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5篇】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精选篇1)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买卖毒品啊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
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啊片。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
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
为了国家的尊严,务必禁烟。
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啊片。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啊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啊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
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
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
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啊片。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啊片。
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精选篇2)
伊犁河北岸有一条大渠,从东向西穿越伊宁县、伊宁市到达霍城县,灌溉着千顷良田。
这条大渠就是历史悠久的大皇渠。
当年,人们又称这条渠为“林公渠”,因为它与伟大的爱国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定的关系。
大部分人都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光辉事迹,而他被流放新疆伊犁后的丰功伟绩,世人却知之甚少。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道光帝并下旨将他“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842年12月10日,经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了伊犁的惠远城。
伊犁镇总兵布彦泰委派了林则徐一个掌管粮饷的差事。
但林则徐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为伊犁百姓做点事。
他到达伊犁后,不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而是带着病体,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考察社情民意,积极向伊犁将军建言献策。
林则徐目睹了当时伊犁的荒凉景象,他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请求,布彦泰采纳了这一意见。
从1843年秋天开始,林则徐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
垦荒必修水利,他沿着施工河段细致勘测丈量,甚至深入到伊犁河上游的喀什河流域。
前期工作完成后,在清廷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林则徐与当地官绅共同捐
资修建,而他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水渠最艰巨的龙口工程。
他亲率锡伯营兵丁民夫,苦干5个月,共用工10万人以上,完成了工程量最大的龙口工程。
1845年4月,200多公里长的水渠全线贯通,引水灌溉垦复面积约15万公顷,这是清代伊犁开屯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为当地垦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带领百姓已在阿齐乌苏地区垦荒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开垦16.1万亩。
道光帝获悉后,并没有重新起用他,而又命令林则徐到南疆继续开垦荒地,林则徐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年老多病的他携带粮食、帐篷、被衾,白天迎风冲寒、走马引绳,丈量土地,夜晚卧宿毡庐之中,聆听四野风沙的呼啸。
林则徐一年之内先后到达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等九座边城,行程3万余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垦地共计68万多亩。
从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约两年的时间,林则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总共开辟屯田88万多亩。
有人评价道:“由于林则徐的查勘开垦,使新疆的大漠广野,都变成肥沃良田,农户炊烟相望,田野耕作皆满,合兵农为一体,每年为国家省经费无数,回民的生计亦由此而充裕。
”
林则徐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兴修水利。
在吐鲁番,他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坎儿井”的地下水利设施,十分赞赏。
在实地察看后,他对坎儿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使井水通流。
他将坎儿井推广到了新疆各地,即使林则徐不久奉诏返回内地,他的后任者仍接续他的事业,开凿了许多坎儿井,使坎儿井有如满天繁星,大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新疆百姓就把“坎儿井”称为“林公井”,把林则徐主持修建的水渠称为“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林则徐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拖着老弱多病之躯,依然不辞辛劳、殚精竭虑,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广受后人敬仰。
纵观他的一生,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在得意之时,还是在失意之日,他总能做到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厄时,他没有因为巨大的落差而消沉、萎靡和绝望,而是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开拓进取,忠实践行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诺言,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灵魂。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考验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
在逆境乃至绝境中依然能演绎人生的精彩,这不正是襟怀坦荡、大公无私、敢于担当的最好体现吗?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精选篇3)
林则徐是清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自幼家境贫寒,但经过父亲对他的苦心栽培,从小就竖立起光耀门楣的理想。
在林则徐九岁的时候他就小有名气,常常能吟出气吞山河、脍炙人口的诗句。
许是家庭条件贫寒,林则徐从不奢求能过上官府老大的生活,他只求安逸乐道做个为朝尽心尽责的好官员。
因此,他发奋图强,饱读诗书,终于,他上京赶考的那一天,他的文采彻底改变了他清贫日子。
面对考官五花八门的对子,林则徐都能信手拈来,林则徐通过种种考验步入仕途,一步一步的成为朝廷官员,他待人不卑不吭,礼贤下士;做事,沉着稳重、一丝不苟。
因此深受道光帝的欣赏。
林则徐一生精力都用在禁烟行动上。
在鸦片战场时期,清朝官员拉帮结派,营私舞弊‘贪污现象十分严重。
朝廷官员分“禁烟派”和“弛禁派”。
爱民如子的林则徐不得承担起这个千头万绪很繁琐的工作,当时,上有王公子弟,下有黎明百姓,都有因吸食鸦片导致倾家荡产的人。
对于这些,林则徐毫不畏惧,全力以赴,鸦片在中国盛行时,他高瞻远瞩,荣辱不惊。
在晚清黑暗的官场中不畏强权,雷厉风行,为祖国鞠躬尽瘁。
大家知道,林则徐是个清正廉洁的官员,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贪官的欺压,都没有动摇他坚定不移解决困难的决心。
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崎岖和坎坷。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懂什么叫坚持和毅力,如果他丧失了精神和不懈的努力,黑暗就会夺取你的灵魂和一切,你将一无所有。
我相信,只有从容不迫,勇往直前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林则徐》教会我怎样在黑暗中点燃一盏向往光明的灯,就如林则徐一样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道路。
只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精选篇4)
电影《林则徐》绘写了林则徐从励精图治,坚决禁烟到得罪权贵的人生片段。
开始的时候则徐看到国人乞讨只为吸几口鸦片…,他眉头紧锁,置办进口大炮遇到困难时眉头紧锁,领发配新疆伊犁的旨谢恩时眉头紧锁,他始终都眉头紧锁,因为他时刻在担心着国民的健康,御敌的武器,自己的救亡图存的宏图壮志能否实现。
在别的官员想方设法讨好洋人的时候,只有林则徐站出来,说“如不禁烟,国无可用之兵”。
百姓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戴林则徐,当虎门销烟时,民众像庆祝节日似的吹着喇叭唢呐,笑意荡漾在他们的脸上,融化在林则徐的心里。
当炮阵摧毁了英国舰队时,民众对于林则徐的崇拜更是五体投地。
然而琦善来了,则徐离开了,离开前则徐看了一眼正在追赶英国
军队的农民兵,虽然这一次胜了,可天津已经被攻陷。
历史终究是历史。
有着自己的轨迹。
不能要求享受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统治者们感受到其腐朽性。
他们习惯了天朝大国的称号,他们习惯了他们所谓的蛮夷之邦对他们俯首称臣,习惯了,就不容易改变,他们哪知,西方侵略者正用他们所未知的方式打开中国的国门。
很喜欢电影的最后一句话:英国侵略者企图用鸦片来麻醉中国,但无数中国人正是因为鸦片而清醒,从此走上强国之路。
终于明白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为何国旗护卫队要走一百六十九步。
因为中国是从那一年起开始受屈辱,开始觉醒,开始探索,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号角正式吹响。
一百六十九年走来,不知当年的林则徐看到今天想比较当初强大的国力,会发生怎样的感想。
一定还是那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历经磨难,渐渐苏醒。
1840年的北京一片歌舞升平,但在这安详的背后是危机四伏,是列强对这片古老大地的虎视眈眈,而如今的北京天安门前也同样是狂欢的景象,可我们也必须知道,狂欢的代价是什么?是一代代革命先驱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是无数华夏儿女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信念。
正是前辈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我们才更要将它走得踏实,走得铿锵,走得漫长!
3. 对于中国近代史极度痴迷的我,并不满足于历史书上对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只字片语”的,描写。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部能够让我深入了解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电影,我选择了《林则徐》。
不曾想《林则徐》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白电影,这使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历史。
《林则徐》这部电影讲述了1839年虎门销烟到1841年三元里抗英这段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
这部电影由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血战英军、三元里抗英这三个著名的历史剪影组成。
这三个历史剪影无不展示了我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纵观整部电影,林则徐身上那种“忠义”的精神令我为之叹服。
在国家危难,鸦片泛滥之时,他挺身而出,坚决遏制鸦片流毒,这是“义”,面对朝廷的诽谤与诬陷,他沉默无言,平静的几乎难以置信,这是“忠”。
但他又为忠义所困,一个“义”字成为他仕途的绊脚石,可他全然不顾,一心一意只为在乱世中苦苦哀号的百姓;一个“忠”字同样成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拦路虎,他一心为民,得到的是人民的爱戴,他一心为民,得到的是朝廷的猜疑!为了践行“忠”,他离开了爱戴他的百姓,终止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临行时,谁又注意到他平静的外表下那紧锁的眉头,落寞的眼神。
可怜的,在大清国风雨飘摇之际竟还有些人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比如琦善,可他同林
则徐一样会在历史留名,只不过叫法不同,一个是流芳百世,另一个叫遗臭万年!
但可怜了,优柔寡断,毁誉参半的道光帝。
不必讲英军的残暴,统治者的无能,官场的腐败。
对于历史我们总是不能够很客观,而又有深度的进行概括,我们只能说,林则徐是当之不愧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功伟绩会永远的光耀史册!
林则徐的爱国事迹大全(精选篇5)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出身士大夫家庭。
嘉庆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九年(1804)中举。
十一年(1806)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府。
十六年(1811)中进士,选庶吉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
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
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道台迁升至巡抚。
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其间,不辞劳苦,不避怨嫌,用心铲除弊端,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
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曾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采取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
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不顾朝廷斥责,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刘河、徒阳运河等河道。
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
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两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用心推行淮北“票盐”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
当时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
十八年(1837),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
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着。
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
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能够御敌之兵,且无能够充饷之银。
”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
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
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务必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广州。
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
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
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
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状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用心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
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
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
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
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
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
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1840年初任两广总督。
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遂被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机诬陷,旋被革职。
次年5月,复受命往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又遭谗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该地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1845年起,被起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1849年,因病退职返乡时英国侵略者强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联合士绅上书闽浙总督刘韵珂,力主将侵略者驱逐出城。
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
赠太傅,谥文忠。
他对沙俄蓄谋侵略中国中国的野心有所觉察,晚年曾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
林则徐不仅仅是一位热切的爱国者。
他一生最光荣的业绩,是在鸦片战争时期。
其主要功绩在于:
一、厉行禁烟。
林则徐早年在江苏巡抚任上,就认真执行清政府禁烟法令,取得初步成效。
广总督任上,又在汉口、长沙等地设禁烟局,用自己的薪俸配制戒烟药丸,督率部下收缴烟土烟具,命令吸食者定期戒绝,成效卓着。
1838年底辩论黄爵滋的禁烟主张时,道光帝举棋不定。
林则徐痛感鸦片流毒中华的危害,上书支持黄爵滋,力主禁烟。
他指出:“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能够御敌之兵,且无能够充饷之银。
”促使道光帝下禁烟的决心。
林则徐遂命赴粤查禁鸦片,成为清朝统治阶级中严禁派的代表和禁烟运动的实际领导者。
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与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
他向外商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最后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0多万斤,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给了英国侵略者沉重打击,揭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光辉篇章。
二、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用心组织群众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在广州,他逐渐认识到禁烟的艰巨和西方侵略势力的战争威胁,所以大力整顿海防,编练水勇,加强战备。
他认为要抵御侵略,不仅仅要“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且还应用“民”之“众”去抵“夷”之“强”。
因此他敢于公开晓谕和鼓励民众“英夷兵船一进内许以人人持刀痛杀。
”在他领导下,多次挫败英军的武装挑衅和进犯。
即使在革职留粤期间,仍坚持与侵略者和卖国者琦善的斗争。
遣戌途中,还用心研究“恢复之策”、总结抗英经验。
在新疆三年,觉察到沙俄蓄谋侵略中国的野心,临终前几个月,犹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忧国忧时,不仅仅反侵略的立场始终如一,而且就其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认识来看,也是极有眼光的。
林则徐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三、主张向西方学习。
林则徐到广州后的斗争实践,使他迅速摆脱了闭关锁国的传统偏见。
他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
因而用心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着作,组织编译《四洲志》,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
此外,在对外贸易方面,他还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原则。
总之,在当时的条件下,林则徐能“实事求是,不涉时趋”,没有“天朝大国”的虚骄,也不为千百年来视外国为“化外之民”的陈腐观念氤囿,“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就向后人昭示着林则徐不朽的历史功绩和地位。
林则徐的抗英斗争是悲壮的。
林则徐的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数千年文化优秀传统的体现。
但林则徐的个人遭遇却是不幸的,在一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斗争中迭遭打击。
这是腐败的政治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下,民族的精英们往往不可避免的命运。
这也是
整个民族的大不幸。
后人对此,能不深思!
林则徐着作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林则徐集》等。
书文和纪念场所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着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着作。
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