情境讲解时间的总百分比
分组
教师编号

采用低情境教
3 6
学的教师


10

采用高情境教
4 5
学的教师

11
.5 0.5 1.2
11.0 3.8 4.0 4.0
3.5
表:教师用于科学情境讲解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
分组
采用低情境教学 的教师
4、数据收集
标准测验、问卷、访谈以及自然观察,对收集 假设的因果关系的数据都是有用的。
在科学素养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 观察的方法,以确定每位教师用于提供科学内 容有意义情境的课堂时间百分比。又用了一些 测量来评估与科学素养有关的学习结果。
5、数据分析
第一步是计算研究项目中每个对照组的描述性 统计数字。
假设:教师使科学内容情境化的范围和持续性, 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5个方面产生直接和可测量 的影响。
“情境化”是指教师在一个让学生觉得有意义 的情况下把科学内容陈述给学生。如,教师通 过向学生说明本地工业与本地自然资源的关系, 来反映一种正在活动中的生态系统,从而使生 态系统的科学概念情境化。
2、选择确定的研究对象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