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通用1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通用14篇)
采桑子篇1
【鉴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

“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

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

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

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

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采桑子篇2
欧阳修
【自学指导】
1.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 了解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 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 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 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 《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籍jí濛méng笙shēng 栊lóng【朗读课文】【课文简析】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

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

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

先写郊外景。

“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

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
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③垂柳阑干尽日风()④垂下帘栊()2. 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3. “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4. “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5. “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 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7. 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8. 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9. 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这首词,上片刻画了,渲染了;下片描写了,抒发了。

10. 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而且体现了。

【朗读课文】【课外作业】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 预习《苏轼词三首》。

采桑子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

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
(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

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

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

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

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

“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

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

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问题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

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

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

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

《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

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

“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业:
1、课下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采桑子篇4
《采桑子》是诗词的词牌名,本词《采桑子》出自于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之作。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采桑子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采桑子》阅读原文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采桑子》阅读题目
1.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派。

(2分)
2.“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2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采桑子》阅读答案
1.因时光流逝而惊梦。

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

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

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答对任意4点得3分,3点得2分,2点得1分)
2.运用拟人的手法。

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答对任意2种手法即可。

其中手法正确可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3.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2分,答出两点即可。

)
采桑子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说明: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效果及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词的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

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欢愉喜善的作品,即使有也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那些使人深受感染的作品往往都是愁思穷苦之词。

中国古代诗人也好将“愁”字入诗,在中国古诗词中含有“愁”字的诗词不胜枚举,如“愁如塞月恨边云”,“百年愁里过”,“吴山点点愁”“无愁不到心”,“新月与烟愁”,“明日黄花蝶也愁”,几乎无处不可用“愁”。

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

因此,借助本文也可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学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说明: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词重感情,词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通过诵读,引发出独特的想象,进而产生个性化的审美,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

对于词中的“愁”,学生通过诵读是能够理解到的,但“愁”之外欧阳修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及积极的人生追求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除了
文本的理解之外,还引入了冯延巳的《采桑子》进行对比,以凸显欧阳修的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目的导入新课1. 介绍“西湖十景”,点出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点,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授词的一般常识。

(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词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1. 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判断。

识记有关常识。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词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大部分都分为片,“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积累词的一般常识。

诵读感知,理解文意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2. 组织学生集合智慧,用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双燕归来细雨中”)1.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 自由交流,博采众妙,代表发言。

3.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

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从语言的品味、内化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

阅读鉴赏提问: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为什么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四人小组思考问题,交流学习。

(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

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

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

)感受作者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的情怀,理解他寄情湖山之外的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

拓展延伸引入冯延巳的《采桑子》,组织学生朗读,并与课文比较。

(重点放在“群芳过后西湖好”与“满目悲凉,纵有笙歌
亦断肠”的不同情感的比较)1. 朗读后交流感受。

2. 在描绘的景物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

(冯延巳的“愁”是肝肠寸断无法排遣的,欧阳修的“愁”是胸襟开阔,积极包容的。

)从词所描绘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布置作业选做题:1.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课文。

2. 收集欧阳修的另九首《采桑子》,就喜欢的一首进行研读,准备交流。

完成作业。

通过改写,深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收集其他的《采桑子》词,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范围。

思路点拨本文的教学,也可与四十一课柳永的《蝶恋花》进行比较阅读。

两首词中所描绘的春景的残照狼藉,与两位词人所流露“望极春愁”和“群芳过后西湖好”,在同与不同之间,把握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练习举隅1. 积累——名诗佳句颂西湖。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4)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宋·孙锐《平湖秋月》)2.探究——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白居易《长相思》)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辛弃疾《菩萨蛮》)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李清照《武陵春》)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附答案:2.(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念、孤独之愁;(4)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附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采桑子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

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
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

双调。

前阕,后阕各4句。

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

一韵到底。

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

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

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菊花。

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

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

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

”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弘。

它以壮阔绚丽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