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苏湖教法
2.班级授课制
3.中体西用
4.自由七艺
5.绅士教育
6.双轨制
二、简答题
1.谈一谈“朱子读书法”及其现代价值。

2.简述校长负责制的内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4.简述社会建构理论对学习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2.试析课程内容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谈一谈班集体的培养。

4.试从元认知的视角分析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策略。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所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他认为苏湖教法的核心是分斋教学,并首创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

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应用学科,实行主修兼修制,以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特长而设;采取因材施教与相互切磋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倡课堂外的参观游历,以增长实际见闻;教学安排张弛有度,注意劳逸结合。

范仲淹主持庆历兴学时,曾派人“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并在太学中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分斋教学尤其是治事斋的提出并以之与经义斋并列,对以经学为内容、科举为主导的官学教育造成冲击,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

2.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其基本确立下来。

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具有个别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便于进行教学管理,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班集体的作用。

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但是,班
级授课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班级授课制中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教学的实践性不强,其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3.中体西用
答: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充分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学”又称“旧学”,指封建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西学又称“新学”,包括西政、西艺。

西政是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是指近代西方科技和自然科学知识。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是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采纳西学,中学仍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应当放在首位。

“中体西用”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作为中、西文化接触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是,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4.自由七艺
答:自由七艺是指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全部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学校中的七门课程。

依次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自由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是由古希腊智者学派首先确定下来的。

后来,柏拉图在前三艺的基础之上,加上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这后四艺才形成最终的自由七艺。

有学者将这七艺的前三门定为初级学科,将后四门定为高级学科。

西方教育史上沿用“七艺”达千年之久,现代西方大学的文科设置仍受自由七艺的影响;相对于专业的技术性的课程而言,
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科学等学科被普遍认为是普通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基础。

5.绅士教育
答:绅士教育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

作为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绅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即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

洛克认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因此,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其中,洛克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

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最不可缺少的;学问是辅佐品德之用,智育是德育的辅助品。

学问应该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应强加给儿童负担。

总之,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具有世俗化、功利性的显著特点,同时因为局限于贵族阶级而缺乏民主性。

6.双轨制
答:双轨制是指在18~19世纪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学校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制类型。

19世纪的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

双轨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从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到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是下延型学制,属于学术型,为资产阶级的子女设立;另一轨是从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从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到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上延型学制,属于职业型,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

两个轨道既不相通也不相接,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学术型学制逐步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两种学制也逐渐并轨,向单
轨学制发展。

二、简答题
1.谈一谈“朱子读书法”及其现代价值。

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对读书的精辟见解,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朱熹的弟子总结概括。

朱熹一生酷爱读书,对读书有深切的体会,他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1)“朱子读书法”
①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有三层含义:首先,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

其次,读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最后,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

在熟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③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纷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④切己体察。

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朱熹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

⑤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次,读书时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勇往直前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