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提高班专项练习精编题型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提高班专项练习精编题型湘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惠:________ 诣: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
[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
杨氏杨梅杨家水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类文阅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__是题目。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她”指__________,赞颂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3.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逮:到,及。
②邑人:同县的人。
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2)资给以书(____________)[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匡衡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得兼”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古人谈读书(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____________,如井蛙之_________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请在上面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原文回答)
[3]由“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的作品。
(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诣:____________乃:____________示:
(4)联系上下文填空。
①为设果。
②孔指以示儿曰……
(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的人。
小孩回答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_____) A.量长度 B.量好的尺码 C.长度 D.温度
(2)反归取之(_____) A.反正 B.反转 C.相反 D.同“返”,返回
[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A.反问句
B.陈述句
C.疑问句
D.否定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
C.等到鞋子的老板回来,他才买下了鞋子,回去了。
D.到了街上返回来,街上已不再卖鞋了,他只好买了袜子回家。
[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A.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C.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D.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8. 阅读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疑惑。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9.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
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
乃:于是。
(3)欲:想,希望。
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找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 阅读理解。
董遇“三余”读书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①:“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注释)①言:此指董遇说。
②苦渴:苦于。
[1]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有从学者。
(______)a.从中 b.跟从c.想要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a.明白 b.看见c.显现(3)或问“三余”之意。
(______)a.又,再b.或者c.有的人[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B.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3]文中说的“三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从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得到了关于读书的启示:不仅要(____),还应该(_______)。
12. 阅读乐园。
《论语》四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①,不亦君子②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⑤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注释]①愠:恼怒。
②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罔:迷惑。
④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⑤善:好的,优点。
1.《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
2.写出第一则中的一个通假字。
_______同_______
3.第三则讲述的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其--他的,代词。
④坠--掉,落。
⑤于--在,到。
⑥遽--立刻,急忙,马上。
⑦契--用刀刻。
⑧是--指示代词,这儿。
⑨吾--我的。
⑩之--结构助词,不译。
⑪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⑫其--他,代词。
⑬者--……的地方。
⑭求--找。
⑮之--剑,代词。
⑯矣--了。
⑰而--但是。
⑱若--像。
⑲此--这样。
⑳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___________)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请变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寓言叫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2)于物无不陷也(_____)
(3)吾矛之利(_____)(4)弗能应也(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15. 文言文阅读。
读书
飞禽走兽①,飢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②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选自《古岩斋丛稿》
(注释)①飞禽走兽:代指所有动物。
②营:建造。
[1]人和“飞禽走兽”最大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
[2]人要读书。
而且要“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____”,意思是“_____”。
[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讽刺了。
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
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
C.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
17.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孟母断机杼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旦夕勤学不息()
[2]翻译句子。
1.孟母以刀断其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