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麻醉方式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发布时间:2022-04-15T07:34:51.3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期作者:夏海禄
[导读] 目的:了解无痛分娩中不同麻醉方式的具体应用过程,并对其应用效果展开系统性的评价
夏海禄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 061000
摘要:目的:了解无痛分娩中不同麻醉方式的具体应用过程,并对其应用效果展开系统性的评价。

方法:本次研究由62例产妇参与实施,根据要求,所有产妇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组,各组产妇在无痛分娩中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具体涉及到硬膜外麻醉处理、静脉麻醉处理两种方法,前后以A组、B组的形式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在两组产妇麻醉镇痛效果的评估中,0级人数占比80.65%、74.19%比较中,数值差异尚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对产妇无痛分娩中麻醉方式的应用,从母婴安全以及镇痛效果发挥两大方面上来看,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均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临床选择时可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而定。

关键词:无痛分娩;麻醉方式;效果;镇痛
前言:如今,伴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无痛分娩技术逐渐在产妇自然分娩中得到应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相关麻醉药物,来暂时缓解产妇身体上的疼痛,从而帮助产妇尽快完成分娩过程。

目前,在无痛分娩中关于麻醉方式的使用,临床主要存在静脉麻醉、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各自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将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参与研究的62例产妇均为随机选取,于2020年8月-2021年5月期间被我院收治。

在产妇无痛分娩中,根据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方式的不同应用分别以A组、B组的形式展开比较分析。

在所有产妇基本资料的整理中,关于年龄,均超过20岁,最大37岁,(27.82±4.63)岁、(27.89±4.63)岁为两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关于孕周,均超过34周,最长40周,(38.52±0.26)周、(38.96±0.14)周为两组产妇的平均孕周。

所有产妇的肝肾功能、精神状态、血糖值均正常,无其他疾病。

以上各项信息,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尚小(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下,于A组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由产科医护人员对产妇宫口扩张情况进行观察,在达到3cm时,选取合适的部位进行穿刺,一般在腰椎L1-2或L2-3间隙处。

与此同时,采用规范性操作,植入导管,选用浓度、剂量标准为2g/L、3ml的罗哌卡因药剂,以注射的方式进行输注。

之后,对产妇脊椎麻木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全脊麻效果未充分发挥,需要再次进行注射,时间选择在5分钟后,剂量标准与上一次相同。

等到麻醉效果完全发挥后,将导管进行留置。

经过1小时的时间后,选用罗哌卡因、枸缘酸芬太尼和生理盐水,剂量标准分别按照10ml、0.075mg、50ml的规定,将三种试剂混合使用,采用微泵注入的方式进行输注,注意把控好输注速度与负荷量,分别规定为6ml/h、3ml。

在静脉麻醉镇痛处理方式下,于B组产妇分娩过程中,将上肢静脉开放处理,采用鼻导管的方式,用来帮助产妇氧气吸入。

观察产妇宫颈扩张情况,当达到3cm时,为产妇实施静脉注射,具体选用瑞芬太尼药剂,按照5μg/kg的标准使用。

之后,实施自控注射镇痛处理,剂量标准以10μg/ml为主。

期间,需要对给药时间进行合理把控,一般选择在宫缩前的30s,每次使用剂量为3ml,停止注射的时间应选择在有效分娩后[1]。

1.3观察指标
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两组产妇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估,具体包括0级、1级、2级、3级。

其中,0级表示无痛,1级疼痛程度最轻,产妇的心态略显不稳;2级疼痛较1级疼痛较为强烈,产妇腰腹部疼痛明显,3级疼痛较为剧烈。

另外,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的应用情况以及新生儿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2.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妇镇痛评估中0级产妇人数占比80.65%、74.19%比较,1级人数占比19.35%、19.35%比较,两组数值差异尚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A组与B组产程时间(8.51±2.14)h、(8.42±2.68)h比较,两组产妇剖宫率12.90%、16.13%比较以及新生儿评分(8.81±0.32)分、(8.73±0.46)分比较,组间各项指标数值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有关报道对无痛分娩中硬膜外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可以了解到,其效果发挥速度较快,一般在不超过10分钟的情况下,便能够发挥出良好的镇痛作用,因此,大部分医生与产妇对这种麻醉方式较为认可,满意程度更高。

此外,在镇痛药物停止使用后,从母婴双
方安全性的角度上出发,对其影响性较小,并且在产妇盆底肌、腹肌功能恢复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益处,促使产妇各产程的顺利,提高分娩配合度。

另外,在静脉麻醉镇痛处理方式下,瑞芬太尼药物的合理使用,也能够较快的发挥出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药物作用时间快速,药物成分中的脂键能够迅速的被血液组织水解,应用优势较为明显[2]。

在本次研究当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处理的A组与静脉麻醉镇痛处理的B组产妇在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发挥以及剖宫产率、新生儿评分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

由此可见,两种麻醉镇痛方式的应用,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娟,周俊,田贵聪,石华.不同麻醉方式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功能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5):2546-2548.
[2]房建,赵继蓉.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02):264-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