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谜踪》:独特的叙述者与“陌生化”的处理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谜踪》:独特的叙述者与“陌生化”的处理手法
作者:张友姿
来源:《广告大观·媒介》2019年第02期
电影《网络谜踪》讲述了父亲大卫·金寻找失踪的十六岁女儿玛戈特的故事,影片以电脑屏幕为载体,实则以父亲大卫为叙述者展开讲述。

内容虽不脱推理悬疑电影的范畴,但独特的叙事方式却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与青睐。

叙事方式的独特主要表现在于叙述者的出彩设定上,对于叙述者的研究属于传播叙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同时,影片对于叙述者的建构与叙事学两大重要视角之一的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陌生化”手法的处理息息相关,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意义。

因此本文从叙事者和“陌生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希望能对学习传播叙事相关知识有所领悟。

如前文所说,影片以大卫的视角展开叙述,叙述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符合热奈特在叙述者划分中对于同—内部—内聚焦叙事叙述的定义。

这样归结是因为大卫身份是失踪女孩的父亲,女儿失踪需要他寻找,他深深参与到事件之中,影片正是通过父亲这个叙述者展现他利用网络寻找女儿的故事。

同时,电脑中所见的一切即父亲所见的一切,观众眼里的世界即父亲眼里的世界。

剧情才不如寻常电影般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方式展现多方视野,观众宛如上帝一样俯瞰全局,而是具有了限定性,影片从始至终没有揭露他人的内心或者行为,只是忠实记录于父亲所做的一切,甚至我们也不知道父亲心里在想些什么,只能通过他的面部表情来推测他此时的心情。

除了父亲的眼睛之外,剧情发展也是被父亲对女儿的了解程度限定的,即叙述者的视角是被限定的,他一开始自以为很了解女儿实际上一无所知,所以他需要由浅入深,逐渐搜索掌握信息才能的了解女儿的一切,观众也只能跟着他的步伐,随着父亲一步步发现玛戈特原来并不合群,早就放弃钢琴课,在社交网络上没什么朋友的事情。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很久之后才发现玛戈特的失踪,多方搜集资料才发现女儿平时行为比较自闭还有一开始并没有发现女警官的种种异常情况等。

这样一个叙述者的建立使得大多数观众的节奏始终可以被导演控制,由他带领观众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展开情节,直到影片结局才一切明了,这是任何一部推理悬疑电影或者小说想要获得成功都需要做好的事情,毕竟以题材而言,如果进行到一半就知道谁是凶手,看片的意义也几乎就丧失大半了。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被限定的叙述者视角的引领下,被掌握节奏的观众却不认为自己收到的内容是被限制的、被选择的,没有人愤慨于自己竟然被导演被牵着鼻子走了。

原因是视角之所以被限定,不仅仅是因为剧情设置的需要,相反,在揭露案件真相的关键点导演有明显的提示(比如女警官说起自己曾经为儿子偷窃圆谎的事情),视角的限定使得观众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的忽视和女儿对父亲的离心,在父亲不断搜索女儿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一个不同于影片开头
那个活泼天真的玛戈特展现在我们面前,观众会渐渐明白,当妻子的死成为大卫难以愈合的伤口,他沉湎于过去的欢乐回忆,而逃避现实的冷清寂寞,开头那个满面愁容的电话使得我们很轻易可以读懂父亲沉重的内心世界,而这道伤疤成为了横亘在父女二人之间的沟堑,玛戈特为了逃避痛苦自我封闭、放弃钢琴,吸食毒品,二人在彼此面前都在一边心痛不已一边假装早已忘记,而正是这样心照不宣的逃避却使得两人之间的误会越来越难解,将本可以互相安慰走出阴霾的两人推得离彼此更远。

如果不是这样被限定的视角,我们无法很好的理解埋在寻找女儿这条线之下的另一条线,一次互相敞开心扉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用心良苦的构思,才使得影片在表达自己人文关怀时,较之普通的叙事方式更多了几分悠悠余韵。

影片采用的“陌生化”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者的“陌生化”处理,二是题材的“陌生化”处理。

如此精心构造的谋篇布局令受众在观看影片时获得了新颖独特的观感,影片自身的艺术性也因此得到增强。

针对叙事者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身份、视角、聚焦三部分。

叙事者的身份是父亲,在影片中的展现方式是通过开头的几段视频,从视频中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十分爱笑、有些顽皮,但可以看出非常爱家庭、爱妻子、爱孩子的人,这与后来视频通话中展现给我们的那个不见笑脸、心事重重的苍老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表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过去的影像以及视频通话展现给观众的,而不是直接出现在镜头中。

叙事者的视角主要是内视角、限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视角的好处是更具真实感,现场感和目击感,令观众感同身受,不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更容易抓住人心,影片对此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后效果更佳。

例如,在片头刚放出来很多人都覺得是不是放映机出了问题,后来才发现原来初始画面就是影片的一部分,甚至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电脑的录屏画面,如此奇特新奇的“脑洞”会使得观众在察觉到这一点时感到惊喜不已,自然很容易代入情境中去。

影片的聚焦点是“寻找”,乍一看非常普通,而这正是“陌生化”的意义所在,一个父亲多方搜集资料试图寻找失踪的女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切通过电脑屏幕展开便不一样了,普通剧情中的“寻找”总会聚焦在思路逻辑上,动漫《名侦探柯南》中每集的精彩看点则是柯南麻醉小五郎之后的一番绝妙推理,许多精彩的本格推理也是以断案者查找线索中的推理逻辑为重点讲述故事,一般意义上的悬疑推理类作品都以头脑的交锋和智斗作为最大的看点,,但本片却独辟蹊径,并没有给观众展现父亲的推理过程,也没有费尽心力描画父亲用怎样聪明的掌握社交网络讯息或者如何机智地与各方周旋,只是专注的将目光聚焦在了用网络搜索寻找这个在之前很少有人在推理断案中作为重点使用的方式上。

叙事者的出彩不仅在于其对于内容的“陌生化”处理,更在于其题材的“陌生化”处理。

如果向讲述影片内容,似乎不得不像我刚开头那样要把整部影片讲述成父亲寻找失踪的十六岁女儿的故事,看完影片的观众或许也会为这部精彩绝伦的推理电影叫好,为它埋下的层层伏笔、独特犀利的观察视角、展现出的多方博弈喝彩,但这是导演希望展现给我们看的吗?如果导演只是想这样,他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将影片设计的更加它可以做得更悬念迭生,惊险刺激,比如影片内充斥更多惊险、刺激、阴谋、骗局、诡诈等元素,比如充满悬疑色彩的配音或者是令
人琢磨不透的文字线索来给观众营造更加悬疑的氛围,但是他没有。

因此我相信导演没有这么安排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通过对题材的“陌生化”处理,使得观众不禁思考为什么两个人都要对妻子的死避之不及而不是互相安慰共同走出阴霾?为什么同学之前表示和玛戈特不熟悉在事件成为新闻后又纷纷在网络上表示关心悼念?为什么玛戈特在社交网络中孤独的神色似乎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思考的结果或许有很多,沟通的重要性、如何面对生活的伤痛、溺爱子女的的误区,人类事不关己的冷漠和网络时代希望博得关注的心理等等。

为了做到这一点,导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牺牲了推理过程,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副满含世情冷暖的社会众生相。

至此,观众终于可以把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父亲大卫·金上来了,我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他的脚步,追随他一步步破解谜团,祝随他一步步走向玛戈特,追随他认识这个众生百态的复杂世界,试图理解它、并重新拥抱它。

网络是虚拟的,但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我们也是真实的,它很久以前就不是那样一堆冷冰冰的数字了,而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它的冰冷能伤害我们,却难以拥抱我们,它留得住历历在目的回忆却留不住真正的往日,它能带来“天涯若比邻”的陪伴,却带不来哪怕一个简单温暖的拥抱,玛戈特曾将唯一真实的自己在社交网络中露出,但我想她后来恐怕也意识到自已错了,毕竟在网络中的她,并没有那么快乐,而是更加孤单了。

但当与父亲解开心结后,笑容却又重新回到二人的脸上,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电影想告诉我们的目的也并不是很复杂,归根结底可能还是我们描绘过千百遍却仍不厌其烦的主题——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